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9,(4):93-100
领导干部社会形象的形成,根植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客观形象",依托于中介性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社会感知和公众认同的"舆论形象"。因而,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社会形象构建,不仅来源于现实政治生活的客观行动,也来源于社会舆论的参与塑造。  相似文献   

2.
庞宇 《今传媒》2016,(10):38-41
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塑造的垄断局面和正面宣传,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所营造的即时互动、自由宽松的公共舆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领导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领导者媒介形象是公共产品的媒介输出形式,是公共性和符号化的象征。新兴媒体在公众对领导者形象刻板成见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领导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影响着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塑造需要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基础上,把握受众心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建构基于真实事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3.
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政府本身就是媒介 ,政府施政的过程 ,就是政府传播自己形象的过程。光“练”不“说” ,不会形成应有的形象 ;光“说”不“练”(或者“练”与“说”两张皮 ) ,形象也将大打折扣。政府形象构建、传播的真谛是 :确立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通过塑造、改善、提升政府形象来加强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即政府形象传播以社会公众认可、支持为前提 ,以“推销”政府的理念、服务、影响为指归  相似文献   

4.
2013年,江苏省档案局积极探索档案宣传新模式,以“互联网+”立足大众传播视角,系统定位并谋划“国际档案日”等宣传活动,以讲好档案故事、传播历史文化、培养公众意识、塑造公共形象为目标,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2015年“国际档案日”,江苏省档案局灵活运用“融媒体”,突出档案宣传“时、度、效”特点.主动抢占宣传舆论制高点,大策划、大活动、大传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形成多向度、多层次、交叉式的立体宣传模式,以此推动江苏省档案事业进一步开放、创新、平等、共享,促进全社会‘人人都是档案员”良好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和言论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设法通过举办各国政府和公众均感兴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来寻求国际目光的注视,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利用“媒介事件”塑造国家形象,不仅体现了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还体现了媒介策划手段的综合运用。奥运会是最好的“媒介事件”,它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2008年的北京的奥运会将呈现怎样的情景?最大的媒介互联网将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专访了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席伟航。  相似文献   

6.
余晓艳 《今传媒》2023,(3):129-132
党政领导干部媒介形象传播的意义重大。本文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为突破点,对媒介传播女性领导干部形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提出了媒介在构建女性领导干部形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即通过加强对媒介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媒介工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建立媒介监管体系,为女性领导干部媒介形象建构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激励女性领导干部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媒介素养,多角度地重构女性领导干部多元化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7.
媒介形象的塑造与经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中国媒介形象塑造与经营的积极意义及提升媒介形象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我国媒介在竞争变得激烈的今天,更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8.
姜笑君 《传媒》2016,(2):67-70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观点和看法,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行政的重要资源.在“微政务”时代,政务微博和微信成为政府向公众展示形象的重要媒介平台,这类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传播内容“微小”、传播速度“快捷”、信息阅读“碎片”、信息反馈“即时”等特征.分析“微政务”时代地方政府形象传播要素的新变化,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确定它们对政府形象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据此提出地方政府形象传播的策略,对于树立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争 《东南传播》2015,(3):125-127
把握好"时、度、效",这既是对宣传报道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切实解决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一些社会热点引导上关键时刻"失语"、重要关头"迟语"等问题,有效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着力点和关键所在。只有把握好"时度效",传统媒体才能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抢占舆论高地,唱响主旋律,释放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郭学文 《青年记者》2012,(32):17-18
研究背景现代传播学认为:大众传媒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促成了公众对于城市的形象认知,从而具备了建构城市形象的功能。"媒介时代的城市形象可以分为客观形象、媒介形象和公众形象。城市的客观形象是城市‘公众形象’的起点,也是媒介呈现城市的原材料。城市的‘媒介形象’较大程度影响了城市的‘公众形象’。"①也就是说,在媒介社会中,城市的媒介形象取代了客观形象,成为影响社会大众对城市做出认知和判断的形象符号。传播学中的城市形象研究就此展开,通过研究城市的媒介形象来分析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旭 《军事记者》2013,(3):51-52
随着国家形象日趋受到重视。作为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军队形象成为关注的重点。媒介对军队形象的塑造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军队形象的认知和判断.对于增强我国军队“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军事节目是当前媒介军队形象塑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军事电视综艺节目展开分析.探寻其在军队形象塑造上的作用。一、军事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轨迹与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2.
短视频的兴起为图书馆员展示自我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文章借助拟剧理论和网络民族志方法,对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展开分析,以期探究该群体的自我呈现逻辑并为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形象提供参考性意见。研究发现,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主要呈现出忙碌敬业的“打工人”、博学睿智的阅读推广人、耐心热忱的科普人、严谨细致的专业人和热爱生活的文艺人五大类形象。在自我呈现实践中,图书馆员采取了积极理想化演绎、剧班化共谋、后台化展演和符号化表达等叙事策略。总体分析,图书馆员的此种自我呈现具有解构公众刻板印象、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等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表演痕迹重、范式同质化、社会影响弱等局限。基于此,图书馆员可以从弱化表演痕迹、提升媒介素养、深化后台前移、把握流量密码等维度优化短视频实践,塑造更为良好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文化核心决定了文化的基本方向,媒介品味塑造了传媒的媒介形象。本刊“组织传播”栏目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品味,增强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大众文化产品。本栏目所提供的传播平台可以当作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旨在建构“公共领域”中自由地公开和表达意见的舆论场,在“组织社会”中维护共同的“普遍利益”,发扬学术期刊的传播宗旨,促进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相似文献   

