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皇粮国税”自古有之,老百姓也从心里认同这一说法及做法,但毕竟是付出与给予,毕竟是利益的一次分割,心里总觉揪揪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三个有关对个人所得课税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个人所得税”不可阻挡地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排上国家机关、政府部门的工作日程。不管个人心里怎么想,心中如  相似文献   

2.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黄永年先生的大作《关于〈尔雅〉的“威夷”及其他》,不仅详细考释、说明了《尔雅·释兽》中“威夷”的含意,而且给我们指明了对待学术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使人受益不浅。今次,后学是想就该文所涉的一点说法提出少许意见,以与黄先生“商榷”。浅陋如我,或有不当,望黄先生海涵。《尔雅》:“威夷,长脊而泥。”同治郝联额重刻本体雅义疏》有:“邵氏任义》引《说文》云:‘委德,虎之有角者也。’委、威声近,既有夷音,如‘周道倭迟’,《韩诗》作‘周道威夷’,是威夷即委靥矣。扩韵》云:‘质,似…  相似文献   

3.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08,(3):8-9
《青年记者》2008年第1期载项立刚文章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很热的词.但事实上从来没有人搞清楚什么是新媒体。一种说法认为不是传统媒体就是新媒体,美国《连线》杂志的定义更绝:“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说来说去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新媒体。  相似文献   

5.
李勇 《湖南档案》2010,(4):12-12
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是中国古代对德的一种普遍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古代“君子之德”有了更新的理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唯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君子之德”,并以此来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人生才有动力,才能够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刘义权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6.
古典文献中多有“鸡栖”“鸡栖树”“鸡树”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因文献不同,上下文含义不同,意义也难免有差异,很多时候甚至大相径庭.如今,很多人甚至文史或者文献学学者,也虎古典文献中的“鸡栖”“鸡栖树”“鸡树”简单地理解为“鸡栖于树”.早先,有学者在《中华读书报》上发文,引用杜甫《恶树》和《三国志》“鸡栖树”典故,认为自古就有养鸡于树之法,最近,笔者又见学者在网络上普及“古人为何把鸡养在树上”的常识,亦用《三国志》中“鸡栖树”之典.岂不知,这是望文生义,如不加以澄清,可能会误导公众,笔者以为有必要为此一辨.  相似文献   

7.
“临时抱佛脚”是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谚,流传已久。明代张谊对此俗谚的来源做过解释,他在《宦游纪闻·抱佛免罪》中说:“云南之南一番国,其俗尚释教。人有犯罪应诛者,其国主捕之。其人恐,急奔往某寺中抱佛脚,知悔过,愿削发为憎,不敢蹈前非。主许之,竟贳其罪,遂髡发环耳,披禅衣,守禅教。故其国人为僧者多。常有人入中国,皆自称番僧,而莫知其故。俗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盖本诸此。”张谊认为这一俗谚起源于“云南之南一番国”,不可信。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抱佛脚”的说法,如盂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  相似文献   

8.
有位名人说过第一个将女人喻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而第三个则是“蠢才”。 按照这一说法,如今新闻媒介中出现的“蠢才”该是够多的了。且不论这些文章选材的雷同,构思的模仿,只要留心看看一些标题,就足以使人望而生厌了。 其一:《……也要“打假”》。如《文凭也要“打假”》、《“农民”也要“打假”》、《希望工程也要“打假”》、《新闻也要“打假”》……现在又有人写出《“打假”也要“打假”》,这势头似乎一发不可收拾了!  相似文献   

9.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六书”的具体内容,有几种说法:《汉书·艺文志》谓:“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谓:“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相似文献   

10.
余杰 《新闻前哨》2012,(10):19-19
3月1日,我进入《楚天金报》深度部学习。在这里的日子,可以说是我今后一生受用不尽、实实在在的宝贵财富。每当我打开署有自己名字的那一张张《楚天金报》,报纸上眼睛看不见心里却知道的修改痕迹,就像我身上烙下金报人的“印记”一样真切可见。同时,也真真切切展现出我这3个月来走过的每一步。《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届新闻干部研修班带给我的最大感触。“淘金”一:博学之——收获研修期间,集团领导和新闻大家们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将新闻策划、写作方法、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如何做一个有观点的记者等知识娓娓道来,聆听之后,如醍醐灌顶。老师们讲的新闻报道“抓题材要恪守新、奇、特、独,做稿子要讲求精、准、狠、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要求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平时要多观察  相似文献   

