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前填志愿主要是根据考生平日寸成绩、模拟考试和高考前的状态来确定.一般是通过模拟考试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几诊"或"几模"成绩,让考生明确自己的成绩或当前自己在本地区所处的位置,再根据成绩或所处的位置来选择相应水平的学校.这种根据现在预测未来的方式不仅仅是考考生的硬件--成绩,还考考生的软件--自信、冒险、自我评估能力等,所以考生相对准确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一、具有良好的心态不管是考前还是考后填报志愿,都是根据考生自己的成绩水平和志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一般来说,考前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心态紧张兴奋、信心十足,同时还不无几分侥幸和投机;而考后填报志愿可能使部分考生心态转变为雄心锐减,患得患失,又多了几分谨慎和保守。考生这种心态,直接影响着填报志愿的命中率。特别是部分考生过份求稳,临场退却,放弃本来能上的高校。  相似文献   

3.
定位:我能考什么大学 正确定位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首要环节.一是给自己定位:考生的定位依据是本人在高中三年各阶段的学习成绩和高考前期的模拟考试成绩以及应考状态(考前填志愿)或高考估分成绩(估分填志愿)或高考成绩(出分填志愿),所以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你所在班级、年级的平均成绩、每年中学高考成绩、上线人数,本届学生与上届学生相比优劣程度等,给自己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正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李婷婷 《考试》2010,(3):8-8
进入3月,高三学生将陆续迎来第一次模拟考试。“模考”是高考前一次重要的综合练习,考试分数对高考填报志愿来讲非常重要。它的价值不仅是对前一段复习效果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能让每个考生找到在一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这一位置正是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定位:我能考什么大学 正确定位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首要环节.一是给自己定位:考生的定位依据是本人在高中三年各阶段的学习成绩和高考前期的模拟考试成绩以及应考状态(考前填志愿)或高考估分成绩(估分填志愿)或高考成绩(出分填志愿),所以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充分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考试与招生》2020,(1):12-12
(1)成绩位次。成绩位次是考生填报志愿时需考虑的主要因素,考生要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在全省所处的分数排序位置,合理定位,参考高校往年录取分数与位次情况,预测目标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和位次,确定填报哪些批次的哪些学校。(2)兴趣和能力倾向。填报高考志愿是考生选择今后从事某种职业的开始。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确定报考什么专业。  相似文献   

7.
《招生考试通讯》2007,(4):16-17
中低分成绩的考生处在一本或二本分数段里成绩相对较低的部分,他们在高考大军里占据着主要位置,对于他们来说,正确填报志愿的根本就在于能否以个人的成绩为依据准确确定自己的志愿选择.做到对志愿选择的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相似文献   

8.
高三学期已经过半,考生正经历着模拟考试。模考虽不是实战高考,但它却具有现实意义。那么,高三考生与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模拟考试,本期“专家有话说”栏目分别从考生与家长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模考成绩不好未必是一件坏事1.模拟考试最大的意义在于找出自己复习的漏洞,以便及时补救。模拟考试在形式和题量上接近高考,又充分考虑到新教材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一段复  相似文献   

9.
一、填报志愿的基本思路考生要想恰当地填报好升学志愿,需要思考的问题肯定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理顺自己的思路,设计好填报志愿的基本程序。根据笔者的实践,觉得主要应分三步来思考。一是找准位置。即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业成绩水平和智力情况等给自己适合填报哪一批的何种档次的高校志愿作一个准确的“定位”。考生“定位”越准,所填报的志愿与其“定位”越一致,被录取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那么,考生怎样才能找准位置,给  相似文献   

10.
张桦 《中国考试》2006,(3):60-62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都忙着找往年的分数线,或者各高校最近几年的录取分数段,目的是找一个基准,有一个参考,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恰当的高考志愿。一、看最低分数线也叫最低控制分数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划定,是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依据人数来划定。一般按略多于计划数划定, 全省考生按考分的高低排下来,排到该人数时的分数,就是当年该省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只有达到该分数的考生才有资格被录取。例:某省当年理科计划招生人数为34780人,根据全省考生的高考成绩排队,如按  相似文献   

