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读者诸君都有一个体会,现在社会怪现象多。有媒体总结出50个怪现象,这50个怪现象恐怕不是一个新闻导语能交代清楚的,我愿意在这篇短文里不惜篇幅摘取一二:矿难频发、百姓跪访、慈善捐款入财政、冒名顶替上大学、全民争当公务员、官员问责后“带病”复出、小偷偷出贪官、老少皆为买房狂、河流鱼虾消失、油价涨多跌少、上幼儿园比上大学难、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新闻传播业界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长期脱离新闻一线采访实践的编辑在指导记者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的稿件也大加斧砍,常常使原本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丧失价值与鲜活性。  相似文献   

3.
时下,打开很多网站看新闻或其他频道,常发现一种怪现象:责任编辑要么没有署名,要么署外文名,有的干脆用网名。真人是谁?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4.
报纸是新闻纸。消息是报纸宣传的常规武器,也是重武器。但当前报纸上时效性强的消息不多,可读性强的精短消息更少,乃至出现了评好新闻消息短缺等怪现象。  相似文献   

5.
今年七月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两个月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都分别召开座谈会,组织学习讨论,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制订改进和自律措施,并公之于众,欢迎社会各界监督。据反映,目前禁止搞“有偿新闻”和拿“红包”等不正之风已受到遏制,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编辑记者拿“红包”或参与拉广告提成等问题,是近几年新闻界出现的一种“怪现象”,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它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和客观、公正的原则,损害社会主义新闻事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可见可闻的客观事实的再现。所谓“再现”,就是将所采访到的客观事实材料,以求真务实为目的、并运用求真务实的手段,进行鲜明、具体、可信、可感的字处理(或音像制作)。因此,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真实性是新闻作品存在的基础,新闻工作应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然而近年来,虚假新闻屡屡出现,甚至出现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  相似文献   

7.
胡晓 《新闻传播》2009,(8):136-136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媒体呈现出各类纷繁芜杂的新闻现象,如选透、艳照门、范跑跑、网络暴民、小沈阳等代表草根的娱乐化、庸俗化风潮成为新闻报道主流,“舆论监督”这一新闻的基本要义一度被掩盖甚至抹杀。“新闻”、“真实”、“客观公正”这些原本新闻中所应具备的特质却变成了与“炒作”、“虚假”、“歪曲事实”等贬义词相联系的怪现象,使得对它们的解读方式成为新闻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下的新闻传播业界有一种怪现象:一些长期脱离新闻一线采访实践的编辑在指导记者采访与写作时,对记者的稿件也大刀阔斧地删改,常常使一些新闻的价值与鲜活性大打折扣。这种大编辑、小记者的做法很不可取。要想提高新闻媒体整体的报道水平,当务之急是采取行之有效的系统化措施,使采编人员迅速提高自身水平,弥补自身缺陷,力争达到编辑记者化、记者编辑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某些记者中,有这样一种不正之风:他们采写的稿件,除发给本单位之外,还稍加改头换面或原封不动地抄寄给其他新闻单位。有的甚至将改好誊清的稿子,给别的新闻单位,把模糊不清的草稿,呈给本单位的编辑去“斧正”。这样,一种怪现象就出现了:同  相似文献   

10.
有偿新闻是近些年来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中在新闻界出现的怪现象,它是一些人利用各种采编条件、宣传手段非法、非合法的谋取利益。其表现形式尽管多种多样,实质都是以稿件或版面谋私。这个问题虽然出在个别新闻单位或少数人身上,但危害甚重。正如不久前全国新闻系统电话会议指出的那样,它腐蚀新闻队伍,损害新闻事业的声誉,影响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性质。它背离新闻工作基本原则。违背新闻职业道德,背离了新闻的党性原则。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这样一个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关系党的新闻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1.
仔细观察一下近几年的新闻媒体,就会发现一种怪现象:涉黄、涉黑新闻蔓延,低俗负面报道泛滥,大肆炒作个人隐私等等。更有甚者,某个问题刚刚才叫停,没过几天又改头换面“回潮”了。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新闻“把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至在终审时发生了认识偏差,结果让带“病”的稿件在最后一道关卡上“溜”出去了。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新闻传播界学术研究似乎存在这样的怪现象:学界以理论建构求立说,业界以经验总结求实用。这两种研究范式奔跑在两股道上,似乎难以交叉、融合。近读两遍吕尚彬教授新著《中国大陆报纸转型》却有耳目一新之感——在这学术"浮躁"中,也有学者默默耕耘。  相似文献   

