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悲秋的主题,其影响源远流长。通读柳永的《乐章集》,不难发现集中频频以宋玉自况。在其创作中不只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宋玉作品的句子,同时也在创作中屡屡涉及宋玉的轶事,其羁旅行役词尤其继承了宋玉悲秋的主题。柳永的文学创作主要从创作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几方面,提现出对宋玉《九辩》的借鉴和继承。  相似文献   

2.
宋玉《九辩》的篇章结构及写景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辩》9段成文,是九体作品生成链条上重要的中间环节,为九体的最终成熟创造了条件。《九辩》采用写景抒情的言说方式,不但悲秋,而且伤冬,秋冬两季的景物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作品的写景抒情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展开,采用的笔法也多种多样。宋玉对典型意象进行精心调遣,多种意象错落有致地分布。《九辩》的句型参差变化,多种句型相错杂。作品表现的心态极为复杂,心路历程也较独特。  相似文献   

3.
宋玉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他在《九辩》中用"悲哉"来表达秋的季节感,被誉为"千古悲秋之祖",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不仅如此,宋玉的"悲秋"思想也原原本本地传到日本,在日本文坛生根发芽开花,其影响在日本汉诗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宋词与宋玉     
宋玉感伤之形象、悲秋之意绪、文人才士沦落不偶之坎壈生平,以及宋玉作品,尤其是宋玉赋中对男女情事之描写,凝练为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语典,这些意象、语典大量出现在宋词之中,显示了宋玉及其作品的深入而持久的影响力。对《全宋词》中运用、提及"宋玉""巫山""巫阳""阳春白雪""云雨""高唐"等意象、语典的作者作品进行深入探论,必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细致地认识相关作者及其词作,并从中觇视宋玉及其作品的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郁达夫《故都的秋》堪称散文作品中的经典,选入人教版必修二。无论是它优美的文笔还是深厚意蕴的情味,都引发了后继学者的不断探讨。尤其是作者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的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之所以说郁达夫的经典之作引发了学者的讨论和思考,是因为不同的学者从文本中读出了不同的意味。宋玉在《九辩》中说:"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许多学者把悲凉看做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认为这是一篇悲秋之作。  相似文献   

6.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品,这篇作品到底是代屈原立言,还是宋玉自悯身世,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看法,本追源溯本,从对代言的界定,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进一步阐释《九辩》为宋玉的自伤之作,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统计分析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季节意象,并对其中秋意象运用的数量、模式和四时意象中秋意象用得最多的原因进行探究,旨在体察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悲秋情怀。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擅写四时之景,尤以秋景写得最多,秋意象出现频率也最高;其基本模式是:先用秋意象锁定季节,预设抒情基调,再以描述秋景的意象,将秋这一意象具体化,进而抒写自己的思乡怀人之苦,羁旅行役之悲;柳永羁旅行役词秋意象出现频率最高的原因,既受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影响,也受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玉作品的真伪考辨与辑佚在明代都有突出的表现:在真伪考辨方面,有关于《微咏赋》、《舞赋》的真伪辩争,有关于《九辩》、《招魂》作者所属的讨论;在辑佚方面,既有补《文选》之不足的辑佚,又有宋玉专集的问世。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宋玉研究的深入与宋玉作品的传播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荡而变衰,沿此而下,历代的许多文人写了不少咏叹秋色的诗文。或凭秋色以托怨情,或借秋风以兴别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虽意境开阔,然  相似文献   

10.
早在战国时期,宋玉的《九辩》就开了"悲秋"的先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七律《登高》更是传诵古今的悲秋名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相似文献   

