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娟 《中国档案》2014,(3):24-25
2013年4月1日,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数字化工作大楼门厅,简朴而隆重的大楼启用仪式如期举行。9时,随着翟玉霞馆长按下开启按钮,二史馆"馆藏民国档案数字化工程"就此启动,二史馆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驶上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2.
略论缪荃孙在金石学上的成就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年自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早年随侍其父缪焕章游宦四川,于同治六年(1867)考中四川乡试举人。光绪二年(1876)成进士,入翰林院。历官顺天乡试分校、国史馆纂修、总纂。后因遭人排挤,愤而辞官。自此以教读为业,先后主讲梁溪南菁书院、济南泺源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常州龙城书院。晚年曾东渡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主持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馆务。辛亥革命后,长期寓居上海。民国3年(1914)开清史馆,担任总纂,条举大纲,创设新例,并亲手撰定了六类传稿,…  相似文献   

3.
李晖 《兰台世界》2023,(S1):204-205
<正>“档案是决策、行动、记忆的记录。档案是代代相传的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遗产。”档案从远古洞穴结绳记事开始,载体从甲骨金石、竹简木牍发展到纸墨文书,机构从周朝的天府;汉朝的石渠、兰台、东观;魏晋的东宫台殿;隋唐的史馆;宋朝的架阁库;明朝的黄册库、后湖黄册库;清代的内阁大库;民国的国史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纵横交错的档案馆网。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一个政府的档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国计民生”。档案不仅仅是“官府文书”、帝王将相言行的记载,档案中同样囊括了丰富的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生态环境、人文地理、文化习俗等关系人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朱师辙这个名字,对于当代大部分学者来说,也许并非耳熟能详。但在民国及解放初期,他却是一位颇有名声的经史小学及诗词家,曾任清史馆协修,先后受聘中国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才性备具,学识广博”①,著作丰硕,晚年定居杭州,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倍受毛泽东、陈毅等中央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后,为笼络前清遗老遗少,登上皇帝宝座,采取了一系列的倒行逆施行为.设立清史馆编修清史便是一例.在清史馆首次聘员时,金梁并未在列.他在史稿刊刻阶段由袁金铠介绍而来.  相似文献   

6.
一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1923年3月批准建立国史馆,其任务是储藏有关历史的一切材料、编辑民国史和中国通史.但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短暂、头绪纷繁、战事频仍,且并无实际接管全国政权,所以无缘对清代档案进行整理.北洋政府时期,尽管北洋政府对人民统治之残酷、掠夺之酷烈,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外又面临列强的欺凌,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7.
硬件不比人家差,软件差了十万八千里我是一个哈佛研究东方史的学者。前不久去东京、台北和南京查阅一些民国档案资料。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国内档案馆的服务意识比国外差得那么远。为了查阅一份民国的档案史料,在南京二史馆整整一个星期。第一天说是管理库房的人不在,第  相似文献   

8.
乾隆三十一年有关国史馆的一份上谕反映了乾隆朝"偏安"阐释的形成、"节义"标准的建立和"信""名"理念的提出,同时此上谕的产生也标志着国史馆纂修制度走向成熟.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此上谕内容及其与相关文本的源流关系可揭示其作为档案所具有的重要而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修复技术手册》出版日前,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织编写的《民国档案修复技术手册》正式出版,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民国档案修复技术手册》共分8个部分,22.6万余字,图片200余张。以二史馆民国档案修复工作历史和经验为基础,配以典型修复案例,从“民国纸质档案病害种类”“民国纸质档案手工修复技术”等6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展示。《民国档案修复技术手册》是一本对民国档案修复技术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工具书,该书能够为读者了解民国档案修复工作提供良好契机,将为民国档案修复工作者提升业务水平提供有益借鉴,并为民国档案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动态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修复技术手册》出版日前,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织编写的《民国档案修复技术手册》正式出版,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民国档案修复技术手册》共分8个部分,22.6万余字,图片200余张。以二史馆民国档案修复工作历史和经验为基础,配以典型修复案例,从“民国纸质档案病害种类”“民国纸质档案手工修复技术”等6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展示。《民国档案修复技术手册》是一本对民国档案修复技术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工具书,该书能够为读者了解民国档案修复工作提供良好契机,将为民国档案修复工作者提升业务水平提供有益借鉴,并为民国档案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我代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热烈祝贺首次民国史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首次中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已经初显成果,同时必将进一步推进民国史的研究。民国史研究工作的进展,促进了民国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推进民国史料工作。 历史研究有赖于史料,这是史学家们所深知的。史料种类繁多,但档案是最重要的史料。古来修史,职掌史职的史官和史馆,都以收集典藏档案为首务。所谓“郡国计书,先上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11日至31日,应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团对该所进行了访问.作为中国大陆民国档案的典藏重镇,二史馆此行缘起于蒋介石日记.  相似文献   

