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从“基于传统教室”到“基于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过渡,是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本文对自主学习的定义、重要性、师生各自的作用以及基于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工程数学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缺少参与感,未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力素养发展不够.对分课堂融合了讲授法和讨论法,更适合学情.利用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开展基于微知识单元的对分课堂教学,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主动式学习为目标,为工程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芬芬 《科教文汇》2011,(19):118-119
"学习化教学"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它着眼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重视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新能力。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应用学习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学习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有助于创建一个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精读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靳明兰 《科教文汇》2009,(32):28-29
新的课程观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本文从教师角色的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成长、实施差异评价六方面介绍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姜立英 《科教文汇》2009,(11):124-124,130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而建构主义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学"。尽管高职学生不是社会的精英,但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只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再提高的平台,而数学的学习过程正是形成这一"再提高平台"的重要构件之一。以"学"为主的数学学习过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童庆浩  夏伦云 《科教文汇》2010,(2):33-33,49
随着教育信息化、教育网络化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等正在产生深刻变革,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网络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信息能力"、"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搜集并及时反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借助网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7.
程跃  马艳波 《科教文汇》2012,(19):137-137,199
近年来国内日语教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教学理念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是取得的又一突破。"以学为中心"的实施,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具体学习方法的探讨,才成为可能。本论文通过对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郭宁利 《科教文汇》2012,(21):53-54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针对中职教学特点,把"车工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车工实训"等课程整合,尝试开发了"机械零件车削加工技术"这门课程,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理论结合实践,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操作,而且懂得为什么这样做,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性英语教学模式,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倡导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教学生养成"读"、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讲"、"想",广开思路、勤动手、会复习获得主动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在努力研究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由原来的接收式的学习改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探究式生物教学也就是: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其他教学方式灵活运用的教学过程。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物教师,更应该积极研究探究式教学在学习中的应用,为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马辉  刘海斌  李再侠 《中国科技信息》2011,(12):174+178-174,178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教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学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这四个方面入手,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真正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春锋 《内江科技》2012,(1):188+129
本文从"以就业为导向"基本内涵的界定出发,分析了怎样使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巩固学习内容,为就业打下稳固的基础。并从常规教学方面探讨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论。  相似文献   

14.
宋亚美  沈理明 《科教文汇》2011,(30):129-130
高一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关键期,调查表明初入高一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学习兴趣会下降。因此提出采取建立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创设"生动"的情境、创造"生动"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等策略,以营造鲜活和生动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15.
吴东军 《科教文汇》2009,(32):146-146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巧妙地将读写渗透在"三个课堂"之内,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学习、课外拓展、生活实践三个语文课堂教学体系,以"第一课堂"为主体,精讲细读;以"第二课堂"为扩展,读讲演议齐并进;以"第三课堂"为延伸,深入生活和实践勤写多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成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小学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葛普荣  陈永辉 《知识窗》2014,(10):72-72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善"教",还要善"导"。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戴青华 《科教文汇》2013,(16):16-17
在教学质量日益得到重视而又存在较大问题的情况下,以教师为本位思考促进教师"安心"教学和"潜心"钻研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本位探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最终达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红艳  柳璐 《科教文汇》2011,(33):56-57
BTEC HND课程体系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强调学以致用、创新为本,遵循"非逻辑性,灵活性,模块式"的教学思路,采用"Themagic 7 teaching structure"(七步魔法教学模式)和"Kolb学习风格"(体验式学习模式),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袁亦进 《知识窗》2013,(12):77-77
中职物理课程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后续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但大部分学生却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究其原因,绝大部分物理教师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中职物理教学应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和专业的实际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周兴国  王双 《科教文汇》2011,(5):99-100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虽然已经打破了过去"满堂灌"、"满堂听"的枷锁,还学生以真正的"自主",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还是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学生的课堂还没有完全深入地参与进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相当重要,形成一定的策略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