11.
台湾商界有一句话:"生子当如张忠谋,生女当如王雪红。"张忠谋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而王雪红则是"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被《纽约时报》称为"全球科技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几天前,王雪红再度证实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1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王雪红与丈夫陈文琦以68亿美元的资产.在台湾地区位列榜首.成为新一代“台湾首富”。  相似文献   

12.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传》、《史记》、《山海经》、《战国策》等典籍之中。汉唐人认为“朝鲜”一词来源于水名,这是不正确的。后有人指出“朝鲜”之名乃指日出之地,这个说法已接近本义。其实,“朝鲜”一词与时谷《汤谷》、明夷一样,均属汉语言文化系统,来源于东方海上日出之象。朝阳从东方海水(甘渊、汤谷)中升起,海水为之沸腾,明丽新鲜,光华灿烂,  相似文献   

13.
在读书看报时,曾不止一次的看到过“缺陷美”这一说法。但查阅字典、词典却未能找到对这一说法的完整解释。料场》中对“缺陷”一词倒有两种解释:一为欠缺;二为不够完美。照此笼统地推论,“缺陷毛”亦即:欠缺的美;不够完美的美。如此这般似有牵强附会、不合逻辑之嫌。“缺陷美”的说法既有人提出,必然有一定根据。民间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少了一条腿,走路一歪一斜的,纯属严重生理缺陷者,然而人们却觉着他挺带劲儿,甚而将其捧得“仙”气十足。嘴里长两颗“虎牙”,何如一口嫩白、齐正的牙齿好。然而,当有人…  相似文献   

14.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15.
西山一带自明朝中叶便传闻有安葬建文帝朱允炆的所谓“天下大师墓”一说,如《长安客话》中曾引用了明代学者王在晋的观点:“建文墓在西山。闻嘉靖十五年九月,圣驾尝幸此。”又如,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景泰陵)又北二里,一丘一碑,碑曰天下大师之墓。仁和郎瑛曰:建文君墓也。通纪称建文自滇还京,迎入南内,号曰老佛,卒葬西山。”再如,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写道:“建文帝葬处,距景帝陵不远,石碑题曰:‘天下大法师之墓’。”其后诸多北京志书中也沿袭此说,似乎是言之凿凿、铸成铁案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6.
“古典文学”这一常见习用之语,其涵义按理说应是不言而喻的,指古代文学作品,然而近年却出现了一些混乱。如作家徐迟在《关于报告文学问题》(见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文艺和现代化》)中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将现代人的作品归入古典文学之列。又如湖北出版的《东坡赤壁诗词》1985年第2期114页称将出版的《中国当代诗词选》是“解放后第一部由当代诗人创作、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古典诗歌总集”,也给当代人的作品冠以“古典”二字。最为明确、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著名学者周汝昌在《〈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序言》中对“古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涵义之辨了。周汝  相似文献   

17.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好编辑应该“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来:应该有知识、有操守、有热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编辑的“无”又指什么呢?还是听听王蒙的说法吧: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新闻?到目前为止,国外有上百种说法,我国也有诸子百家之势,众说纷纭。资产阶级新闻学颇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美国《纽约太阳报》已故编辑约翰·博加特的观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已故院长莫特:“新闻是最近报道的事情。”(转引自戴邦等编著的《新闻学基本知识讲座》)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一词有两种含义。在古代常见的一种含义是指相知、相识的人。这在上古的书籍中已有记载。如《管子·人国》:“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但现代更多的是用的知识的另一种含义,即指人对事物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李白《静夜思》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本无疑义。可是幼年代以来不断有人在“床”上作文章,“新解”迭起,影响至广,却又不能切合语言事实,因而有必要为“床”正名。“新解”主要有两说:(一)“床”是榻,长0.84米,只能容一人独坐。《初学记》卷二十五引《通俗文》曰:“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姑娘“门前”摆上一张卧床,当然说不通,也只能是榻。东汉的一尺约合公制24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