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给语文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陛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还明确地把教学目标界定为三个方面,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到了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有力矫正。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即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必须“以人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就此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往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偏面性;往往只侧重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多年来.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未能注重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的充分发挥,最为明显的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只侧重于语言知识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聚讼不已、争论不休的话题,至今仍未停息。然而,细细想来,人们的观点——这里指讨论中占主流的又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工具论”和“人文论”,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说来,“工具论”者虽然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即强调语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先地位,但一般并不否认语文课要渗透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亦有其人文性的一面。如果能实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提高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又不致使语文教学嬗变成“技艺之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搡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保立昆 《云南教育》2000,(21):15-16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前,我们曾把语文学科看作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因而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术训练”。也曾提出过“工具性”和“思想性”结合,这也只是使语文教学成了“语言技术训练+思想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些做法都背离了语文的基本属性。近来,语文界提出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应当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进步。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  相似文献   

9.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刘虹 《教育导刊》2005,(5):42-43
语文不只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可以这么说,语言系统的学习和运用,人文精神的积淀和养成,应是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价值坐标。这一点,已经体现在国家颁布的新课标之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影响,我们片面地强调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的一面,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张扬严重不足。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1.
李莉 《现代语文》2011,(10):89-9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们总在说语文学科为工具学科,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其实,汉语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1996大纲相比,看似改了几个字,其实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 (1996大纲除了说语文是“交际工具”外,还加了一句“文化载体”,其实“载体”也是工具,表述似不够全面。 )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我以为这较好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因为语文本来就是语言、文化的统一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 (语言和人是俱在的…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人的文化素养、情感、人格和教养的综合表现。新的课程标准在涉及语文学科定义时,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语文学科在体现人文精神中的得天独厚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的作文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立足语文教学的优势,充分弘扬人文精神。如何实现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们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今后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天然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语文成了应试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精神培养割裂开来,以致学生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杨东平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一、…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又要进行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为,大部分中学生不怎么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有三点:①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成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②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③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  相似文献   

18.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当前已经形成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阅读教学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这一“统一”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比例明显过重,从而大大地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华而不实。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因此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  相似文献   

20.
跟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在于以全新的现代语文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设定课程目标,改革学习过程与方式,全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首先,对课程性质的认识更为全面:改变以往简单强调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狭窄认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突出了语文工具的社会交际性,又扩展了对其丰富内涵的认识,突出了人文性。还针对多年来语文教育偏重语文工具的单纯掌握性训练,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倾向,特别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