13.
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媒介对一些丑恶东西给予曝光,这对于被曝光的单位或个人是教育,对大家也是教育。 可在舆论监督中有一种怪现象,一些人和事被曝光之后,这些单位和个人还没引起足够重视和认识,还没为此整改和吸取教训,还没有新的起色,新闻单位就紧接着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说该单位、个人如何吸取教训,如何采取措施,如何出现了新面貌等,大加表扬赞赏一番,可谓“打一巴掌给个枣儿”。人们见此情景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许多不可  相似文献   

14.
刘淜 《当代传播》2001,(3):17-20
21世纪将是人才开发的新世纪。新闻市场的竞争,也无疑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职称的指标分配、评审、聘任以及后续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无序和混乱状况。新闻专业职务评聘存在着“泡沫现象”,而且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有了成绩就“变官”,出现了一些不采访、不编辑的“高级人才”。为此,新闻职称改革,首先应当破除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官本位”制度,并探讨一种适用于新闻人才定量考评的科学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新闻人才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几个月以前,《解放日报》编辑部收到一篇500多字的短稿,说的是江苏邳县某镇一只家犬生下五只猫的事。行文有声有色,煞有介事,而且经作者“耳闻目睹”证实“确有其事”,並在稿笺上盖有镇人民政府的公章。按理说,这则新闻的真实性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这一无法用生物学、遗传学解释的怪现象,却引起了编辑的怀疑。后来一检查,果然不出所料,原来是一则假新闻。  相似文献   

16.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人的生活中又多了一种热闹:新闻官司。 几乎没有任何一类民事纠纷有新闻官司这么让法律捉襟见 肘,让法官焦头烂额,让胜者疲惫不堪,让输家忿忿不平,让亿万民众津津乐道。何以如此?除却事件本身的知名度之外,恐怕还跟这类官司涉及的“怪现象’有关。 官司之中,法律顾此弃彼 新中国法制史和新闻史上一条重要的红线,划在1987年的元旦。 在此之前。比如1983年,某报星期日版的一则消息说,“……文艺演出中,某女独唱演员在舞台上台风不正,挑逗观众……。”愤怒的女演员状告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述的新闻真实性面前“人人平等”,其含意有三:一是无论是新闻行业专业作者(记者、编辑等)还是业余作者(通讯员等跨行业撰稿人),所写新闻类作品其真实性“人人平等”;二是属于新闻范畴的消息、通讯、报名文学等凡涉及新闻写作领域的文体种类,它们的真实性“人人平等”;三是不同种类或不同级别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指报刊、广播、电视)及与新闻传媒相关的大众传播工具(如非新闻业的宣传品和出版物等),开展新闻活动,其真实性“一律平等”。 这些话缘何提起?本来新闻真实性原则早已毋容置疑,不言自明,大部分新闻工作者和业余新闻爱好者已能自觉恪守,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却也出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怪现象,让人焦虑和深思。这里,我们不妨来透视一下,看看新闻真实性这一最根本的东西究竟发生了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常见一种怪现象,有点问题,有些事情,网络与外媒已经议论纷纷,而传统主流媒体却沉默无语,纸媒无字,电视无影,广播无声。公众无法借助传统主流媒体来了解真相,辨别是非,却要借助网络和外媒碎片化的信息去揣磨。这是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话语失衡怪象,也是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脱离现实和受众的一种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作为媒体的兼职记者或通讯员,扮演着双重身份,肩负着两种工作,即本职工作和新闻写作。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鱼与熊掌兼得。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关键在于能否用足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和多次开发与利用,拓宽经营新闻业务的空间。一条信息多次利用带来的甜头前年底,我到施工一线担任项目部党委书记。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了一种怪现象——平时,很多企业虽然一再强调要加强成本管理和核算,把过高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下来,但是,真正注意的是政治经济学里所指的固…  相似文献   

20.
时下,打开一些网站看新闻或其他频道,常发现一种怪现象:责任编辑要么没有署名,要么署外文名,有的干脆用“网名”。真人是谁?不得而知。众所周知,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中,责任编辑都要署名并且一般用真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尊重了媒体自身,又尊重了编辑本人的劳动成果,可增强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