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市场不断被细分,受众更加碎片化,人们不断追求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态被迫向数字媒体转变,并且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快速融合,媒体融合时代已然到来。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单一、新媒体内容方面的匮乏,使得单打独斗的媒体运作方式已经很难自救,只有打破媒体间行业壁垒,实现优势资源的迅速整合,才能消解彼此所处的困境,在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网台联动"模式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加快新老媒体融合的契机,令电视、网络与广告主真正实现了整合传播、共赢天下。  相似文献   

2.
由于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二者的用户也有着较高的重合率,使得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融合与互动逐渐成为媒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互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互动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互联网音频市场下,广播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必要性及二者现状的比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广播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路径。如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长处扩大传播、广播人凭借制作优势发展短音频、打造主持人个人魅力发展粉丝经济、广播将尝试融入互联网可视化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希望能为媒介人员提供一些借鉴性建议,以使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处于良好的融合趋势中。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本文作者对"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转型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科学应对挑战、实现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三网融合是目前我国媒体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实现互联网、电信网与广电网之间的优势互补,为观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收看方式与更加多样的节目内容,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形式的变革与转型。目前电视节目传播新载体中发展比较好的主要是IPTV电视、手机电视和互联网视频,本文结合三网融合社会大环境,从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形式创新方面对电视节目传播新载体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媒介的龙头老大电视媒体也不得不接受挑战。随着三网融合的展开,我国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在此基础上诞生的自媒体典型代表——微博,在2010年崭露头角。具有如此迅速发展速度的信息传播平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是目前我国媒体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实现互联网、电信网与广电网之间的优势互补,为观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收看方式与更加多样的节目内容,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形式的变革与转型.目前电视节目传播新载体中发展比较好的主要是IPTV电视、手机电视和互联网视频,本文结合三网融合社会大环境,从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形式创新方面对电视节目传播新载体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11,(8):188
2011年5月18日,由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CMMR)主办的"融合与共赢:中国电视覆盖传播趋势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本次高峰论坛以"融合与共赢"为主题,紧紧把握在媒体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电视媒体及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传统电视媒体遭遇了根本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转移到互联网上看电视,传统电视靠垄断稀缺资源形成的优势逐渐被新技术终结,电视的媒体价值不断受到质疑,广告也不断从电视流向互联网.在此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在依托传统电视优势的基础上,如何实施新媒体战略,加快与新媒体的整合,坚守其在传媒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成为电视媒体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我们已进入一个传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传播环境和媒介生态。传统电视广告正面临着受众触屏习惯变迁、广告内容制作简单、传播方式先天缺陷、盈利难度加大等诸多威胁,电视媒体应发挥其在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塑造、客厅媒体地位等方面的天然优势,既要通过优化自身平台增强广告经营核心竞争力,更要整合新媒体传播优势,最大限度提升传统电视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全面融合,形成内容兼容、利益共融、资源通融、宣传互融的新型媒体.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固有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融媒体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面临的新变化以及融媒体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素养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美国传统电视媒体推进媒体融合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本文梳理了美国几大电视网发展互联网业务的五种模式,分析了美国电视媒体的互联网产品影响力,虽然与互联网巨头差距很大,但在跟电视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垂直领域,传统电视媒体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转型历程可被视为分化—融合—分化媒介发展螺旋的一个片段,作为被互联网拉出黄金时代的传统媒介,其转型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分析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此,文章聚焦近年来电视媒体的转型历程,从电视媒体的资源禀赋、竞争优势出发,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电视事业建设适屏融合、视频创新、视听中国三大创新动力源,可谓正当其时。具体而言,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下,电视媒体转型应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审慎处理好变量、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用系统思维把握三大转型创新:适屏创优变量,转传统劣势为新时期优势;视频创新存量,强化视听传播专业优势;视听创造增量,激发国际传播效能,全面布局视听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宽频时代,大量的影视节目在互联网上传播与交流。传统的电视媒体不再垄断传播的渠道,面临着来自网络视频业务的强烈冲击。同时,网络视频业务也为电视媒体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宽频时代,传统的电视媒体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在品牌、节目存量、节目制作、节目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网络视频业务,在宽频时代续写自我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迅速的发展,传统广播作为广播媒体的分流,逐渐被新媒体技术所取代,在日常闲暇生活或者繁忙的工作中被普遍使用,这是由新媒体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新媒体依托互联网及手机网络进行传播,传统广播也逐步与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播节目、新媒体二者之间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二者相互融合的关系、优势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新媒体与传统传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参考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对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非互联网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如何应对新闻的冲击已然成为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首要问题。而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生存的必然出路,主流媒体与新媒体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优化工作流程和报道方式,实现良性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牛晓锋 《出版广角》2018,(10):81-83
互联网时代,媒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平台、传播形式、传播途径甚至是传播规律均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传统媒体固有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新媒体多维度发展现状,只有融合发展才能补齐短板,发挥优势,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发展.坚持互联网思维,树立媒体融合意识,厘清媒体融合的外部因素和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重构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即以资本铺垫基础,以技术搭建平台,以产品打造优势,以管理整合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助推新旧媒体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媒介之间的边界逐渐由清晰变得模糊,这是媒体融合动态进程的连锁反应。文化产业数字化及融合化的发展,迅速推动了传媒业态的转型与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网络媒体在资源开发、内容生产、传播互动、营销拓展等方面的共生共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使新时代的传播格局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价值。为了让面临同质化竞争的传统广播音乐节目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凸显主流媒体优势,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进行有效传播且可持续性发展内生动力,本文将从媒体融合等概念释义、音乐节目内容生产策略等方面进行思考、探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民众对媒介的选择性的逐渐增多,异军突起的互联网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三网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三网融合对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其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包括视频内容播出方式的变化、电视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优势、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等等.传统电视媒体面对这样一个大趋势的到来,该如何顺应需要,不断开创电视事业发展新局面,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推动电视传播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互联网思维推动受众细分: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主流媒体陷入困境,导致经济效益缩水。传统主流媒体正积极地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并出现了智能媒体大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等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产品,电视媒体也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文将具体以电视台地面频道的新闻专题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如何从政策支持、内容具象化、技术更新和与新媒体融合方面提高电视媒体传播效度,以期提高地面频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