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包含7个维度的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2010年我国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东部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同时在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在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国31个省份按其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可以分为5个类型,东部地区的省份在高等教育发展类型上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我国公办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事业费投入、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发现,政府投入的力度仍然不够,这表现在近几年一些省份生均经费指数几乎没有增长,个别省份甚至有所下降。不仅东、中、西地区间教育投入不平衡,地区内部,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各省市之间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差距要比东部、西部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下降。针对上述问题,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必要为解决我国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试图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行比较研究,以便对我国各地区大学生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心理学依据。对来自三个地区的1110名大学生施测威廉斯创造情意测验,结果显示:在创造个性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创造个性平均等级呈由低到高排列;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中部与西部大学生之间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在性别方面,东部和中部男女大学生创造个性差异显著而西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DEA-BCC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不高;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效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出现规模效益递减,西部地区出现规模效益递增;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部分地区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公用教育事业费开支过大,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同时,东部地区也表现出基本建设费开支过大的问题。基于实证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我国应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布局;合理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适当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区域生态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决定条件。以中国31省市自然保护区代替生态旅游资源,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赋权并构建省域生态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生态旅游资源规模与质量上西部省份优势突出,东部较差,中部省份居中;而在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方面,东部省份最优,西部次之,中部省份最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资源本体价值指数以云南、西藏和湖北位居前三,总体上仍表现出西部省份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安刚  龚旋 《武陵学刊》2022,47(1):35-43
基于2012、2017年中国28个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省际调出比较偏好指数研究中国数字经济双循环偏好演进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全国数字经济以内循环偏好为主,但内循环偏好程度有所减弱;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区域大部分省份数字经济以内循环偏好为主,内循环偏好程度基本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增的空间演进规律;四大区域内部省份间数字经济双循环偏好差异程度具有异质性,四大区域之间数字经济内循环偏好差异持续变小;数字经济内循环偏好为主的省份之间内循环偏好程度差异持续缩小,但数字经济外循环偏好为主的省份之间外循环偏好程度差异持续拉大,不同省份开拓国际数字经济市场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市场效应、地理区位、对外开放水平及产业政策是影响数字经济双循环偏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数字鸿沟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逾越数字鸿沟,并就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怎样缩小“数字鸿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与中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构造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测评,比较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与东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发达省份的差距,然后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中部崛起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软件实证研究发展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国家整体层面上,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从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同样存在上述正向影响关系,但中部及西部的这种正向影响不如东部地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东部地区应积极开展入境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部及西部地区应该在发展入境游的同时,积极鼓励并推动国内游刺激地方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模、结构和素质有了显著改善,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多个指标方面,东部地区优势明显,西部地区也有很大改善,但中部地区相对滞后,尤其是平均工资水平最低。建议提高认识,缩小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探索多主体合作培养机制,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养与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运用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编制的普惠数字金融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区域创新效率;从数字金融维度上来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但是数字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分区域来看,数字金融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中西部地区,覆盖广度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使用深度,而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数字金融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地区市场化程度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单门槛效应,数字金融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后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该作用随着门槛变量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GDP、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高于全国水平,而东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和中部地区作用较小;金融发展水平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要高于全国水平,但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城镇化与GDP关系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  相似文献   

13.
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1992-200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不平衡指数I,集中度指数D,标准差S,变差系数V等指标采定量测试1992-2002外商在我国30个省市区和三大地带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结果显示,1992-2002年外商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以及各省级区域之间的直接投资存在着巨大的区域性差异.因此在中西部地区需要采取措施吸引和充分利用外资,以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0年四个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高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总体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距有增大趋势,东部发展领先,西部发展速度较快,部分指标赶超中部。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投入、信息化发展的区位选择以及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的影响。最后对缩小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差异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Internet use may be helpful in maintaining older adults’ independence,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quality of life. High levels of technophobia (fear of modern technologies or discomfort with them), however, may constrain older Internet users’ online activity and limit the benefits they derive therefrom. The literature on technophobia in later life tends to focus on nonusers and ignore older individuals who already use advanced technologies. Relying on an online survey of 537 Internet users aged 60 and up,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xtent to which technophobia constrains older users’ online activit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varying levels of technophobia among users an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technophobia and Internet use patterns, including type and complexity of use. Technophobia also correlated with users’ education, perceived health and well-being: Technophobes tended to be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a correlation that remained significant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online activiti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echnophobia plays a role at both the first and second levels of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seniors. They also indicate that technophobia may be a risk factor in later life, suggesting that older users ought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planning measures to reduce technophobia among seniors.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成为了网络应用的主要群体。研究以无锡市青少年群体中的初二和高二学生为对象,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11年对405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接入条件和设备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但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娱乐、社交特点较为突出,对网络学习的依赖度不高;"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且男/女生、初/高中生及重点/非重点学校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网络应用行为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揭示高等教育质量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传导机理的基础上,运用1999-201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影响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在中部地区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在西部地区则产生了抑制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造成该地区未能有效获得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给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红利效应"。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是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蓄养能力。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social–structural factors (age, ethnicity and gender) on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of web‐based instruction. The study uses data from registration questionnaires of students at the Open University of Israel.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95 and 2002 there has been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ho use the Internet and email for study purposes. However, a significant minority (one‐third of the students) are still not Internet users.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ferred to the digital divide in terms of differences in access to the relevant hardware and explained it mainly by social and structural factors. Current research tends to focus on the digital divide in terms of use rather than access, and explains it mainly by micro,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age, gender and ethnicity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ntinuous existence of the usage gap. Th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is gap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Experts agree that citize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will need new and additional skills in the future that are connected with th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use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ies. Today, there is unequal access and use of those technologies, which is described as the 'digital divide'. In a unique project, the State of Bremen (Germany) has created Public Internet Usage Points in 25 schools. These 'Web.Punkte' offer access to computers and Internet for the community and support for external users by students. The project is embedded into a larger context of building a regional infrastructure for lifelong learning. Starting with interpreta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ose views with concepts to 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 explaining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and success factors. Us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project will be highlighted and arguments for a regional learning network will be drawn.  相似文献   

20.
首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排名来看,呈现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弱特征,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