11.
明代嘉隆年间产生了四部长城图籍。其中郑晓《九边图志》是明代第一部长城图籍,完成于嘉靖四年,以文字为主,并分镇绘制地图。许论《九边图论》地图与文字并重,重在议论,从整体上系统探讨了九边形势。该书地图部分《九边图说》首次用整幅地图的形式,展示了九边长城防御体系的全貌。三门峡市博物馆藏《九边图说》残卷是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论》未继承《九边图志》的内容与体例,而是别创体例。魏焕《皇明九边考》以文字为主。重在史事记载,第一次全面梳理了九边制度源流。这三种图籍都是中央负责地图创制机构的官员的私撰图籍。兵部《九边图说》为官撰图籍,以地图为主。四部图籍基本开创了明后期长城图籍的创作模式,引领与规约了长城图籍的创作风气与体例。后三部图籍提出与发展的两种九边说法也成为明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两种九边说法。后三部图籍皆未使用“计里画方”与图例绘法,这也是明代地图,尤其官方所绘地图的主流绘法,显示出明代仍然继承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人文传统,“科学”、“定量”对明代地图绘制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嘉靖和晚明是明代九边说法形成与演变的两个主要时期.嘉靖时期形成了《九边图论》九边说法与《皇明九边考》九边说法.这两种说法基本是明朝当时北边九大军镇体系的直接反映.由于形成较早,而且相对符合史实,故而较为流行.为以后诸多史籍所继承,且亦为诸版本《明史》所吸收,从而成为目前关于九边的一般表述.晚明时期形成了两类五种九边说法第一类九边说法将明初都司卫所纳入九边体系,第二类九边十六镇说法和九边七镇说法,体现出对原有九边说法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努力,但这两类九边说法由于形成较晚.影响不大.在入清以后,由于时代变换以及腹里军镇被忽视的缘故,这些说法逐渐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13.
嘉靖和晚明是明代九边说法形成与演变的两个主要时期。嘉靖时期形成了《九边图论》九边说法与《皇明九边考》九边说法。这两种说法基本是明朝当时北边九大军镇体系的直接反映。由于形成较早,而且相对符合史实,故而较为流行。为以后诸多史籍所继承,且亦为诸版本《明史》所吸收,从而成为目前关于九边的一般表述。晚明时期形成了两类五种九边说法:第一类九边说法将明初都司卫所纳入九边体系,第二类九边十六镇说法和九边七镇说法,体现出对原有九边说法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努力,但这两类九边说法由于形成较晚,影响不大。在入清以后,由于时代变换以及腹里军镇被忽视的缘故,这些说法逐渐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14.
"秋"作为季节名词,它在双音化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构词特点的影响,曾产生过不同的义项。从"秋"作为季节性名词的双音化过程,来讨论这个词在表示秋季时,其形式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不同,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春秋之际,行人们奉行着共同的道德准则,遵从着共同的典章制度,同样受着《诗》、《书》、礼乐的文化熏陶,诞生于这样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委婉语,即出使他国专对之辞,不仅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而且典型地折射出特定历史时代的光芒。从修辞服务于时代这一理念出发有利于深入探究春秋时代行人运用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段所折射出的特定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春秋淹城遗址是春秋时期保存下来最完整的古城之一,也是常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目前,该景点名称的英译存在混乱、不准确等问题。从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对现有的译名进行梳理,提出文化遗产类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秦汉楼船考     
楼船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后随着生产和科技的进步,楼船形制是不断变化着的,但其变化的总趋势是向着大型的综合性的战舰发展。至秦汉时,与春秋战国时期相较,楼船在形制和作用上已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其形制的变化,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亦随之变化。与楼船相关的一些武职,如“楼船将军”、“楼船校尉”,在古代属临时差遣性质,事毕即撤,而非固定官职。秦汉时水军在古代分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同时地方归中央统辖。  相似文献   

18.
“秋”对于多愁善感的中国古代文人而言,无疑是抒写无奈、伤感之情的最佳物象。本文试将以秋为主题的、成就较为突出的赋作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同一景物,两种态度的比较,以及对自魏晋以来,历朝历代赋作艺术特点的梳理比较,以期对“悲秋”这一文人笔下常见之题做出更细致的理解,同时窥探历代文人不同的创作心态与心境。  相似文献   

19.
蚌埠双墩春秋墓出土的金箔饰件以“鸟、蛇、太阳”为图像,其装饰美感是体现钟离方国地域特色的图腾崇拜文化产物,有着深层的艺术意象发生因素。图像蕴含着宗教内涵的符号,并将多种装饰图像的艺术美感有序糅合在圆形构图中,整体图像的象征符号、图像构图及设计美感更具深邃内涵,与钟离方国的生存繁衍、器物使用、以及阴阳观念等密切联系,也是古淮夷文明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苏喜珍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42-145,149
《左传》这一部以鲁国历史为主的编年体的史书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春秋时代的社会面貌。而就《左传》的性质来说,它就是一本史书,具有档案的性质,就是一部后人研究先秦社会的史料,也就是春秋时期记录的档案。早期的史官与档案工作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很多史官往往兼职档案工作。那么早期史官除了记录资料之外还有哪些职能?试就《左传》所记载的史官们的职能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