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玲 《记者摇篮》2005,(11):42-43
数字付费频道是当今世界电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自上海文广集团与卫星通讯结盟。推出国内首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以来,一场全国范围的“数字付费化”革命在电视传媒业内帘卷开来,一些城市还相继推出赠送机顶盒等优惠方式,以图加速数字化推进过程。但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模转数”进程中也听到一些不合喈的声音:2004年8月,歌华在线与中国付费电视的先驱——中数传媒因利益之争未能落地北京:同年9月,又有央视“风云”付费频道推迟收费时间的传言。尽管有关方面随即出面辟谣,仍有用户提出质疑,甚至要求退订;准备购买的用户随即转变态度.改为“等等再说”——付费电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数字付费电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发展数字付费电视的难点在哪儿?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出发.立体透视付费电视的根本内涵,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朋进 《数字传媒》2004,(5):43-44,50
尽管缺乏制度变革的实质性突破.中国电视传播业也并非死水一潭。在新概念的不断诱惑之下.中国电视界也表现得很热闹。比如.“频道专业化”时风刚过,“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又成了“热点”。但是,国内大量的所谓研究文章在概念上还模糊得很。“付费电视”被等同于“数字电视”的情况很常见.让人不知所云。本文不想重屡覆辙,希望首先在概念上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国内国外的付费电视产业的环境分析中,寻求付费电视运营发展的新思路;阐述了频道运营商需寻求“频道+用户=运营”之外的业务收益;提出了付费电视的内容应该是“占据行业资讯和行业服务的制高点”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我们今天在讨论数字电视时,一直存在一个话语的误区。其实,我们讨论的所谓数字电视,是指付费电视。数字电视更是一个电视技术概念,它可以是付费电视,但不等于付费电视。付费电视是一个电视市场经营的概念。 付费电视与免费收看之争 “数字付费电视”最近已成为中国广电人挂在嘴边的时髦名词了。付费电视被认为是中国广电未来发展的关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有人说:“这是一个青苹果,就等着它变红”。也有人说:“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是地平线下的曙光,终将变成蓬勃的日出。”我感觉,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现在还不是一个可以坐等的时间问题,还有很多具体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还有很多具体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6.
王谦 《声屏世界》2005,(4):41-42
付费电视是现今广播电视业最引人瞩目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付费电视的发展过程中,其诉诸人群及内容经营是不可回避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的确立也使付费电视的经营有了具体的目标,以下这组章也许为我们思考和操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数字付费电视是传统媒体依靠自身优势,主动顺应技术变革潮流、吸收融合新媒体元素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电视媒体形式。和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它具有节目内容细众化、画面清晰、音响效果逼真、抗干扰能力强、扩展功能多、服务专业化等优点。但是,在我国针对数字付费电视优越性的宣传,特别是有说服力的大众化宣传做得还不够,以至于数字付费电视这一新生事物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不强,老百姓对数字付费电视的认识不清晰,仍然是雾里看花。那么,数字付费电视怎样才能打开市场,让老百姓自愿购买呢?笔者就此谈谈数字付费电视的经营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视听界》2004,(1):70-71
新加坡:招标第二个付费电视许可证新加坡惟一的有线电视提供商是StarHubPte,它同时也是国内第二大电信运营商。Starhub于2002年7月收购7年前开始运营的新加坡Cablevision公司后进入付费电视业务。新加坡大约有100万个家庭,总计人口约为400万,而Starhub公司拥有超过35万个付费电视用户。  相似文献   

9.
《数字传媒》2004,(1):64-67
正当数字电视全面“起跳”之际,数十个付费电视频道纷纷浮出水面,表明数字电视将开始步入实际运营的阶段。由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和北京广播学院适时联合推出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数字电视报告》,无疑这份行业研究报告为业界同仁的探路提供了有利的帮助。该报告中对业内的现状、发展与规划等都作  相似文献   

10.
从2003年9月起,随着中国第一批付费电视频道的开播,一种全新的理念在孕育中终于成为现实。这是一次电视运营形态的转变,而观众也不知不觉间卷入了这场革命之中——这个转型,是从推广数字电视技术开始的。在中国,从新技术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种成熟经营模式——付费电视的课题,内中玄  相似文献   

