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佳玲  庞建刚 《情报科学》2017,35(9):125-130
【目的/意义】从技术效率视角出发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进行分析与探讨,为推进其知识的交流、 共享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大多是研究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模式,本文以 2007-2016年“小木虫”学术社区4门学科版块为研究样本,基于SBM模型测度其静态知识交流效率,运用非参数 Kernel密度估计知识交流综合效率研究“小木虫”知识交流的动态演进情况。【结果/结论】“小木虫”论坛四个版块中 无机非金属知识交流效率最高,但四个版块整体知识交流效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规模效率不足;知识交流效率较 高的版块之间发展趋同;最后从运营管理角度提出改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文秀  陈果  岑咏华 《情报科学》2017,35(11):55-60
【目的/意义】网络社区已经成为用户分享知识和信息、交流互动以及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 式。揭示网络社区的用户知识交流和共享行为特征对提高其知识交流和共享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采 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可视化方法,在构建并分析“经管之家”用户关系网络图谱的基础上,讨论该用户关系网络中 用户知识交流和共享的行为特性。【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处于结构洞的活跃用户、强弱关系的合理结构比例,以及 用户动机等是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通过对不同类型虚拟社区中基于问答交互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跨社区、跨学科的差异分析,为各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知识交流支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知乎、小木虫、CSDN、经管之家等虚拟社区及其中的编程语言、金融学2个学科版块,结合熵权法计算的社区学科问答综合度量,建立多元虚拟社区问答交互知识交流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社区学科的相对知识交流效率,并进行跨社区和跨学科的比较。【结果/结论】多元虚拟社区整体规模效率较高,但纯技术效率有待提高,且社区规模对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跨社区层面,综合性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垂直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跨学科层面,经管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理工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创新/局限】本研究突破学科差异视角,从社区类型本质差异切入,开展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问答交流效率差异分析,以指导不同类型虚拟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建设模式。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科范围,且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与情感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分析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信息行为的协同机制,揭示科研人员信息行为的协同效应,促进 科研人员信息行为效率的提高和虚拟学术社区管理的优化。【方法/过程】基于要素分析,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 信息行为的主体协同、知识协同、资源协同和目标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并以ResearchGate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 析。【结果/结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信息行为需要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协同支持,通过多主体进 行互动交流和知识重组,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张海涛  孙思阳  任亮 《情报科学》2018,36(10):137-142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交流平台,整合了一般社区的用户互动与网络环境的跨时 空性等双方优势,使得参与交流的各方能够快速吸收知识。针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网络结构相关研 究较少的情况,深化对其的研究,对于充实其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基于对虚 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组成要素分析、交流过程分析、机理模型构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虚拟学术社 区用户知识交流网络结构与功能作用进行了探究。【结果/结论】本文基于社交关系与知识主题两个角度阐述了知 识交流网络的形成过程;并且具体阐述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特征与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本文以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知识交流行为影响因素,为虚拟学术社区提升平台活跃度及用户知识交流效率提供建议。【方法/过程】文章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感知信任和激励两个变量,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社会影响、感知信任和激励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绩效期望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努力期望、便利条件对于知识交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从“信息-技术-人”视角探索在线研讨平台中信息交流的独特规律,为在线研讨平台优化提 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将在线研讨的本质界定为复杂的信息交流过程,从“信息”、“技术”、“人”、“人-信息”、 “人-技术”等五个维度解析在线研讨的影响因素,选取“小木虫”和“经管之家”的16个讨论帖为研究样本,利用内容 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实证分析表明,在两个研讨平台中,信息质量的增值性、信息 效价的收敛性、个体性格的乐观性、人际关系的紧密性、个体信息素养的科学性等5个影响因素对于研讨绩效具有 较好的区分度,信息数量的规模性、群体知识结构的互补性等2个影响因素与研讨绩效的相关性不明显,信息类型 的多样性、平台功能的响应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孙思阳 《情报科学》2020,38(2):22-28
【目的/意义】明确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对用户服务质量提升,优化社区结构等工作 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效果进行研究,并以科研公众号为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用户 心理因素对知识交流效果影响最为重大,而平台因素在特定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为探究学术型社区用户协同交互行为生命周期,旨在通过基于学术型社区主题帖的协同交 互行为的调研分析,指导学术型社区用户协同交互行为的持续开展,促进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方法/过程】分别 选取丁香园社区的热门版块和冷门版块共计 4个版块的 84日内的病例帖作为样本,进行时序性调研分析,并计算 各版块的生命周期分布。【结果/结论】丁香园社区协同交互行为整体生命周期均值为 40.5日,热门版块相对冷门版 块而言其协同交互行为活跃期和衰退期均更长,学术型社区用户在工作日的协同交互频率要明显高于非工作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通过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和共生互利进行结合,可以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持续 进行。【方法/过程】采用生态学领域的共生互利的理论来研究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分析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 享中的共生互利主体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共生互利的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以及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共生互 利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提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共生互利的保障措施,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展开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研究,以剖析该研究领域的概况, 并归纳总结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状况,对于深化其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文献调研法,并使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 工具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发文量、作者分布、高频词分布、期刊分布等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 行为的研究状况作出了具体的描述分析。