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超声心动图是一项无创伤性心脏检查方法,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心脏功能的判定有一定辅助参考作用。近年来,在运动医学领域中也开始应用这种技术,评定运动员心脏的变化,借以指导运动训练和医务监督工作。关于冰上运动员的超声心动图,国内尚无报导。自1980年以来,我们对冰上运动员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现将资料完整的55例  相似文献   

2.
前言运动员心脏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超声诊断技术出现以前,人们通过心电图、心脏X线检查等方法来评定运动员心脏,从某些侧面和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运动员心脏形态及功能的特征。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3.
到目前为止,死于心脏病的著名运动员包括俄罗斯滑冰冠军格林科夫、美国游泳运动员门顿、篮球运动员丹尼尔斯和排球女明星海曼。目前,美国猝死于运动场上的运动员还没有一个全国性数字,但体育医学估计,高中年龄的运动员中约为10万至30万分之一,其中男性高于女性。据美国医学界分析,在年轻运动员中,造成猝死的有几种先天性心脏疾病,其中左心房肥大是头号杀手,三分之一的运动员因其猝死。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发病前一般没有预兆。其次,是先天性冠状动脉疾病,它引发的猝死多发生在篮球、橄榄球等运动员身上。在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中,猝死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数是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在慢  相似文献   

4.
随着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运动员的心律失常现象逐年增加。据资料报道:近年来运动员的心律失常增加40%,约比20年前增加一倍。对于运动心脏的研究与讨论早在1899年Henschen 建立运动心脏以后已持续了100年,在此Henschen 在诊断运动员心脏时,发现这种具有高性能的心脏比常人的心脏大,而又有别于病理增大  相似文献   

5.
常芸 《体育科研》2012,33(4):11-16
运动心脏作为运动员所特有的"高功能,高储备,大心脏"一直被认为是运动员良好体能状态的重要保障,但在运动训练监控中我们发现一些运动员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脏结构改变和心律失常现象,往往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常常困扰着运动员和教练员。运动医学研究也显示,在大运动量训练与反复大强度运动后运动心脏细胞与亚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发生了某些失代偿性改变,引起运动性心肌微损伤,而且,右心房、右心室及内膜下心肌组织是运动心脏对大运动量训练与反复大强度运动的敏感区域,又称易损部位。尽管目前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现象已为人所知,且运动性心律失常发生也与运动性心肌微损伤有关,但其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运动员心肌微损伤与运动性心脏意外的发生很难早期诊断、预测和防治。针对优秀运动员潜在心脏隐患的调研也证实优秀运动员存在较高的心律失常风险,且专项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更为常见,一些运动员因此而退赛,甚至退役。运动性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影响运动员体能、健康以及正常训练比赛的重要原因之一,制约了部分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和比赛成绩的提高。部分退役运动员留下了永久性的心律失常。本文主要针对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以及病理变化与发生机制进行了综述与探讨,并对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开展运动性心律失常电生和分子病理的研究,规避运动场上心血管意外的发生,保障运动员健康、延长运动寿命。  相似文献   

6.
张波 《体育科技》2005,26(3):38-4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严重影响运动员及普通人的生活、工作、训练的运动创伤疾病,对6例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保守治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探讨本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总结出预防方法,指导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对普通群众防治也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研究运动对于心脏、血管的影响的科学手段很多,而X线心脏摄影对测定和诊断心脏形态大小改变程度是比较简便的一种方法。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运动员心脏进行X线测量、分析、研究,但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大量心脏X线测量分析尚少见到报导。近几年来,各国一些医学界认为,排球运动员患有心脏肥大、早搏、心功能障碍、疲劳过度、心情紧张……,都会引起不良后果。近一、二十年来,我国排球界运动员、教练员因  相似文献   

8.
由于运动和心脏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有关运动员心脏的研究多少年来一直是运动医学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近些年来,某些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深入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关于不同类型训练对心脏的特异性效应,以及运动员心脏形态、机能特点和训练类型的相互关系,至今研究还不充分,而且有些结果也不一致。本文旨在对从事不同类型训练运动员心脏的某些形态、机能特点及其意义作一综合性的初步探讨,为开展运动员的机能诊断和促进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心脏病理性肥大与生理性肥大在临床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病理性肥大是指:因心脏各种疾病而引起心脏肥大,这时除心脏增大外,尚有其他异常体征。生理性肥大是指:运动员由于长期反复的肌肉活动,心脏工作量增加,逐渐引起心肌张力性扩大,这样心肌有较大的收缩力,到一定时期心肌层逐渐增厚以适应运动训练对血液循环的需要,这种心脏增大是机体适应性的反应,临床上称之为“运动员心脏”或“运动性心脏”。运动员长期从事耐久性与力量性练习,可使心脏增大,这种由运动而引起的心肌肥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运动对心血管影响的科学手段很多,而X线心脏摄影对确定和诊断心脏形态大小的改变程度等,是比较简便的方法。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运动员心脏进行X线测量、分析、研究,但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进行的心脏X线测量分析尚不多见。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医学界认为,排球  相似文献   

