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澜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黎明前刚下了一场雨,细雨敲打着瓦片的淅淅沥沥的声音让孟复之做了一夜稀奇古怪的梦,梦中他似乎和死去的老婆一起去采蘑菇,后来那女人又变成了大学时代的恋人舒晓明,再后来一头斑斓的吊睛白额大虫从一株弯弯扭扭的老松后面扑过来,孟复之惊出了一身冷汗,悠悠地醒了过来.  相似文献   

2.
开篇:吉祥颂这是一个最早被称为云南的地方。2100多年前的长安城,七彩祥云缭绕在汉武帝刘彻的梦中。"梦彩云,大吉之兆",野心勃勃、急于开疆封土的大汉天子醒来后,便遣使寻找梦里那片有水草、有牧歌、有吉祥彩云缭绕的世外桃源。因为古代帝王的一个梦,天下从此有云南。云南是一幅由梦和诗水乳交融成的神秘画卷。古语云"一日长一丈,云南在天上"。高天之上,仙袂飘飘,祥云朵朵;瑞霭之下,白莲朵朵,遍地芬芳。祥云下,阳光嬉戏着,把一页页厚重的史书次  相似文献   

3.
每个年代生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之歌,也许泰勒斯威夫特的《22》最能描写时下年轻人的生活现状。斯威夫特在她22岁时写下的这首歌中唱道:"夜复一夜,我们不会入眠。"这歌词套在像她那样富裕的年轻人身上描写的是不醉不眠,而套在职场新人身上则是因为工作无法休息。凯茜麦金泰尔28岁,是一名在纽约工作的图书公关。她说:"如果不在办公室,我的智能手机也会让客户找到我。"麦金泰尔不过是20多岁大军中的一分子——自古这群  相似文献   

4.
成长的杂音     
成长是华美的乐章,但她也有杂音. 梦 梧桐树叶黄了,打着卷儿,悠悠飘落.于是,又一个秋天到了. 过完这个秋天,我将有14岁.14岁意味着什么?打开生命的日记,却找不到一页可以炫耀的光辉岁月,我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断言我生命的潜质.然而,我想,我已有了足够的年龄去面对各种各样我不想面对的事--现实是残酷的.可是,我的梦呢?莫非,它是一只涅槃的凤凰?  相似文献   

5.
萧风诗二首     
《中外文化交流》2001,(3):45-45
浮想将风景中芳草芊芊的你装进画框悬挂黑夜的床头梦里我是一缕清风挽着寂寞倩影的你曼舞黎明的街头油菜花傍晚 风把一野的黄色带回家编个鸟巢挂在窗架下梦 幽幽地跑来骑着小木马和她说着从前的童话萧风诗二首  相似文献   

6.
姚诗聪 《寻根》2023,(1):52-56
<正>唐传奇小说《三梦记》,顾名思义是指小说中所言及的“三梦”。全篇记事简明,开篇即直言,“人之梦”是小说的叙事核心,作者白行简以“异于常者”为取材准则,为人们讲述了三个分属不同类型的异常之梦的故事。其一为刘幽求远出夜归,途经寺院外,见其妻与十余人在寺中宴饮,掷瓦击之,忽不见。急归家,其妻自述梦中被瓦击醒,这属于“彼有所梦而此遇之者”,写的是梦境连接现实。其二为白行简、  相似文献   

7.
在法国南部风景胜地莱波的一座巍峨山岩下.我随着众人跨入一扇中国式的朱漆大门,谁知这步,竟让我梦幻般地回到了中国。中国——多少海外华人魂牵梦荤、日思夜想的故乡。在心里,她是那么地亲近,实际上,她却遥远成万里之外一片不可触及的生机勃勃、色彩斑斓。今天,我们遥远的  相似文献   

8.
夜殇     
张淼 《大理文化》2015,(2):4-26
1我喜欢种花,从小到大,我住的地方必有花,特别是桃花。奶奶说,人生讲运程,人运即花运。奶奶又说,我命犯桃花。奶奶跟我说话的时候,长长的青丝和玄色的衣衫映衬下的白净的面庞在油灯的黄晕中仿佛一朵盛开的牡丹。牡丹?从没见过奶奶养花,可她说她的牡丹每年都开得极好,满园的五彩缤纷让她如飞天临世。她说,那一年牡丹正盛时,一夜霜雪让所有的花朵萎败,从此再没有发芽。她的神情  相似文献   

9.
正阿黛尔·雨果在18岁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帅气的英国人对她说,他将成为她的一生所爱。自那之后,她从未忘记那张脸以及那个梦。一、巴黎1830年7月28日,七月革命第二天,维克多·雨果的第六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阿黛尔出生。产房正处在冲突的中心地带,子弹都把屋顶的瓦片给打碎了,这似乎预示了她不平静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黄玲 《大理文化》2010,(10):7-25
大理是作为一个云南人一生中不能不去的地方。虽然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到过大理,但第一次的印象仍然如诗如梦,美妙如故。那是90年代初某个夏季的黎明时分,乘着夜班车在朦胧中就悄然进入了一片神奇  相似文献   