14.
媒介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正确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媒介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媒介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5.
蒋苏  曾艳梅 《新闻世界》2013,(7):254-255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胡瑛 《当代传播》2005,(6):18-20
“年度新闻人物”是媒介对新闻资源的二度开发与利用,在纷繁变幻的评选结果背后隐匿着媒介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理解与判断。本文研究发现,年度新闻人物传达的是媒介对社会精英评价标准的认知,反映了一种社会期待和普遍认同。另一方面,媒介也通过设计评选程序的方式构造了一个关于评价标准的隐含框架,影响和左右人们的判断, 体现了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牵制与引导。年度新闻人物反映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合意与妥协,是一个不断协商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介机构积极进行自我形象塑造,得到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文章试图从媒介形象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它的内涵的分析,以期去除歧义,更好地确立媒介形象的研究范畴。媒介形象理论是一个全新课题,除了学术刊物上偶尔出现专论外,目前还难以找到系统的理论成果加以借鉴。即使现有的一些短论,也让人无法把握媒介形象知识的精确范畴和理论链条。目前我国的媒介形象研究主要停留在“媒介品牌与营销”这个向度上,偏重于媒介“品牌经营和整体包装”。这类论述几乎没有对媒介形象做出系统、精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下党政干部的信息沟通原则是:第一时间告知真实情况;满足公众的心理期待;保护党政干部的原有形象.党政干部的形象目标及建构策略是: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统一口径,言必有据,塑造“诚实”、“可信”的道德形象;根据受众需求不断发布最新信息,慎报原因,塑造“高效有力”、“严谨准确”的才能形象;用情感打造“与民共担风险的亲民领袖”形象,用声乐色彩刻画“务实高效的危机专家”形象,用心灵塑造“坚定沉着的心理救助者”形象.  相似文献   

19.
王驰 《视听界》2013,(2):76-78
政府形象凭借一定的符号和媒介手段传播作用于公众,公众通过有效地解读符号接受形象信息,政府媒介形象塑造一直被视为政府部门调整外部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和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视觉化传播时代,媒介以数字技术、交互式传输为标志,具有虚拟性、消费性、大众性、复制性等特征,改变了单一单向的平面化传播形态,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表意手段也随之发生改变,意味着政府部门调整外部社会关系的传播格局和舆论机制将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强手如林的广播媒介竞争中,谁赢得公众,谁就赢得市场。这个人所共知的真理使媒介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公众形象的确立。广播电台一般是借助电波塑造形象,而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运用户外广播活动树立电台的视觉形象以赢得公众,已是促进广播媒介进入受众视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广播媒介户外活动日趋活跃,体现了广播人的公众意识和形象推广意识的增强。 然而,户外活动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目标诉求,它需要系统的形象推广策略,而运用CI战略理论策划广播户外活动,就是迅速提升电台公众形象的一个有效的途径。“CI”作为企业形象识别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