11.
评定运动员心脏的变化,对于提高运动训练及做好医务监督都是十分必要的。伹要直接测得运动员心脏的大小、活动功能是比较困难的。而超声心动图提供了一个较简便、灵敏的方法,对被检查者既无损伤又可反复检查,并能迅速地获得有关循环方面的丰富资料。所以,不仅适用一般人心脏生理研究、心脏病的诊断,也适用于运动员心脏机能评定。R.Rost等人1957年第一次报道了高度训练的运动员和没有训练的人的心脏超声检查比较。后来又有很多作者用超声心动图及其它无创伤  相似文献   

12.
柳华  杨翼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6):676-680
心肌肥厚是心脏受到刺激后的一种代偿反应。心肌的生理性肥厚可提高心脏机能,但病理性肥厚则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发病和死亡,亦是运动员发生猝死的原因之一。明确运动性心肌肥厚的机制,可为保护运动员心脏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为止,形成心肌肥厚的信号通路包括PKC、蛋白激酶B(Akt)、钙调神经磷酸酶(CaM)、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相似文献   

13.
运动员的心脏体育运动对运动员的心脏有明显影响。1899年瑞典医生Henscher检查滑雪运动员的心脏,发现运动员的心脏多数偏大,后来经研究证明运动员心脏的增大是对运动的适应现象,尤以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脏增大更明显,称之为“运动心脏”。郭德文于1958年著文报道了300例运动员心脏可分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运动员下肢肌肉拉伤的分析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员下肢肌肉拉伤的分析及诊治刘爱玉在体育训练中,下肢肌肉拉伤是运动员最常见的一种损伤。虽然本症在诊断与治疗上不很复杂,然而一旦处理不当,往往影响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探讨有关运动员下肢肌肉拉伤的发病规律、损伤特点、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5.
我省运动员安静心电图的波型与电压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年来的运动医学实践证明心电图对运动员机能评定具有重要意义。心电图不仅是诊断运动员过度训练、过度疲劳的重要指标,而且通过真量议指标∑T/R比值等,还可以判断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对选材有一定价值。本课题是想通过对我省运动员心电  相似文献   

16.
长期生理负荷过重会引起心脏扩大,这是心肌“生理性肥厚”和两个心室“规律性扩张”的结果。负荷过重(压力、容积的)与原发性心肌损害所致疾病(肌原性扩张)而引起的心脏扩大相反,这种“心脏正常增大”是随心脏活动机能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在14—18岁发育期,耐力训练会引起心脏迅速增大。如把从事耐力训练的青年运动员与成年运动员相比,心脏大小的绝对与相对平均值很接近。虽然,心脏已扩  相似文献   

17.
对运动员心电图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电图不仅在运动医学研究工作中利用,在医务监督实际工作中心脏病的诊断,特别是心脏机能诊断方面也普遍应用。对出现异常心电图的运动员,首先要考虑是否为病理现象,其次要判断其机能诊断意义。由于对运动员心电图改变的规律认识不够,常见把临床经验直接应用于运动医学实际工作的情形,有时会造成一些误解使运动员产生某些思想负担,影响到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在临床上排除病理状态后,通常还要进一步探讨这种异常情况出现时心脏机能好坏,是良好训练状态,还是过度训练的表现。为此,我们把1959—1979年所查运动员心电图3500例、6815次的结果报告于下,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心脏变大总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但运动员的心脏普遍比普通人大许多,身体反而更结实健壮,这是为什么呢? 心脏的作用是将血液压向全身,将氧输送给肌肉和大脑。向肌肉供氧的能力和肌肉耗氧的能力是决定运动员表现优劣的关键的生理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心血管的功能和速度、力量、灵敏度和技巧一样重要。肌肉工作越重,它们需要的氧就越多,心脏就必须输送更多的血液。 从普通人的心脏转变为运动员的心脏,这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结构学、生物化学、神经系统、新陈代谢等方面的内容。总的说来,心脏增加供血量的途径有  相似文献   

19.
马继政  季鹏 《体育科技》2010,31(1):78-80,85
肥厚型心肌病是引起35岁以下运动员猝死的首要病因。运动猝死的相对危险因素和晕厥、年龄、极度的左室肥厚、心动过速以及有猝死家族史紧密相关。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心脏的形态和功能,形成运动员心脏。由于运动员心脏和肥厚型心肌存在一些相似,正确区分运动员心脏和肥厚型心肌病非常重要,运动员心脏和肥厚型心肌均受到种族和遗传背景所影响,基因筛查可能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前言运动与心脏的关系密切。对心脏功能的评价,无论在训练方面,还是在运动员选材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某些与运动及运动员心脏密切有关的生化指标,探讨它们与运动及运动心脏的内在联系,寻找它们与心脏活动的生化规律。国内外不少文献报导了有关运动性心肌梗塞时血清酶活性的升高与长时间、高强度负荷后的情况有类似的变化。本研究借鉴临床诊断心肌梗塞的四种血清酶,即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变化,试图研究它们与运动及运动员心脏的关系。其中,能较特异地反映心脏功能的α-羟丁酸脱氢酶在运动后活性的变化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