11.
三月,金色的雏菊悬在梦中的枝头告诉我春天的心情恬静如水破冰船睡在岸上水晶般透明的冰层在梦中坍塌成无法收拾的故事  春野在你身后铺展长长的琴竹握在手里奏响少女心中水晶般的渴望弹出花样年华所有的秘密蓝色的音符渐次涌出悄悄编织着浪漫的韵律此刻,窗外的雨滴淋漓在草叶上敲打着暧昧的诗句温馨的意境涟漪般扩散一种渴望陡然生长——这点燃种子萌芽的渴望也点燃青春迷迷离离的情绪1984年1月生于辽宁锦州,9岁始学扬琴,师从李春兰、刘寒力等老师,并获桂习礼教授指导。199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并随刘月宁老师习扬琴至今。次年考入…  相似文献   

12.
雪霁     
正本该是春天,可山里的冬天还没有远去,一夜寒冷的梦醒来,从墙缝里睨见银色的一片。没有搅扰,没有声响,雪在地上,在树上,也在天上,树显露出他自由的妖娆多姿,草还在地土里沐浴着安慰,山还在那里静静地观看云烟飘忽闪烁,尘事在这里静寂,纷扰早已不见了踪影,时间该是多余的东西吧?相机记录下此时此景,也记住了人生的美好。  相似文献   

13.
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新中国》杂志中以第一人称写下这样的故事:主人公陆云翔在读《项羽本纪》时做了一个梦,梦中时光荏苒,"万国博览会"要在"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的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前往参观,上海滩建成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隧道电车。  相似文献   

14.
石莲     
苏金鸿 《大理文化》2011,(10):24-30
一石莲出落成比洱海边的莲花还俏丽之时,她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了。石莲在洱海边的沙滩上想到了这一幸福或无奈之际,无意间,她望到了苍山上腾跃涌动的望夫云,随之,她的心事如梦般在洱海的上空飘荡起来。苍山顶上狂风怒号,洱海巨浪排空。石莲心里知晓,那是传说中的南  相似文献   

15.
王彬 《华夏文化》2014,(4):37-38
正饶鲁(1193—1264),字伯舆,一字仲元,饶州余干人,南宋理学家,曾从黄幹学,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世称双峰先生。《全宋诗》卷二八七二据清曾燠《江西诗徵》卷二〇收录饶鲁诗歌6首,分别是《琵琶洲》《石潭急峡》《重湖夜月》《稠山茅屋》《远浦棹歌》《春水番湖》。笔者为搜集中国古代训蒙诗而阅读《养蒙大训》(本文所引《养蒙大训》皆据(《丛书集成续编》第6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233页)时,发现饶鲁的7首诗作,这7首  相似文献   

16.
拿破仑的“波兰夫人”(下)毕明编译就这样,玛丽亚丝毫未受伤害地回到瓦莱夫斯基身旁。然而,这种情况仅此一夜。翌日早晨,她醒来看到拿破仑送来的一串钻石、一束鲜花和新的求爱信:玛丽亚,我亲爱的玛丽亚,我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是你,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再见到你。你一...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化》2014,(6):39-41
很多朋友知道我喜欢杜拉。后来这成为了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这样无论好还是不好,却是我无法选择的。让生命中有一个女人,与你心心相印。在她的灯塔一般的照耀下,走你的路。你便有了依托。仿佛始终有人做伴。而且是一个熟人。在你的身边,说着她的故事。而你听。与她分享她的痛苦与爱情。那痛苦与爱情也是你所熟悉的。因为你了解她,就像了解你自己。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化》2023,(5):33-36
<正>《明天》是鲁迅所写的第四篇小说,完成于1919年六七月间,发表于当年10月30日北京《新潮》第二卷第一号。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寡妇单四嫂子在丈夫死后寄希望于儿子,儿子病了寄希望于明天得救,儿子夭折了又寄希望于在梦中母子相见。在这篇小说中,鲁迅重点塑造了单四嫂子这一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前年,丈夫死了,单四嫂子成了寡妇。从此之后,她的独生儿子宝儿便是她的全部希望所在。她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起早贪黑地纺纱,为的是养活她的儿子。不幸的是,儿子得了重病,  相似文献   

19.
《如梦》来了。在北京金黄的秋季,在北京人渴望艺术的心田被《阿依达》和《大河之舞》灌溉之后,《如梦》循着国际商业运作的路线,笑傲群芳,优雅且幽默地在北京天地剧场恭候来自世界的观众,她常年据守那片舞台,以非凡的自信,笑迎天南地北的游客。《如梦》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与中国杂技团合作推出的一台常年项目,其核心是杂技,目的是为中外游客提供一台高水准的充满技巧更充满诗意的节目。《如梦》的登台,是一次商业运作的艺术实践。因此,制作者及主创者对其艺术性要求甚高:在向国际杂技界代理商——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看齐的同时,更为杂技高精…  相似文献   

20.
总在路上走     
正人生就像一阵风,总在路上走。昨夜梦中,看见大妹在一条幽静的河谷里,沿着明亮的清流,步履轻盈地向前走着。她的身旁和前方,白色的芦苇花正在开放。芦苇丛中,不时地飞出一两只小鸟。河谷两侧,生长着翠绿而茂密的森林。这是早晨太阳初升的时光,她迎着太阳,任橘黄的阳光把她的头发染成金色,把她的身形剪影成一尊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雕塑。这是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