11.
面对层出不穷、林林总总的榜单,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该怎样参考和使用呢? 根据高考成绩值次,选月相应的榜单 考生高考成绩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录取高校的层次.考生填报志愿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可根据个人高考成绩所处的分数段,选用对应的榜单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三生活已经开始几个月了,模拟考试也考了几回。考生对成绩满意与否,又该如何看待每坎的模拟考试成绩单呢? 对于高三考生来说,模考是非常重要的考试,考生也会更重视、更认真。模考在考试难易度与弩试题型设置上更加正规,更接近高考的形式。虽然考生都知道是模考,也懂得模考的意义和目的,但有些考生考完试,内心还是会起些波澜的。下面,我就和同学们探讨一下模考对我们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打消模考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每年高考过后,由于填报志愿的失误,总会有无数考生"独自空悲切,对隅泪千行".他们或为"上线落榜"而伤心,或为"高分低就"而痛心,或为"名落孙山"而椎心.导致志愿失误的因素多种多样,套用老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欢乐的考生都是相似的,悲切的考生则各有不同",然而,当我们从心理因素的角度把这些"各有不同"归纳一下的话,却会发现其志愿失误的根源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考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是能被相应批次院校录取的基础条件,但能否填报好志愿却是决定是否能被顺利录取,并进入理想的院校和专业求学的关键环节.所以,考生要充分意识到填报志愿的重要性,特别要慎重选择第一志愿,要把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成绩及其他综合条件结合起来,合理进行志愿填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不同层次的高校数量增加,学校新专业的增设,给考生和家长提供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选项增加的同时,种种顾虑也来了。因此,如何从近千所院校和几百个本科专业中选择最适合的学校和专业,在考生、家长眼中似乎也愈发复杂起来。可以说,这已成为和高考成绩同等重要的问题,甚至有人抛出"填好志愿比考好成绩更重要"的观点(尽管略显偏激,但确实道出了志愿的关键性)。其实,选择志愿还是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阅读》2009,(5):6-7
高考志愿填报应该说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有着其规律性。目前,我国内地从志愿填报的时间上区分,分为考前填报和考后填报两种,考后填报又分为考后估分填报和考后知分填报。从志愿结构上分为顺序志愿(1,2,3……)、平行志愿(每批所有志愿都是平行的即A、B、C……)和顺序志愿+平行志愿(重庆重点本科就是每批1个一志愿,2个平行的二志愿,3个平行的三志愿)。 不论是考前还是考后填报志愿,对于考试成绩特别好的考生来说影响不会很大;而对于考试成绩中等的考生来说,不论是考生还是考生家长都面临不好选择的困境。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讲,在志愿填报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考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报志愿。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招生》2007,(2):82-82
由于志愿卡容纳的信息量有限,不可能设置过多的院校和专业志愿填报位置,设置"服从分配(调剂)"栏,是为了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目前所使用的志愿卡中的"服从分配"栏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填报志愿好比裁剪衣服,要根据每个人的体型、偏好而量体裁衣。那么,不同成绩,不同爱好的考生应该如何填报志愿,使其更合身?在解决问题前,首先要明确两个认识前提:一是招生工作中实际上存在着两条线,即省招办对考生志愿院校的投档,因而存在着一个志愿院校的投档线;院校对专业的"投档",因而客观上也存在一个专业录取线。这两个条线中,一般专业录取线要高于院校投档线,而优势学科及热门专业录取线就更高,因而志愿填报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你的总分不但要高于志愿院校的投档线,而且要高于所报专业的录取线。二是志愿填报是有风险的。因为影响录取成功的关键数据有四:考生的总分、各省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院校投档线、专业录取线。这些数据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9.
看分填报高考志愿,容易出现志愿扎堆、断档或缺档,录取时产生"大小年"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笔者根据填报高考志愿经验总结,采用"平均分差均值"法对号人座选大学,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小年"现象。首先,还是解释一下高校录取的"大年"。这是指某校某年在某个省份的录取中,报考考生偏多,造成志愿扎堆,尤其是在高分考生偏多的情况下,导致该校的最低录取分与考生所在省的相应录取批次线(省控线)的分差(差值),比上一年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就有"不为良相,宁为良医"之说,古来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曾以"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今无论是专业的医学类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类专业,也成了很多考生在志愿填报时的热选.那么,选择医学类院校(专业)在志愿填报时需要"防"些什么?本文就试图从这些方面给考生一些提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