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宗教问题一直是引发加拿大文化冲突和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着民族政策、文化政策的演变,加拿大积极探索了应对教育中宗教问题的策略.本文以加拿大西部数省为重点,概述加拿大教育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背景,梳理现行政治和法律对加拿大学校教育中宗教多样性的规定,展现加拿大教育目前在宗教问题上存在的矛盾,并介绍学者们对学校体制与宗教关系的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兼具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权利的传统宗教教育与世俗学校教育的诸多法律规范产生了强大张力,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权与宗教信仰自由权,国家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国家法与习惯法这三方面的冲突。通过对同一主体的受教育权范式、权力的博弈与制衡以及教育法律的价值合理性方面进行深入地法理探源解析。从教育法律应遵循的指导原则、权力重构以及价值取向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力图解决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最终走向融合,实现民族教育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学校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疏离、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负面影响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必要性.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一本质特性、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面临较大的挑战.贵州民族地区集中办学不仅导致贫困农村学校的缺失,并加重了学生上学、家庭教育开支的负担,许多儿童从学校流失.学校是嵌合在社会之中的,而现代化教育模式与民族地区农村的脱嵌,形成“学校-社区”二元对立模式,学校成为孤立于社区之外的教育机构.民族地区学校之所教与学生之所需不符,学生对外来学校的不适应导致心理排斥.民族地区教育新模式应从社会发展的视野,构建与社会一体化的学校,将学生真正纳入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福建宗教对海峡西岸文化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后,蒙占国发展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利因素: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基础薄弱;宗教的负面影响。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蒙古国政府在建国后不久,首先建立教育部,专门负责学校的建立与发展,积极推动文字改革,加快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坚实基础。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宗教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人类文明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成为各种文化传递和融合的主要通道.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民族文化信息传播,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其次,要正确认识网络时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以网络传播技术为辅,以学校教育为主,重视史学传统,在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强 《凯里学院学报》2005,23(4):109-110
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理论与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文章主要以黔东南州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状况、影响民族地区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不足或落后的原因和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的出路三个方面来论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贵州瑶山是我国的贫困地区,白裤瑶经历了从“逃学”到“向学”的转变历程.白裤瑶“逃学”主要是由于生计类型的影响、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和长期贫困的影响;白裤瑶“向学”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影响、价值观念变化的结果、榜样的激励作用.白裤瑶从“逃学”到“向学”的转变过程在中国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瑶山社会变迁与学校教育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从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应该双向适应、双向滋养的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10.
寺庙教育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教育形态之一.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文化传播和民族教育的固定场所.现代学校教育介入后,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始终处于对立冲突的状态之中,主要体现在生源、时间、教学内容、学生人生观、和尚生身份等方面.这是由经济优势带来的文化自信和对他文化的排斥;学校教育传承傣族文化功能的有限性;学校教育的内容脱离当地生活,致使"读书无用论"流行;寺庙教育的世俗化倾向和管理上的松散状态;相关政策向学校"一边倒"的倾向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