【结果/结论】本文归纳分析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研究进 展状况,为后续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用户参与,研究分析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用户参与行为类型,对于 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方法/过程】依据扎根理论,对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 进行数据采集,将用户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以及高级用户三个等级,搜集了小木虫论坛热门博客栏目下,回复 大于 10的帖子内容,利用质性分析软件 NVIVO12.0对其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编码,并据此构建虚拟学术 社区参与行为的模型。【结果/结论】根据编码结果显示,用户在虚拟学术社区参与行为总共可以分为问候欢迎、调 节规范、协助、欣赏、同情、抱怨、庆祝和交际8种类型,不同等级的用户的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参与过 程当中应当强化每种用户的角色,为虚拟学术社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创新/局限】虽然数据来源较为单 一,但是本文将扎根理论引入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中,完善了该情境下用户参与行为的分类体系,对现有研究成果 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优化虚拟学术社区的知识聚合模型能够构建优质的资源获取平台,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方法/过程】结合学术社区用户的相关知识需求分析,提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聚合的目标——知识共享、知识管 理、知识创新和知识推送;进而又提出了基于主题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聚合模型和基于SECI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 聚合模型,并对这两种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在结合理论学习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融合主题 与SECI模型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聚合整体模型构架。【结果/结论】实现了对当前的知识聚合模型的优化,推动虚拟 学术社区知识聚合模型理论的深入性和普适性发展,为提升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聚合的水平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裘江南  杨畅  李灵 《情报科学》2017,35(5):8-14
【目的/意义】在线知识社区中知识通过社会关系进行传播,形成知识网络,用户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形成社 会网络,通过网络结构来探索社会关系与知识结构的序化过程。【方法/过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网络结构熵 理论,以英文维基百科为研究对象,通过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同配系数、 “蔡”结构熵, 揭示网络的演化规律。【结果/结论】通过词条“Big Bang”的案例研究发现:在线知识社区中知识观点较社会关系更 为紧密,聚合程度较高;社区演化初期,两个网络是无序的同配网络,随后逐渐演化为有序的异配网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学习交流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在线科研合作已日益流行,本文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动机的演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的科研合作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为例,依据扎根理论,对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其进行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并据此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动机演变模型。【结果/结论】结果显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动机包括声誉动机、互惠动机、功利动机、利他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社交动机、享乐动机、探索动机、自我展示动机和用户认知动机10种。科研人员初始合作动机主要是功利动机,而科研人员持续合作动机在初始动机基础上,增加了自我实现动机和利他动机。  相似文献   

16.
黄微  卢国强  赵旭 《情报科学》2022,40(7):177-185
【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交互行为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通过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交互 行为的研究体系进行梳理分析,为促进国内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交互行为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文章利用主题 并含检索在知网及 Wos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通过热点关键词统计对检索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归纳为用户 交互行为的机制模型、特征、影响因素、效果评价以及反向行为五个热点研究主题。【结果/结论】在理清当前学术研 究脉络基础上提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交互行为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即继续深入用户会话交互行为的数据挖掘;探 索反向行为与超越价值中心逻辑行为的机理;构建获取信息过程中知识筛选体系。【创新/局限】总结国内外虚拟学 术社区用户交互行为研究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促进该领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庆龄  王彤 《情报科学》2017,35(6):90-93
【目的/ 意义】随着“互联网 + ”概念的提出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进行变革必将成为 大势所趋。【方法/ 过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互联网 + ”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现状,在深入理解“互联网+” 六大特征的基础上,用“互联网 + ”的思维来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同时将知识协同理念融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 【结果 / 结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协同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提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可视化功能,从多个视角全息呈现网络舆情场内信息受众观点的 “三体”关系。【方法/过程】首先将场内舆情观点解构成一个三元组:受众、情感立场、应事实体,并基于三者关系形 成形式背景,而后对背景中的对象、属性和取值关系进行形式概念分析,得出能表达观点“三体”关系的形式概念和 概念格,对上述步骤总结得到一个舆情观点的“三体化”呈现框架。【结果/结论】舆情受众观点的“三体化”呈现框架 能够用于形成多粒度的观点簇丛,对受众情感进行多元展现,以及预测网络舆情场内受众的观点演化路径,进而为 研判管控网络舆情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大数据背景下,优良的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是提升数字图书馆交互性,促使其知识服务升级 的关键。【方法/过程】调研主流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发现主要存在“未充分利用跨模态相关性”、“未 有效组织多媒体资源”等问题。从“跨模态相关性分析”、“层次化知识推理”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并实证分析。【结 果/结论】系统检索性能提升,这表明:运用深度学习、知识表示学习等理论优化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可更好地满 足用户知识需求,进而提升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优秀贡献者能够经常性地提供优质的回答内容,对社区回答内容质量的 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对社区中优秀贡献者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知乎”社区为例, 通过爬虫采集社区上“优秀回答者”问题回答相关的行为数据,综合运用人类动力学的理论及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采集到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仿真验证。【结果/结论】“优秀回答者”回答问题的行为不是一个随机事件,而是一 个时间间隔分布满足胖尾特征的幂律分布;其他用户对回答内容的点赞会对“优秀回答者”回答问题的兴趣产生更 大的激励影响,进而可以减小“优秀回答者”连续两次回答问题的时间间隔;基于兴趣的人类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 地解释 “优秀回答者”回答问题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