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运动疲劳是由于运动而使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对有关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对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疲劳的产生机制与学说、疲劳的测定与判断、疲劳的恢复与预防等做了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计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当发生运动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都会使运动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根据疲劳产生的原因、机理来分析,运用消除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训练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在概述船员疲劳的特征基础之上,详细分析了船员疲劳的原因以及疲劳与船员工作能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提出了解决船员疲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性激素水平和性腺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性疲劳可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功能失调,采用针刺穴位刺激方法,观察对疲劳状态下大鼠性激素水平和性腺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疲劳针刺组血浆T浓度明显高于疲劳组(P<0.01),血浆LH比较, 疲劳针刺组明显高于疲劳组和正常组(P<0.05);睾丸超微结构疲劳针刺组与正常组基本相似,但疲劳组出现间质细胞数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有溶解现象;腺垂体LH细胞结构在各组中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5.
对39名中外拳击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观察研究发现,在同等训练条件下,运动员间产生中医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的结果一致(P>0.05),表明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具有极大的潜力,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疲劳问题的研究常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但对运动疲劳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在运动疲劳机理方面先后提出了:1)外周疲劳—肌肉疲劳链;2)收缩和电传导疲劳间关系—突变理论;3)运动类型与疲劳;4)运动疲劳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简要介绍这几种理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的角度综述近年来有关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着重介绍r-氨基丁酸、多巴胺、5-羟色胺等中枢神经递质与疲劳的关系及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分别介绍神经肌肉接头至骨骼肌收缩蛋白等发生疲劳的部位。着重介绍疲劳的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即神经激素免疫调控系统。这些研究表明疲劳产生机制的生理生化研究水平已进入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对耳机的损坏情况及失效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插头处疲劳断裂是造成耳机损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耳机插头处导线的三维模型,对导线进行拉伸疲劳和弯曲疲劳模拟。结果表明:日常使用单纯的循环拉伸载荷几乎不会导致耳机导线的疲劳损伤,弯曲疲劳是引发损伤的主导因素。通过在导线表面添加热缩管的方式增强其抗弯曲疲劳性能,能有效提高耳机导线的疲劳寿命。本文所述方法可为线缆类电子配件及绳索类工程机械配件疲劳寿命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动疲劳机理探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英国、美国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召开了国际疲劳讨论会,我国也于1982、1986、1988年连续召开了疲劳讨论会,并在国家体委“七·五”、“八·五”科研规化中两度入题,足见对疲劳研究的重视。为使学术界对疲劳机理研究的现状有较系统的了解,结合我院多年来的研究情况,基于国内外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笔者把运动疲劳机理的研究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划分:(1)中枢疲劳理论;(2)外周疲劳理论;(3)神经—肌肉疲劳理论;(4)综合性运动疲劳理论。其中,对“保护性抑制”学说、“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ACh量变理论、全身性疲劳学说,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外周多层次影响的疲劳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力图从概念、论点、论据上对现有疲劳机理研究加以归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初步探究网球运动疲劳与比赛疲劳特征,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分析了导致网球运动疲劳与比赛疲劳数据指标差异的原因。研究认为:只有科学的训练及合理的训练计划才能保证在比赛中正常发挥技术水平,避免比赛疲劳的过早出现。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的细胞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人们对其产生的机理仍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就运动性疲劳的机制问题对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及最新进展情况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氧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以及按摩与运动后自由基代谢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氧自由基代谢理论,旨在为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运动后的抗氧化损伤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肌肉疲劳是指在进行肌肉收缩活动期间产生的做功能力下降现象,在运动过程中很常见,也是限制运动员提高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肌肉疲劳产生生物标志物可以评估在运动期间肌肉的疲劳程度和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肌肉疲劳主要是由于能量物质耗尽,氧化应激增加,炎症反应激活等机制造成的。