11.
2003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我国付费广播影视节目的发展规划。在付费电视建设方面,总局决定开办30套在全国范围播出的付费电视频道,其中16套由中央电视台开办,其余由有条件的省级电视台开办。对于电视台来说,不管是开办在全国范围内播出还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播出的付费电视频道,这都被视为一个“利好”消息。既然付费电视的前景被业界看好,那么付费电视自有其诱人之处,对于观众来说,付费电视又有哪些赚人眼球的地方呢? 高清晰度的电视画面。数字电视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和编码转换成数字式信号,从而使图像清晰度在水平和…  相似文献   

12.
2003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我国数字电视总体规划》,确定广播电视数字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3年开始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开展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同时开始播出地面数字电视;从2008年开始,利用奥运会电视转播之机,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和高清晰电视。2003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首次试播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宣告我国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开始。时至今日,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我国数字电视用户只有200多万。数字付费电视缘何发展如此缓慢?笔者作为河南省目前唯一开播数字付费频道《梨园频道》的一位编辑,结合我国目前数字付费电…  相似文献   

13.
孔洪刚 《声屏世界》2010,(10):64-65
专业收费频道是电视产业化的重要一环。截止2009年7月,仅全国范围播放的付费电视频道就达112个,但多数发展不尽如人意。对此.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晓明给出了答案:“付费电视成败关键在于内容而非技术。”只有拓展节目内容,才能实现“内容为王”。  相似文献   

14.
数字付费电视在我国经历了五年的发展,至今进展仍然比较缓慢,这不仅有内容制作商的原因,又有媒体运营商的原因。清楚的分析问题所在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调整,对于我国付费电视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章冰晶 《中国广播》2007,(11):58-59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行政区划由“七县五城区”调整为“六县六城区”,调整后,南宁市总面积为22293平方公里,人口641万。与此同时,县城经济增速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电台如何与时俱进,为大南宁的经济发展摇旗呐喊呢?南宁电台在2年来的不断摸索中,做了不少尝试。  相似文献   

16.
付费电视看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庆 《传媒观察》2004,(7):48-49
在中国,数字付费电视这个概念是由国家广电总局于2003年隆重推出的。国家广电总局将这年确定为“网络发展年”,明确以开办付费频道为重点,推进网络业务开发和体制整合,以期改变中国电视长期以来单纯依赖广告的经营模式。数字付费电视被面临国际传媒激烈竞争的中国广电看作是新的盈利增长点。数字电视概念在2003年的国内资本市场上也备受追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付费电视业自启动以来出现了奇特的景观:一方面是各类相关媒体大力度地宣传推广,而用户反应相对比较平淡,有些学者戏称为“一头热,一头冷,观望者有之、怀疑者有之、不闻不问者更不在少数”。是付费电视上游的内容服务环节开发不够丰富,满足不了用户的需要,还是用户市场尚未成熟,需要加大观念培育力度,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是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数字化发展年和产业化发展年,从去年年底开始,总局陆续出台了推进广电数字化,付费数字电视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决定。目前,全国已有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五家数字付费电视运营平台。中央电视台、中广影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北京广播影视集团,上海电视台和8月6日成立的十多家机构组成的中国有线数字付费电视联合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推进,数字付费电视开始走入千家万户,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目前我国的数字付费电视已悄然走过了6年多的发展历程.本人从河南电视台创办数字付费频道开始,先后参与了<梨园>、<文物宝库>两个付费频道的创办、经营与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晓清 《视听界》2004,(2):77-77
2003年11月1日,江苏付费电视靓妆频道开始面向全国试播。这标志着江苏省付费电视节目平台的建设迈入了新的阶段。面对付费电视这一崭新的业务,需要理性的研讨。一、大众与分众付费电视频道从理论上说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选择权, 提供分层、分类服务。因此,它肯定是属于分众的媒体。但问题的关键是分众到多大范围较为合适?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对此展开专门研究,但按照成本倒算的方法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个每天6小时节目量的付费频道,每分钟按行业最低成本50元计算,全年累计总投入为:50元/分×6小时/天×365天/年=6570000元;该频道的订费按价每户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