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林语堂对女性世界给予了特别的观照,他的女性观表现在从社会学意义上呼呈在社会生活中应给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位置和权力,从而使女性具有独立的人格;他对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反对女性的独身主义,认为女性的身心结构决定了女性应将爱情与婚姻作为情感的最终归宿和生活的牢靠依托。林语堂理想女性的品质包括拥有自然快乐的天性,超人的智慧与勇气,他所提出的是一种具有新理性精神及审美精神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对日本古典文字中描写女性的传统推崇备至,在其人生旅途中妇性又予于他特殊的意义,因此,他极力地描写女性,赞美女性。川端笔下的女性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他倾注了全部爱怜的感情,塑造出来的美丽圣洁的少女形象,另一类是他带着复要的感情,创造的成熟女性形象。在女性形象塑造中,川端既秉承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又借鉴了现代派表现方式,既他将女性塑造与自然,与感觉密切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烟花情结”,根植于他与礼教相背离的思想观念,释放在其反映边缘女性生存状态的“烟花粉黛戏”中。他将女性从“零落风尘,积怨难诉”的古旧形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焕发了真实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负重不屈与坚韧顽强。在其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存在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王仁杰剧作女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形象是王仁杰剧作中最主要也是最鲜活动人的艺术形象。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对王仁杰剧作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和为王仁杰通过女性形象的创造,艺术地独特地表达了他关注人生、关注女性的人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他对我国传统女性的人生价值和化意义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哈代的思想勇敢地超越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拒绝性欲、温柔顺从、拘泥于家庭生活的形象的描写。他拒绝对于女性“无性爱”的描写,写出了女性的自然情感。他颠覆了传统男性中心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他对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关照,让女性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这种超越在哈代的两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由此影射了哈代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曹文轩的小说并非有意营造一个女性世界,或重新唤起人们对女性世界的关注。他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让女性成为道义、情感、美、智慧等力量的载体,从而使他的成长小说自觉承担起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社会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唐山师专学报》1994,(1):47-49
文采同志的名字,对现代文学研究界来说,已不是个陌生的名字。新时期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衬探》,《中国现代女作家论》、《高兰评传》等学术著作,最近又出版了《时代女性论稿》。同时在国内的报刊上,也常能见到他的论文发表。在女性文学的研究领域内,他是个有成就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抗战史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兼具传统与现代两重属性,这表现在他对正面女性形象的重审与再造,也表现在他对反面女性形象的再思考。因此,他的创造既暗合于当代的创作趋势,在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上,又高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亨利·詹姆斯对于女性主题的偏爱,在评论界褒贬不一。本文从詹姆斯的家庭环境、性格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了他创作中采用女性视角的利弊及由此引发的对他笔下女主角的悲剧命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章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贤德类女性形象及悍妒类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发现:明清之交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使蒲松龄在女性形象上传达出了一定的新气息,但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思想使他对女性的塑造更多地趋于传统的美德与品行。清初思想界经世致用的观念影响使他笔下的女性富有理性、实在的精神,由此构成了《聊斋》的伦理化视角。  相似文献   

11.
唐群英在家乡的女权活动,包括兴办家乡的教育,注重实践,贯彻"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思想,并提倡女子解放。这些活动其实是其前期在北京领导女子参政运动的继续,规模和影响虽不及女子参政运动,但对湖南的女子解放却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从民间传说到成书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文中大部分笔墨着力于男性描写,但是,在有限的对于女性的叙述中,却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英雄观和妇女观,留下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潘金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女性形象。她的悲惨遭遇,多少年来大家莫衷一是,看法不一。在此,笔者就作品的人物创作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纵观胡适的一生,经历过与江冬秀、韦莲司、陈衡哲、曹佩声等几个女性的婚恋经历,因孝母和惧内,理性上承认、接受江冬秀,并与之相伴终生,但情感上决堤,与其他几位女性相恋,显示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胡适婚恋与创作的关系不同于其他作家,作品记录了这些经历,表现了这种矛盾。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恋情促使胡适进行文学革命的决心,白话诗的尝试、情诗的创作中,恋情成为催化剂和源泉。  相似文献   

14.
管同不仅宣扬守节尽孝等封建保守的妇女观,同时赞扬女性在持家教子等方面的作用,歌颂女性的刚毅、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童年母教对管同这种复杂妇女观的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在女性世界中的特殊经历决定了女性在劳伦斯作品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对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分析,我们可以窥视劳伦斯的妇女观,女人是一所学校,她以各种爱的“模式”来塑造男人的性格.只有实现了自我价值,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女人。毁灭与再生是他对女性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6.
艾丽丝.沃克在代表作《紫色》中塑造了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有意模糊了男女性别差异,打破了明确的性别界限。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完美阐释了书中人物性别的建构与解构。人们通过对性别规范进行表演来建构自己的性别,又在不断重复的表演中解构了性别的稳定性而使性别处于开放过程之中,从而为主体提供了多种生存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始终留守在东北沦陷区文坛上的女性文学拓荒者 ,吴瑛以其女性敏锐的目光 ,透视了自己所熟悉的女性世界 ,尤其是“几千年来被礼教社会制度 ,被一般以男人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所征服、所压踏的所谓‘老中国的儿女’们”。同时 ,她又以凄惋哀伤的抒情笔调“以凄凉的身世之感 ,为老中国的家族制度唱了一曲更好的命运的挽歌”。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女小说家埃莉诺·选克的早期创作一直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为主题,展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妇女作家的觉醒和崛起。本文试图论证埃莉诺对于家庭中的女性这一主题的关注直接地并且深远地来自她同是作家的父亲道威尔·欧瑞利的影响。道威尔在埃莉诺童年时营造的文学气氛导致她自然而然的走上文学道路,同时,道威尔在女权问题上或进步或狭隘的观点叉成为了埃莉诺早期创作的矛头的直接指向。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查泰莱夫人———康妮(Connie)是怎样在丈夫的虐待下产生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并最终选择了最引人争议的方式———婚外恋来获得最终的解脱这一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乔·琴科的安慰——一个关于死亡、悲伤和法律的真实故事》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继《第一块石头》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受到极大关注的、具有后女性主义视角的非虚构性作品。该作以1997年10月发生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起两位法律系女生涉嫌谋杀的案件为中心展开追踪和思考,呈现了后现代时期女性主义的代际冲突、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以及男女主体意识的颠覆。加纳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写作的先锋,在女性主义变为后女性主义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女性主义坐标,从激进女性主义干将转为质疑女性主义政治和受害者哲学的后女性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