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代出版》2010,(6):8-8
古代文字刻于甲骨、金石,都不能称之为书。中国书籍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竹简和木牍。我国最早专门作为书写用的材料就是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关于简牍的整治与制作,古书上有很清楚的记载。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量知篇》中写道:“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为了防止虫蚀和霉烂,在书写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  相似文献   

2.
何谓简牍档案?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作“札”;较宽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称作“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辞源》中说:“简牍,即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日牍,书于竹版日简。”《词海》解释说:“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竹质简牍材料,史籍多载;以木制简,北方地区较普遍,不管竹质还是木质,据出土实物看,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就有了书。那时制作书籍的材料是竹简、缣帛和木牍。简牍太重,缣帛太贵。而且,载有文字的竹简、缣帛和木牍,虽可以说是书,但还不能说是出版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发明纸张以前,史书、文书之类最早都是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简牍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简牍的内容广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保存了古代珍贵的书法墨迹.  相似文献   

5.
简牍档案是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简指竹片 ,称竹简 ,牍指木片 ,称木牍、木札、木简 ,两者又可通称为简。我国在纸张发明和普遍使用以前 ,简牍曾是一种主要的书写材料。简牍档案最早约产生于先秦 ,直至东晋末年才基本绝迹。20世纪以来 ,我国各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简牍档案。这些丰富的以竹木为载体的古代档案历经两千多年仍能保存下来 ,不仅为世界所罕见 ,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简牍档案的产生以中国为最早 ,但却不是我国所独有的 ,在国外也有发现和记载。例如 ,19世纪末叶 ,学者们在巴拉望岛和民都洛岛上 ,找到一些刻…  相似文献   

6.
何谓简牍档案?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作"札";较宽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称作"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辞源>中说:"简牍,即书牍.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简牍”指的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简牍的研究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作为一门学问,还没有一个为大家公认的正式的名称,人们只是习惯地称为“简牍”、“竹牍”、“木简”的研究,或分别叫做“秦简”、“汉简”、“汉晋木简”等等。在日本,则称为“木简学”。如果在上述诸称谓中挑选  相似文献   

8.
西汉郡级档案文书的重大发现──东海县尹湾村汉墓出土一批简牍刘洪石为纪念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的召开,中国邮电部发行了特种邮票《中国古代档案珍藏》一套,计4枚。分别为“商代龟甲”、“汉代木牍”、“明代铁券”、“清代国书”。其中“汉代木牍”就是选择出土于江...  相似文献   

9.
一 20世纪以来,大量出土的汉代简牍表明,这一时期书信写作载体以木牍为主,也有使用素帛的.<说文解字>载:"牍,书版也."出土的木牍长度基本为汉一尺,长度23厘米左右,宽度大多在2.5厘米到8厘米之间.  相似文献   

10.
“简牍”是我国古代在纸张发明以前通用的书写材料。一般地说,“简”是竹质的;“牍”是木质的。古代简牍的使用,可能很早,但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牍是战国时期的。战国和秦汉是简牍的盛行时代。自东汉开始,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纸张的大量使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才逐渐消失,魏晋以后的简牍已经很少见。我国使用简牍的历史达1000多年。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简牍时代,“尺牍”本指书写的物质材料和形制,并非一种文体概念。它是纵长为秦汉一尺(约23公分)左右、以木质薄片为主的牍版,适于书写连续几行、有一定篇幅的内容。作为秦汉时期常见易得的书写用具,尺牍被广泛用于官方行政和士民生活,书写各种文书等大量日常文献,以及私人书信。尺牍书信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比较自由、随意的书写风格,在后来文人的频繁使用中,文辞与书写艺术相结合,使之成为与文书实用书写相对的书法演化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书籍须由文字和书写材料共同构成。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至少已有3500余年的历史,汉字的出现应更早于此。我们的祖先曾用石质材料、青铜器物做书写材料,但皆因笨重低效而不能长久。龟甲兽骨也因稀少难得刻写费事不易保存而没能延续下来。竹简木牍用为书写材料,容易取得,而且便于阅读、传递、保存、典藏,因而被更多人使用,遂为春秋以降的文化学术繁荣,百家争鸣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晋以后竹木被纸张取代。  相似文献   

13.
简牍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时期的书写材料,记载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对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意义巨大。鲁恭王从孔宅旧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等简牍书籍,孔安国对比研究而开古文尚书学派。河内女子发老屋也增加了学术资料。汲家简牍中清理出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保留了重要资料。崇高山下的竹简等上的科斗文字,与隶书流行的时代不同。裹阳楚王简牍书籍中的《考工记》填补了《周官》之阙。  相似文献   

14.
简牍是对简和牍的统称,简是指细竹条,又被称为札,牍则是宽木板,和甲骨文一样都是我国古代记载文字的载体。随着大量简牍档案的出土,向世人展现出汉代简牍档案管理和保护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简牍档案的出土发现与形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早期用简牍作为书写记录材料,有1000余年的历史,简牍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那时用简牍书写而形成的简牍档案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图书的外部特征——装帧,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最早的图书简牍中,除了木牍是散页以外,竹简都是将若干竹简编连在一起,由于竹简窄细,竹简多的——也就是字数多的图 书再卷在一起,如同卷竹帘一样.  相似文献   

17.
袁然 《青年记者》2012,(33):39-40
阅读是人们永恒的话题,是重要的人类文化活动。书籍则是承载人们阅读愿望的载体,阅读总是和书籍相关联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书籍本身的制作材质经过多次演变,从甲骨、玉石、丝帛、羊皮、竹简木牍,直到纸张,而纸质技术又把人们的阅读需要提高到阅读享受。但技术的发展没有止境,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简牍、缣帛是上古时代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即使是造纸术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两者也仍然继续运用于世。唐代时古代书籍由卷轴形式向册页形式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简牍     
在我国,比纸更早的传统书写材料是简牍。 现在通行的《辞源》说:“简牍,即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曰牍,书于竹版曰简。”只强调了简牍在质料上不同,而对两者在形状上的区别并没说清楚。 目前在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竹简,时代最早的属战国时期。最长的达75厘米,而宽度不超过1厘米,厚仅0.1—0.15厘米。这样细长的薄片,无论如何是不能称之为“竹版”的。而且,随着文字记录普及各地,并非到处都有竹子生长可供制简,用木代竹来制简是很自然的事。考古发现表明,在汉代,与竹简同样呈细长薄片状的木简也非常流行。在敦煌、居延地区发现的数以万计的简,绝大部分都是木质的,只有  相似文献   

20.
端方旧藏王江妃木牍是近代以来发现的第一枚衣物疏木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木牍正面文字漫漶不清,考释简略,又非考古发掘出土,所以该衣物疏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此木牍对认识衣物疏、买地券、镇墓文性质及体例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文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从释文顺序、文字校释、名物考证、牍文性质等方面加以探讨,以便学界更好地利用该衣物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