13.
1914年民国政府开立清史馆编修清史。一些遗老出于现实需要,逐渐改变拒绝与民国政府合作的态度,进入清史馆参加编修清史。一部分遗老则认为清史编修是对清廷的不尊重,因此拒绝参与,亦借此表达与民国政府的不合作态度,并对《清史稿》最终版本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清史编修象征清朝国祚的终结,因而逊清皇室不仅拒绝配合清史编修,而且对参加清史编修的遗老采取排斥的态度,不仅使清史馆遗老与逊清王室关系紧张,还造成了逊清遗老群体的分化。虽然最终形成的《清史稿》因为种种原因错谬较多,质量不高,并且以美化清朝为基调,但是历时十三年的清史编修工作不仅消磨了参编遗老们的岁月和精力,也抵消了他们对民国政府的抗拒之心。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图书编撰的重要时期,论文从史馆的建立和监修制的形成、地域性、时代性、图书内容、著作权意识等方面论述了唐代图书编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田建君 《兰台世界》2012,(25):85-86
清代朝廷重视档案管理,建立了积累保存档案的管理机构,设定了收藏利用档案的管理制度,库藏宏富,制度完备。一、主要的档案管理机构纵观清代的档案管理机构,主要包括由中枢机关内阁设立的"内阁大库"、国史馆设立的"国史馆大库"以及军机处设立的"方略馆大库"。上述几个档案库集中了清代最为重要的、数量亦属最多的档案材料[1]15。在内阁大库中保存的清代档案,编制有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政府于1949年将其所形成的一部分档案及其所保管的少量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档案,运往台湾。其后,分别移送台湾“国史馆”、“中央研究院”等机关收藏。这一部分档案,绝大部分为民国档案(1912年—1949年)。 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国史馆”所收藏者有:“国民政府”档案(1925年—1941年),其中包括1925年以后的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档案,共十九万余件;“行政院”档案(1949年以前)七万七千余件;“内政部”档案(1949年以前)二十余万件:“外交部”档案(1917年—  相似文献   

17.
《湖北档案》2007,(10):F0004-F0004
该文献形成于1401年(胡建文三年)。共98页.保存于辽宁省档案馆。该文献是内阁大库旧藏清初明史馆钞本散页,规模较小。该稿本为《明太祖朱元璋实录》历次撰修稿之首。具有宝贵的原始性,记录详实。可印证后修者。  相似文献   

18.
四、史馆国史实录院 (一) 史馆 1.建置及官属职掌从魏晋至唐初高祖时,秘书省下设有著作局,有著作郎等职掌修国史。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闰十二月,为修《五代史》,设史馆于宫中,初隶门下省,开元二十五年(737)移于中书省。史馆官属: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  相似文献   

19.
一、国史馆孙中山先生在筹划中华民国开国规模时,就将国史馆(原称“国史院”)划入筹设之列。国史馆正式设立于1947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后暂告停顿,直到1958年才正式复馆。依据国史馆组织条例,它直属“总统府”,各机关凡有关文件史料,应抄送报之。而国史馆向各机关征集或调阅有关资料、档案时,对方不得拒绝。此外,台湾“行政院”曾在1973年时通令各机关将大陆运台旧档及在台已失时效弃卷、文牍,移送国史馆珍藏,并定下每年办理一次的办法。目前,国史馆的珍藏已多达570余万件。  相似文献   

20.
侯海燕 《出版广角》2015,(16):32-33
以晚清时代的民国报刊为代表的编辑思想,其影响力渗透在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也为当代报刊编辑理论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对晚清民国报刊编辑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划分,据此梳理出晚清民国报刊编辑的思想特征和规律,旨在为现代报刊编辑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