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到底是因何而引起的 ,历来论者颇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大语境论者认为“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 1 92 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 ,就不能不隐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 (钱理群《重读名著》)。很明显 ,大语境论者认为朱先生的“不宁静”是由他生存的时代使他“困惑”“彷徨”所引发的 ;另一种则是庸俗论者 ,他们认为“不宁静”可能是由与老婆吵架引起的。笔者认为后者固然可置之不理 ,就是前者…  相似文献   

2.
“实践一元论”或“实践本体论”是近年来一些论者所坚持的哲学见解。为了论证这种见解,他们宣扬一种“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理论。并且认为,这种超越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早已有之。有的论者甚至断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思想,有的论者认为其显著特点是“杂”,是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有的论者提出其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大致以“外儒内道”的形式统一起来,等等。而到底对苏轼的思想怎样认识,一直存在着大同而又各异的看法。这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对道家思想在苏轼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4.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对这种文学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论者认为是“现实主义冲击波”,有的论者将其认定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或“回流”或“回潮”,有的论者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作的深入和发展,这种论争一直没有止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论争进行综述,厘清其优劣,对发展21世纪文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符号实体论者都把符号看成由两个方面构成的静态的实体;而符号行为论者认为符号是一种行为,并将"人"、"环境"、"规则"等动态性要素纳入符号学之内。在各种符号的存在方式中,只有无可见的物理载体的符号和文本符号才是真正的符号存在形式。前者只能作为符号过程的要素而存在;后者还可以作为"自在"而存在,但这种存在其实与"符号学"无关。可见,"符号"总是存在于符号过程之中,符号的载体是一种实体,但是,符号是一种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浸染了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体认与思考,因而在现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蕴涵和价值,论者多从知识分子命运的角度对《孤独者》进行解读。近10年中,一些论者仍延续以前社会学角度的解读:王学谦、张福贵的《存在与超越——论鲁迅小说中人的存在和自由》认为"觉醒者的悲剧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存在之中";而"封建文化正是经由这种人的存在特征""将觉醒者扼杀"。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封建文化的语境中受到双重的约束:一是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几年,诗歌界、理论界对“朦胧诗”问题很讨论了一阵子。笔者没有参加那次讨论。不过就我所知,多数论者认为在诗的王国里,应该给“朦胧诗”以一席之地。我个人也是赞成“朦胧诗”的。我并且进一步认为:“朦胧”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存在于一切艺术形式中。艺术之所以能激起人们的美感,“朦胧”正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论乔伊斯的女性观对其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论者认为乔伊斯是“厌女者”,其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评价。只要把乔伊斯置于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之中,考察他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受同时代的作家的影响,并结合他的言论和作品来分析,便可看出他对女性怀有深切的同情,而且这种态度对其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信息素作用下的雄鼠进行的首次详细超声波记录表明,这些家伙有能力“唱”出复杂且有节奏的“歌曲”,而这种歌唱能力一度被认为只存在于人类、鲸鱼和某些鸟类之中。  相似文献   

10.
对于“翻译文体”流行各式各样的名称,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反映出论者的语言观。该文拟用“翻译体”这一“骑墙”的说法;对照“翻译腔”展开论述,指出两者混用的事实,分析“翻译体”存在的必然性、必要性,阐述了“翻译体”的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