此外,还涉及了脱水、高氨血症、线粒体生物发生和遗传反应,文章通过梳理,把肌肉疲劳的生物标志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非侵入式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肌肉功率输出测量、电生理测量、心脏功能测量和摄氧量等;另一类是侵入式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ATP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相关的生化指标。以期对以后运动疲劳的诊断和新的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干预基底神经节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观察运动疲劳后苍白球内侧部(GPi)和黑质网状部(SNr)神经元电活动变化,探讨GPi/SNr在基底神经节信息整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大鼠建立跑台运动疲劳动物模型,采用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干预间接通路,微量注射KA、SCH23390干预直接通路,记录运动疲劳前后GPi/SNr神经元电活动。结果:刺激丘脑底核引起GPi/SNr兴奋性反应的放电频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频率增大而增大;疲劳组GPi/SNr神经元对变频刺激的反应较安静组增强;增加刺激频率时,GPi/SNr神经元兴奋性反应放电频率减小。特定刺激频率作用下,疲劳组GPi/SNr神经元兴奋性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疲劳组SNr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疲劳组SNr兴奋性、抑制性反应频率均比GPi高。微量注射KA后,疲劳组抑制性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微量注射非诺多泮后,SNr疲劳组的抑制性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微量注射SCH23390后,疲劳组兴奋性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结论:GPi/SNr作为基底神经节的输出核团,在整合直接、间接通路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信号处理方式。运动疲劳后,干预间接通路时引起GPi/SNr神经元反应的高频刺激阈值增加,减少STN对GPi/SNr的兴奋性传入可能成为干预运动疲劳间接通路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方法:经4周大强度游泳训练制成大鼠运动疲劳模型,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杏仁皮质前核(Aco)、杏仁内侧核(Me)、杏仁中央核(Ce)、杏仁基底内侧核(Bm)、杏仁基底外侧核(BLN)和杏仁外侧核(La)中的nNOS阳性神经元,用图像处理半定量方法对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面积和灰度进行分析.结果:疲劳组大鼠Ce中nNOS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明显小于对照组,Bm中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面积和灰度均大于对照组.结论:疲劳应激可使大鼠杏仁体核簇神经元中nNOS的表达发生改变,杏仁体核簇nNOS阳性神经元参与了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形成,其机理可能与杏仁体核簇神经元对应激反应的心理、行为、内分泌调节以及NO的神经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疲劳前后,随意运动执行阶段脑区激活情况,探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的机制。方法:采用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7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一次性功率自行车力竭运动前后,进行手握拳运动阶段大脑功能活动的扫描。数据经过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高斯平滑等预处理后,通过相关分析获得随意运动阶段脑激活图,采用SPM软件对参与随意运动的脑区进行解剖定位,并对运动疲劳前后参与调控的脑区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分析,寻找激活程度发生变化的脑区。结果:运动疲劳前后非利手执行握拳随意运动时大脑激活位点分别包括对侧初级感觉运动区、双侧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小脑、丘脑、岛叶、纹状体及苍白球等,激活位点没有显著差别。但运动疲劳前激活程度显著高于运动疲劳后的脑区包括同侧基底神经节的丘脑和纹状体。利手执行握拳随意运动时大脑激活位点及激活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运动疲劳对参与随意运动控制的脑区位点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同侧基底神经节的纹状体和丘脑参与调控的激活程度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对海洋平台中圆管节点的疲劳寿命估算,通常采用的是基于热点应力幅基础上的S-N曲线法。这种方法认为循环荷载作用下圆管节点的疲劳寿命是由管节点焊缝周围的最大应力幅决定的。由于承受不同载荷类型以及具有不同几何参数的管节点可能具有相同的热点应力,而沿着焊缝周围的热点应力分布却并不一定相同,这种热点应力分布的差异会影响到管节点的疲劳破坏过程。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荷载类型和几何参数对T节点疲劳寿命的影响,为T节点的疲劳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渗氮件硬度极高而接触疲劳强度不很高的原因。分析表明:渗氮件接触疲劳强度不够高的主要原因是渗氮层厚度太薄;在重载荷条件下,是靠低强度区(过渡区)抵抗接触疲劳破坏,故渗氮件硬度虽很高,但接触疲劳强度却不很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肌肉疲劳产生的原因和营养学的原理,阐述了消除疲劳与营养的关系以及补充营养的方法,供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与恢复手段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从体操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入手,阐述了体操训练竞赛中心理疲劳对体操运动员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体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