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是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无不集中反映了大国和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历史时段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变化的基本形态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冷战,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但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以"一超多强"的态势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之后 ,两极格局结束 ,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两极格局时期即已出现。美国虽然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受其自身实力的制约和其他力量的影响 ,不可能建立起单极格局。目前 ,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终结后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 ,期间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极化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而多极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两极格局时期即已出现。美国虽然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受其自身实力的制约和其他力量的影响,不可能建立起单极格局。目前,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终结后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期间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极化发展趋势是必然的,而多极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节内容属于历史必修1的最后一课,继续前两课的话题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尤其反映了世界历史的一种根本性变化,即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阶段特征】 政治: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北约和华约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课标界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两级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全课的教学都应围绕这一重点进行。在教学中我重点讲述了以下内容:(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2)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变换中的世界格局;(5)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6)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六个方面都是围绕世界政治形势变化这一重点内容而展开。最后课堂小结时,我又围绕这一重点提出思考题:“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政治产生哪些影响?对中国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8.
仇永平 《新高考》2005,(4):47-48
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经历了巨大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些变化对当今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国际关系史历来是世界现代史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根据复习迎考的要求,向同学们介绍复习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专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世界正面临着惊人的巨变,1991年华约的解散与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战略格局的彻底终结,世界进入了向多极化和建立新的国防战略格局过渡的时期。我们认为在这一时期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广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一、大力强化学生的国家利益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选修三 2.年级:高二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六章第一节 5.学时数:40分钟 二、课标要求 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形势的总趋势.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发生变化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多极化趋势早在两极格局时期就开始显示出来。“多极说”包括五极说、四极说、三极说、六极说等 ,其中对五极说的认同者较多。在多极化进程中 ,美、欧盟、俄、日、中等是主要力量 ,同时 ,地区集团组织和第三世界国家也参与进来 ,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作了系统的阐述 ,并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2.
现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多极化趋势早在两极格局时期就开始显示出来。“多极说”包括五极说、四极说、三极说、六极说等,其中对五极说的认同者较多。在多极化进程中,美、欧盟、俄、日、中等是主要力量,同时,地区集团组织和第三世界国家也参与进来,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3.
【常考考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合作和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地理意义●综合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知识梳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两极格局受冲击欧洲政治地图20世纪80年代末剧变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俄、中、印等多极格局世界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地缘合作: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巴基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经济核心:由欧洲→北美、日本、澳大…  相似文献   

14.
现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时钟已指向20世纪末期,新世纪的曙光近在咫尺.这个新旧世纪交替的过渡时期,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风云变幻而又独具特点的重要历史时期.自本世纪80年代末美苏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形势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二是市场化,三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三大因素的作用下,近年来.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在政治方面,世界格局正处在由两极向多极化过渡阶段.原来的两大阵营发生了较大变化,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影响力逐渐增强.同时,随着欧盟一体化的发展壮大,第三经济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实际终结,而由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集团形成边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对美国霸权主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有利于大国关系的调整,促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重点理解的内容1.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③“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地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  相似文献   

17.
自60-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就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明显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到21世纪,世界将形成以美国、中国、俄国、日本、德国五大主权国家构成的多极格局。本世纪末由这几个大国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大小三角关系,已经构筑了这种格局的基本框架和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如何变化。本文分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向多极化发展,并提 出我国要积极推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局势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十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紧紧围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中心任务,顺应时代的潮流,采取灵活多样的外交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既有对外交原则的坚守,又有对外交目的的执着追求,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中国外交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中国外交正在不断以“合作、参与和务实”的姿态融入世界,为国内经济建设拓展出越来越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今天建立多极世界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政治主张,世界多极化趋势已不可逆转。但是世界新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多极化趋势必然伴随着曲折和反复,世界走向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努力成为未来世界的一“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