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路径依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科学地分析中国传播学近30年的演进历程?采取什么样的研究视角才能真正寻找和触摸到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困局与未来发展路径?这是当前摆在传播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作为主要讨论对象,认为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中部分问题或困境的周期性重复出现表明中国传播学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的制度性障碍,如何走出路径依赖远没有简单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笔者就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问题(发展阶段、研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采访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刘建明教授。刘老师,传播学引入我国已近20年,您认为在这20年里传播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刘:传播学引入我国已有20年的历史,前后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传播学传入我国,直到90年代初,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处于介绍阶段,介绍美国的经验学派,欧洲的批判学派。美国的传播学者施拉姆在1981年来华,介绍了美国的传播学的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果。此后,西方传播学书籍开始在我国翻译出版。从…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中国传播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作为论题,梳理和分析了近30年的相关文献,认为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引进传播学30年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但编年史、量化统计等话语型态所缺失的问题意识使得既有研究难以在学科合法性建构上大有作为,需要采取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研究视角来完成对中国传播学30年的学科反思和发展设计.  相似文献   

4.
周岩 《新闻界》2012,(2):30-33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30余年来传播学出版的专著、译著的规模、过程、主题与核心作者等方面的数据整理、分析与研究,发现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在理论积累以及成果创新方面还显薄弱,部分著作存在重复劳动;许多原本研究不足的领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有一些没得到足够重视;当前我国传播学研究队伍的知识背景依然相对单一。因此,传播学学科内各个领域的均衡、全面发展仍需强调,吸引各学科研究者进入到传播学领域,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高质量原创成果,应是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创立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是中国历史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民族学界以及文化学界关注和重视的一个课题。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已使“冷门变热点”。①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为这一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本文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从构成传播研究的知识与学术视野出发,对传播学在中国发展近三十年的主要成果做以扼要表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范式概念的辨析,将目前学界公认的三种传播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研究、诠释研究以及批判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这三种研究范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最后针对传播学多元范式并存的现状,提出要正确理解范式之间的张力,避免其负面影响,以促进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第一批传播学研究专家,邵培仁在传播学、媒介学、华莱坞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深入耕耘,在近40年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邵培仁的学术研究历程、中国传播学理论建构的学术体系以及邵培仁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期望等三个部分来展示邵培仁在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本文通过这些成就和贡献来凸显邵培仁系统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及其高尚的精神品格,以此启示后学和指导中国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计量学看我国传播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播学界把中国大陆传播学的发展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即介绍引进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创新评价阶段。在创新评价阶段,中国的传播学学者们对传播学作了大量创新评价研究。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将我国近7年来有关传播学的文献量,刊载该专题论文较多的期刊、主要作者逐一介绍,并就传播学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廖圣清 《新闻大学》2005,1(3):16-25
一、研究的背景自1978年正式引进以来,传播学在中国大陆获得长足进步。[1]传播学的引进和发展,对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以及传媒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显著作用。[2]现在,中国传播学正面临发展的大好良机,“新闻传播学在中国的境遇,已经与主要发达国家‘接轨’,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也是当前中国高等院校系统中所能争取到的最高学科地位。”[3]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传播学的健康、快速发展,成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军 《新闻界》2009,(1):7-11
2008年,传播学者一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传播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叉在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社会学的地位,传播学本土化的路径、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局限以及传播理论在中国新的传播语境下研究的新进路进行了探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马飞  闻涛 《传媒》2017,(15)
传播学是兴起于西方的分支学科,它隶属于广义的现代主义传媒学,同时又将现代主义传媒学多元的关注点转移到传播,是对传媒学的提纯.近些年来,传播学逐渐在大陆学术界推广开来,不少青年学者利用传播学的理论来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还有部分学者用传播学来研究中国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社区建设、影视拍摄、新闻制作等,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但就目前的学术成果来看,还少有利用传播学去研究体育方面的著作,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由刘丽娜、孔庆波合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的《大型体育赛事与传播媒介的互利共生研究》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的出版,代表着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开始用于体育研究,这对传播学研究范围的拓宽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为体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来说,是起步较晚的,但是,自兴起以来,其发展的势头却非常之快.尤其是在20世纪末的近十年间,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鼎盛.而作为一个科学的学科建设来说,对于本学科的思想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发掘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一个新兴的学科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近年来先后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和<中国传播思想史>两套传播学术史专著,不仅及时总结了近一百年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全面发展状况,而且全方位深入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传播思想的历史演进.可谓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的一些理念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已在中国传播,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播现象的研究中断了近30年。1978年,中国大陆学人得以公开知悉传播学,1982年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1999年以后进入持续的引进、研究的高涨期。随着近年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也因此成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笔者认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要有全面长足的发展,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兼顾本学科三大学派各种方法;需要将研究话题相对集中;课堂教学要全面向学生讲述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够解释网络时代的传播现象,不能仅以大众传播学替代广义的传播学。  相似文献   

15.
1998年以来目录学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旻  王娟 《图书馆》2004,(3):26-29
本文结合相关的学术论文统计 ,总结了 1 998年至 2 0 0 2年近五年来 ,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在传统和创新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6.
广东广播电视研究与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同行,与广东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同步,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坚持前沿探索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值得回顾。同时,当今广播电视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给理论研究提出更多课题,广东广播电视研究如何站到学术最前沿,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毓强 《现代传播》2004,(6):103-104
20 0 4年的下半年 ,新闻传播学界盛会频频。继复旦大学“2 0 0 4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播论坛”之后 ,2 0 0 4年 10月 2 3日至 2 4日 ,以“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以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 2 80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就传播理论、实践、以及传播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 ,共讨论了 15个议题 ,包括传播学理论、传播…  相似文献   

18.
许澄  姚冰  李倩 《传媒》2017,(11)
自上世纪80年代西方传播学进入中国,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时间内,传播学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从高校的学科设置上来讲,还是当前业界对于传播学的重视来讲,传播学都足以成为一门显学.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会对学界和业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传播学发展迅速,但是当前的传播学研究依然是以西方尤其是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为主导,呈现出实用主义倾向.无论是从传播学的学科建构还是话语体系来讲,中国本土传播学都处于劣势.这种状态不但不利于中国本土传播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的文化安全,更不利于改变当前国际传播中我国的弱势地位.如何引进、消化、吸收西方传播学,最终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原创性研究,推动中国本土传播学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和中国传统话语逻辑的传播学体系,是值得学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CSSCT对2005-2006年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学术期刊的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全面的分析评价,给出了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的一些数据,通过对这些期刊两年中所发表论文情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并试图基于对CSSCI相关数据的分析探索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期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探讨其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议程设置论"、"公共领域"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整合"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方法论上,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思维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