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德育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德育。我们围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情境”礼物赠送给少年儿童。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去反思,在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道德态度、具备一定的道德能力、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同时发生的动态过程中,受到无痕的深刻教育。  相似文献   

2.
"生活即是学,学即是生活",这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生活德育的理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德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3.
德育校本课程是新时代下国家对德育工作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德育校本课程的关键是如何开发建设校本课程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建立一种适应高中学校,具有地方特色,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德育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鲁洁教授指出:"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德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大力开发"现实性"的德育课程资源,让德育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5.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中处处隐藏着德育契机,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开展生活中的德育体验,内化学生实践感受、拓展延伸德育生活化,强化学生德育行为等方式,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德育融入生活,用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绽放娇艳的德育之花。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德育的主阵地。相比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思政课教学效果不能令人乐观,活动德育模式的效果相对较好。既然如此,我们很有必要自觉运用活动德育模式。然而,深入挖掘活动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我们自觉运用该模式的理论先导。不仅如此,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背景下,我们又不得不积极顺势而为,顺应时代要求,努力探索借助网络工具和平台,利用好学生喜用手机和爱好上网等特点,"回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当中去,让学生进入"意义学习"的轨道,从而开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德育模式更好效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有效地将德育思想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语文知识,一边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8.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9.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10.
“生活德育”作为一种精神,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栖居于校园,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建构了敞亮、明丽的内心世界。享受:“德育为人”旨趣德育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它的基础是基于生命活动之上的精神生活的要求,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利益的保护与尊重,这就是“德育为人”。对于自身来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德育活动与鲜活的生活"失联",就如同监测飞机的"雷达"始终没有搜寻到飞机信号一般。德育必须立足学生的"现在",着眼"未来",把平凡的家乡生活作为突破口,以生活来孕育,用体验来提升,撷情感来深化,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使"德育号飞机"接受生活"雷达信号"的全覆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让"平凡人物"融入德育——关注身边平凡人物  相似文献   

12.
德育教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不断地强化和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德育是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生活德育具有生活性、实践性、过程性、整体生成性等鲜明特征。生活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人还原于生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才能显现真正的实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  相似文献   

14.
要想使德育取得实效,就必须让孩子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去,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在进一步落实和推进新《中小学生守则》、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过程中,我校尝试着让德育回归生活。具体采取了以下两个举措——(一)摄像机进入校园——小举措大效果随机拍摄师生的在校生活,如上学、早操、课堂、课间活动、放学、学校清洁卫生……在“红领巾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学生。如何培养现代中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程度不高及普遍存在的自我为中心现象,德育确实肩负了太重的责任。学生个性的缺乏、人情味的低落、价值观的偏离已不能用单纯的说教来解决。面对新的形势,教育者应该将德育寓于活动中,让学生去体验、去观察、去感悟,从而使学生成为有丰富感情的人、有远大理想的人、有坚强意志的人。  相似文献   

16.
莫建明 《师道》2007,(10):35-35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离开德育谈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故今天,我们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就不能不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德育问题上。德育要"贴"心。德育即生活。"贴"心就是德育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提高“德育生活化”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德育生活化,让德育回归生活,既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德育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在提高德育生活化的有效性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德育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它需要我们教育以强烈的使命感.以高度的教育智慧和政治敏感去捕捉、加工、利用来自社会和学生中的鲜活素材.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判断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我校从人的社会需要入手.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设置了针对弱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课程.将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重在让学生体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生活德育,就是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主张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把道德知识在社会中加以灵活运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让德育回归生活,其次要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并把学科的社会性质与德育相融合。这样的德育方法仍对我们今日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