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1915年8月25日,常州的"西班牙分驻集成邮票社"率先在《申报》上做集邮业务广告。从1915-1930年,在《申报》上做广告的常州邮商就有集成邮票社、万国旧邮公司、美华邮券室、新南旧邮票社等,现列于下表供参考(表见下页)。  相似文献   

2.
1915年8月25日,常州的“西班牙分驻集成邮票社”率先在《申报》上做集邮业务广告。从1915—1930年,在《申报》上做广告的常州邮商就有集成邮票社、万国旧邮公司、美华邮券室、新南旧邮票社等,现列于下表供参考(表见下页)。  相似文献   

3.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4.
施秉章与寰球邮票社施秉章(1904-1970)字述函,福建长乐县人。施秉章少年时代在福州上中学时,受中国早期邮票商魏叔彝的影响,开始集邮。1922年随父来到北京,毕业于汇文学校。二十世纪20年代初,施秉章加入国外的集邮组织,同许多国家的邮人建立了邮票交换关系。他非常热心集邮活动的  相似文献   

5.
邵林 《上海集邮》2004,(10):4-6
马任全(1908—1988)江苏常州人。他出身在一个工商业者的家庭里,从小接受实业救国的思想,在学时就与人合资开设大华实业社,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当上了顺昌石粉厂的经理。1931年开始集邮。最初几年,虽向邮局集邮处购买新票,向绿光邮票社购买旧票,还因征集产品样本而收到万余件海外来函,洗下外国邮票,可是邮识长进缓慢,还曾将买来的新票都洗去背胶。五年之后,他加入了以外国人为主的上海邮票会,通过选票簿交换或价购邮  相似文献   

6.
年过九旬仍然爱好集邮的姚秋农老先生,是湖北著名的“五老”之一。他集邮经历长达70余年。抗战期间,他把收集研究国邮作为重点,写下大量学术文章。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各种集邮活动,为培养湖北武汉集邮骨干做出了奉献。姚秋农,湖北武汉人,1916年生。毕业于汉口中学, 青年时代开始集邮,早年加入新光、甲戌邮票会。1927 年起从事摄影工作50余年,1979年退休。1930年他在江西庐山(牯岭)时,遇到广东集邮家林壁声,林赠送给他一些中外邮票,教他集邮知识,使他走上了终身集邮之路。姚秋农从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上看到苏州蔡汇河头的五州邮票社出售邮票的广告,便开始向该社函购一些邮票,渐渐地,邮品与邮识都增多起来。  相似文献   

7.
论"集邮"     
什么是"集邮",这是一个似乎 十分简单但又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1840年,英国邮政发行了世界上第 一枚"黑便士"邮票,随之出现了收 藏这种邮票的集"邮"者。可以这样 说,邮票与集邮同时诞生。一百年 来,人们不断以自己的感受,描述着 "集邮",丰富着"集邮"。 英王乔治五世曾这样描述集 邮:集邮是王者的癖好,也是癖好之 王。这句名言至今影响着集邮界及  相似文献   

8.
正1983年6月,市集邮协会成立后,单位的几位集邮爱好者也成立了集邮协会,自此,我心中将灭的集邮之火又慢慢燃烧起来。协会成立的那一天,邮票公司带来了部分邮票供大家选购。当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兴趣爱好,我选购了四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各地集邮组织纷纷成立,集邮活动也日益开展起来,民间出售邮票的邮刊应运而生。由于各地邮票的价格差异较大,又无根据确定邮票的合理  相似文献   

9.
裴雨 《集邮博览》2011,(1):50-51
笔者集邮二十八载,收集邮票的途径多种多样:在邮票市场当面交易、在邮票社邮购、通过通讯及网络邮拍等,有识宝捡漏快乐时,也有打眼遗憾时,其间酸甜苦辣只有自知。  相似文献   

10.
1946年水原明窗先生创建日本邮趣协会,目的是为了吸引广大集邮爱好者普及集邮知识。1982年日本邮趣协会财团化,水原就任理事长。日本邮趣协会既是集邮活动的组织者,又是邮票的经营者,还是集邮书刊的编辑发行者。经过多年经营,到1996年创业50周年时,日本邮趣协会会员遍及全国,已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日本最大的集邮组织。协会还出版《邮趣》《邮票杂志》等刊物。  相似文献   

