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大学生避免运动伤害的影响因素的认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风险因子认知的整体性偏高;男、女生在风险因子认知未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队与非代表队学生在三个维度认知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受伤与未受伤学生风险因子认知中未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专项课学生仅在"自我认知"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体育活动"自我认知"风险认知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依据统计结果,应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制定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减少学生运动伤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长春市城区小学602对亲子体育参与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亲文化程度、职业对儿童体育认知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双亲体育经历对儿童喜欢体育程度、间接、直接体育参与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双亲体育行为对儿童体育认知层次、直接和间接体育参与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儿童溶入体育的社会化动因依重要程度分别为同伴、双亲,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明星、学校老师,其中同伴、观看体育比赛、学校老师的影响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高校高年级学生休闲体育制约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浙江省高校高年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所受到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调查发现 ,在内在心理性因素方面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此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此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社会交流性制约因素方面 ,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群体中都存在显著差异 ;在结构性制约因素水平上各个群体内部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秦巍峰 《体育科技》2010,31(2):134-137
从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因素的四个方面进行认知调查,对其体育活动风险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课余体育活动风险较高,但部分学生存在体育活动风险意识水平不高,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建议加强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意识的培养,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及数理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认知差异性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和AMOS 7.0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内涵是由生理健康价值观、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4个层面构成.2)根据结构方程原理,发现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结构中4个层面对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效应大小分别为生理健康价值观(0.89)、体育娱乐价值观(0.74)、个性及信念价值观(0.83)、民族及社会价值观(0.62),其中,生理健康价值观对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直接效应最大.3)运用t检验得到,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各维度得分的均值看,城市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水平要高于乡镇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水平.4)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体育态度等特征下,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是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体育类大学生与理工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及心理健康水平 ,对 2 33名体育类大学生和 2 40名理工大学生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试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研究对象的男性比女性社会支持程度略高 ,但没显著性差异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程度与参考常摸基本一致 ;然而体育大学生比理工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高 ,男性三项、女性两项中有显著性差异存在 ;体育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比参考常摸略高 ,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 ,体育有利于增进社会支持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15,(9):815-818
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育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社团成员体质水平入团前与总体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体质水平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体育社团成员体质水平参团前后(1年)有显著性差异,体质水平显著提高;体育社团成员体质水平入团后与总体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体质水平高于总体平均水平;体育社团成员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一致性的改善,在身体素质方面,性别不同,改善的程度有一定差别。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是学生体质增强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社团对于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大学新生体育活动倾向性的部分家庭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新生体育活动倾向水平在父母体育锻炼习惯、户籍、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问有显著性差异。建议大学体育教育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影响,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实施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借鉴体育活动风险和风险认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高中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问题。首先,在阐述高中生体育活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高中生体育活动风险分类和风险特征,并分析了风险认知在高中生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次,界定了高中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概念,并分析出高中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特征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运用心理测量范式对高中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进行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运用实验法,以忻州师范学院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殷恒蝉的《注意力测验》,包括4个实验:图形辨别测验;选4圈测验;视觉追踪测验;加减法测验。从忻州师范学院随机抽取70名体育专业学生以及50名其他专业大学生分别进行实验测试,通过spss17.0软件对得到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安静状态下,在注意的广度和转移方面,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体育专业学生的成绩好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成绩;在注意的分配和稳定性上,两组数据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体育各专项之间在注意力的四个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进而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建议,为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分析了体育教材、体育素材的本质属性。体育教材内容的改革,应废除陈旧的、不合理的、有效性不高的内容,把竞技运动技术作为体育素材来代替体育教育活动中的体育教材的思想和作法应予纠正。应本着符合体育教材的基本条件与要求的原则,对体育素材进行认真、严格、细致的筛选与提炼,以丰富体育教材的内容,提高其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从高校体育到终身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灵魂和根本宗旨,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立足点。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培养的关键和基础,有效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将对终身体育的养成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根据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最近进展情况,以终身教育为立足点提出了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和社会调查等方法,探讨我国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指出高校体育要改革发展.必将面向社会,与社会体育结合,社会体育延续着高校体育,无论在场地、器材、指导人员、项目和组织管理上期待高校体育的加盟.二者的结合将更好地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两套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国家体育标准>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学习目标的设定、运动的教育与人的社会化进程及体育与促进健康等几个方面值得中国体育课程改革去学习、借鉴,对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有着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童可欣 《网球天地》2011,(10):144-144
李娜连续第二年在美网首轮出局;状态正盛的新科温布尔顿冠军科维托娃也没能闯过女单第一轮:强势复出的小威以连续6场直落两盘的完胜杀进美网女单决赛,冠军志在必得,不到20个小时之后又连丢两盘完败低调的澳大利亚姑娘斯托瑟……  相似文献   

17.
柏杰  刘全 《安徽体育科技》2002,23(3):104-106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体育应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而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教学与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  相似文献   

18.
加强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提出为实现新世纪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文化必须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形成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达到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体育意识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20.
试论体育课到体育与健康课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体育课所经历的各个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 ,文化、文明的提高 ,体育课所承担任务也相应改变 ,在世纪初体育与健康课已开始逐步取代体育课 ,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新的课程所承担的任务也随人们对体育课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