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对《抱朴子》内外篇中的“年”、“纪”、“齿”、“寿”与“履”、“舄”、“屩”和“领”、“颈”、“项”三组常用同义词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分析,认为“年”组均有“年岁”义;“履”组均有“鞋”义;“领”组均有“脖颈”义。且各组都有自己的历时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现代汉语词义这个共时的系统中也存在历时的问题,所以属于历时范畴的“本义和派生义”及“历史义和现存义”也同样适合于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而成为现代汉语词义着眼于“历时—语义学”角度的两种重要类型。除此之外,“基本义和一般义”及“贮存义和使用义”也是现代汉语词义的两种基本类型,前者着眼于“共时—语义学”的角度,后者则着眼于“共时—语用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了“爆了”的语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研究发现,“爆了”的语义从具体“破裂义”泛化为抽象“破裂义”,最终演化为极限程度义;句法功能从谓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逐步演变。文章进一步挖掘出“爆了”语法化机制和成因,主要有语义泛化和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句法位置,及双音化等。  相似文献   

4.
《史记》之难读,昔人多已言之.余尝谓考论之至者,语必摭实,义必综贯.唯其摭实,故语不蹈虚;唯其综贯,故义不偏至.兼斯二者,庶几无憾.余读余杭章太炎先生《史学略说》云:“《史记》号称实录,苏秦有《苏子》,鲁连有《鲁连子》,魏  相似文献   

5.
综合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平面对双宾语句进行定义,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英语里的双宾语动词进行重新分类描写;同时进行汉语内部的历时比较,汉语和英语的共时对比,发现:古汉语中表“为动”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失;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表“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在英语中基本没有;而表“制作”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在英语中却很常见。  相似文献   

6.
"圭"族字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以“圭”为母文的70个族字为分析对象,依据母文表意将这些字分为7个意义组,分别是:具有“上圆下方、上尖下方”义;与“土地”相关义;“高、大”义;“深、洼、空”义;与“玉”相关义;“美、好”义;“不好、不正”义。并论析这些族字在词义引申推动下分化孳乳的规律,以及母文“圭”和以“圭”为母文的族字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为古今探求同族字的目的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某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个意义。例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我们以“治”去解释“乱”,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古代汉语中这类词确实不少。“逆”有“违背”义,又有“迎接”义;“离”有“相连”义,又有“分开”义;“舍”有“存留”义,又有“弃去”义;“贷”有“借与”义,又有“求借”义;“假”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借”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受”有“付予”义,又有“承接”义;“息”有“灭”义,又  相似文献   

8.
汉语义位“吃”词义扩展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汉语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揭示汉语义位“吃”的词义扩展与认知的联系。在共同语中,“吃”、“食”、“磕”的派生具有历时层次性和不平行性。“食”的派生义主要发生在上古,“吃”发生在近代。“吃”、“食”从古至今派生出的义住有区别,具有不平行性。“吃”有许多派生义是“食”所不具备的。同时“吃”与“食”的派生义位又是“磕”所没有的。在方言中,“吃”、“食”、“磕”义位派生方向具有趋同性,而且“食”、“仕”派生时采用与“吃”相应的途径和方式.说明方言和共同语义住派生的共性。这种平行性和趋同性的原因.一是义住的传承,二是汉民族认知共性.三是方言义位派生都受共同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1.
《上博七》中助词有"之、所、者、是、亦、夫、噬、虽、其"9个,其中以"之"为主,占74.7%。"之"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复杂。"其"、"亦"作助词用,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无表示语法、语气等作用,只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3.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建立”之类的意思。“功”,名词,功业义。“以客之功”意即“凭借客卿成就(取得、建立)功业”之义。目前流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权威的训释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是可忍”之“忍”当释为“忍心”;“共敝”不当连读;“学之不讲”之“讲”谓讲习,与“习”同义;“发愤”,谓深入探究郁结于胸而未得其解的知识或学问,使烦懑之心得以开启。“荡舟”即“覆舟”,谓力能覆舟。与“用水师冲锋陷阵”无关。“穿窬”之“窬”不通“腧”,说本刘宝楠《论语正义》,实属断其章而取其义者。  相似文献   

15.
陆法言原本《切韵》的部分韵序,类似于梵语摩多(元音)的排列次序,即止、遇、蟹、效摄分别相当于梵语i、ī;u、ū;e、ai,尤其是相当于am的覃谈韵和相当于ah的阳唐韵,紧跟在这些韵摄后面,适得其所。由韵目小注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根据阳休之的《韵略》。至于以东韵等开头的通、江摄,则可能承袭吕静的《韵集》。本文还讨论了梗摄以下的韵序及其摄内的韵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生成语法理论为框架,通过对位于实义动词之前的“去”的考察,提出位于实义动词之前“去”已经失去了作为实义动词的功能和词性,具有[-v]的特点,偏向于助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对介词“顺”和“顺着”进行共时考察后表明,介词“顺”、“顺着”在语义上各有分工,语义上的分工使得它们在句法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历时的考察后证实,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顺”、“顺着”来源不同,“顺着”不是介词“顺”带体标记“着”,而是由动词“顺”带体标记“着”虚化而来的一个虚词。  相似文献   

18.
对《何典》“烊易”一词中的“易”字,通过系联同源词、清理引申义列以及分析语义特征,对其本字为何再加以考辨,说明考订方言词本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与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注重对引申义列与语义特征的清理;遵循语音、语义、文字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文献用例进行分析的原则,以及历时与共时的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以VP”中“所”是“以”的宾语,并且有学者主张,这种结构中“所以”是介宾词组,其充当VP的方式状语。文章通过对“所以VP”的考察认为,“以”的宾语并非其前的“所”,而应是“以+(之)+VP”中的“之”。在“以+(之)+VP”前通过添加标记词“所”而使其仂语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或因为人们皆明白“之”之所指,因而也就隐含了“之”。“所以(之)VP”具有名词性,“所以”也具有名词性。“所以”不是“介+宾”结构,而是一种跨层次间的句法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