11.
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以其本体的文化属性作为构成基础的。本文试从集邮本体的文化属性说起,来谈文化在集邮中的主体地位。一、集邮之“邮”的文化属性“邮”是集邮的载体。“邮”的构成,最基本元素是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自1840年邮票诞生以来,邮票的形态就具有了文化的属性。这一属性主要表现在,邮票是一种有主题、有内容、有造型、有风格的艺术化的邮资凭证。人们通过邮票可以透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形态及文化风尚,因此邮票又有“国家名片”的称谓,这一称谓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2.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由北京光辉岁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注册的大型专业集邮网站--中邮网(www.e1988.com)已于4月1日正式开通并投入试营业。北京光辉岁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全国著名的邮社北京李国庆邮票社,法人代表李国庆,该邮社经营邮品已有8年历史,在集邮界素以经营信  相似文献   

13.
新光邮票会于1925年冬在浙江杭州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取得较大发展,出版邮刊,举办邮展,队伍不断壮大,会员不断增多,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为在我国普及集邮,扩大集邮的社会影响,建立了显著的功绩。因此,新光邮票会成为我国集邮史上最负盛名的三大邮会之一。 纪念新光邮票会,主要是纪念新光邮票会在集邮活动中,热爱祖国、重视邮德、邮识和邮谊的宝贵传统。 新光邮票会的许多老会员,在旧中国,在沦陷时期,以保存国粹为精神动力,坚持发扬民族文化,收集  相似文献   

14.
《中国邮史研究》(北京李国庆邮社编)2005年第四期刊出方立武先生的《钱万能的集邮轨迹》一文,读来颇有趣味。其中写道:“钱万能为进军邮坛,取得诸位信任,在 1936年8月又捐赠《华邮珍史》和《邮声》各一册给甲戌邮票会图书部。“紧接着方先生提出:“但不知这两部是怎样的一本书?”的问题。我认为,研究这个问题是关乎发掘中国集邮文献及其历史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集邮界有句名言: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倘若没有集邮文献资料的搜集,倘若没有集邮报刊供阅览,倘若没有集邮图书出版,要进行邮学研究,将会收效甚微。由此, “惠我以邮识”的说法日益为邮人所接受。集邮文献的范围较广,大体可分为:集邮学术专著、集邮工具书、邮票目录和图鉴、邮政和集邮史料、集邮普及知识读物和专题邮票图集、图册等。笔者对集邮学术  相似文献   

16.
《集邮博览》2009,(9):80-80
金秋北京,喜迎华诞。2009年9月,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恰逢北京邮票厂建厂50周年,为拓展集邮知识,探寻邮票魅力与秘密,领略一流邮票印制企业的风采,《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探邮金秋邮学京城——集邮博览邮学团北京行"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上海黄浦区集邮协会于7月13—15日在苏州西山举行基层秘书长邮识研讨暨《黄浦集邮》工作会议。与会40多人,市邮协邵林、张乐民等应邀出席并讲话。"集邮旅游"活动,是黄浦邮协的一大创造,20年来坚持不懈。这次邮识研讨着重对苏州园林邮票,以及邮票上的苏州事物进行交流。叶清良、陈金洋谈及苏州四大园林邮票设计者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丑3日是张包子俊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其时正值上海市第三届集邮展览期间,本市集邮界在此前后分别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缅怀张包老。原新光邮票会上海会员联谊会主办,老干部活动室邮协、交运邮社、纺织邮协、化工邮协、天山地区邮协、原地封研究会协办,6月16日在丁香花园联合召开纪念张包子俊先生逝世周年暨集邮生涯八十年研讨会。市邮协名誉会长胡辛人,副会长朱翔祥、刘广实等共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集邮界的传统节日——第十届集邮活动日和《周信芳京剧艺术》特种邮资明信片首发式,在上海隆重举行。 1986年1月10日,在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五周年之际,由市邮协、市邮票公司和《新民晚报》社联合举办了首届上海市集邮活动日,内容丰富,还拍摄了由陈燕华、叶惠贤主持的由姚慕双、周柏春、王文娟、莫非仙等著名演员相继登场的《喜看邮苑春意浓》电视片。  相似文献   

20.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