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茶经》"九之略"为切入点,对《茶经》之茶道取向和陆羽之茶道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茶经》之茶道是以宫廷为主体的唐代社会各阶层茶道的综合体,而"九之略"之茶道是文人茶道的独特体现。《茶经》在茶道取向上是以"精行俭德"为内核,而"九之略"在茶道取向上以自然为内核。"九之略"之茶道取向,正是陆羽的茶道取向,它对唐代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走向、茶道取向以及形成文人茶文化主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横穿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沿线有许多水陆交通枢纽,其中,中州四大名镇之一的赊店镇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水陆转运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其因茶而兴、因茶而盛,又因茶而衰。通过茶叶史料、地方史志等历史文献资料查阅和赊店域内古渡口、古街区等历史遗迹的考察,梳理赊店镇茶叶贸易繁盛时期的全貌,对丰富“万里茶道”的学术研究、申遗工作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茶发展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1.在雅安,茶道是一条古路 在雅安,茶道是一条古路. 汉唐以来,在四川雅安通往高原这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些脚印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耕耘者,也是生命顽强的坚守者. 在我国茶马古道有三条,即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川藏茶马古道分"大路"和"小路".汉源境内的茶马古道为川藏道的"大路",称为"官道".大路始于雅安.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支撑。兴于唐宋的茶马古道遍布云南全境,成为中原内地联结西南边疆的文化走廊,是茶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在边疆的传播,各民族茶礼、茶俗、茶艺、茶道中的传统美德对历史上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茶产于中国,唐时传入日本,并在日本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中隐约呈现出"禅"的影像,这是因为禅与茶均由留学僧带回日本,"茶"与"禅"密不可分,孕育了茶道特有的精神境界。日本茶道的四大真谛"和、敬、清、寂"均有"禅"的元素,品茶可感悟"茶禅合一"、"禅茶一味"、"佛法存于茶汤"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抚子 《母婴世界》2014,(3):88-89
茶道在日本是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湯、茶の湯)。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在其《茶之书》书扉页上所说,“‘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茶道,对于日本来说,不仅仅只是坐在一个茶室里喝茶聊天如此简单,他们在喝茶的过程中追求一种人生的顿悟,即“道”。  相似文献   

7.
茶到汉口盛,汉口因茶兴。汉口是万里茶道最大的集散地。汉口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内河航运码头。汉口港从龙王庙延伸至丹水池,长达30华里,沿岸码头林立,每天停泊近千艘茶船。汉口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汇集了来自湘、鄂、赣、皖、闽、川六省的茶叶。从1861年开始,汉口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输出港。西方观察家曾经说;如果不是茶叶贸易,实际上没有一个西方人会来到这个东方城市。在西方人眼中茶叶是汉口存在的唯一理由。汉水湖北段是万里茶道重要旅程。茶船沿汉水逆水行舟,从汉口至襄阳,行程700多公里,历时20余天,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  相似文献   

8.
文化线路遗产视角下的“万里茶道”申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后半期至1920年代间兴盛的中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俄时提出了"万里茶道"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其作为"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议题也随之被沿途各国与各地政府与学界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的相关定义与论述为我们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对"万里茶道"进行研究,进而识别并阐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并最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线路。有清一代,茶叶是中国出口俄国的大宗商品之一种,在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经济往来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清代,以茶叶贸易为核心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万里茶道也成为此时期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中国与俄国等周边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时至今日,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万里茶道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茶道是将宗教和艺术结合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在日本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而研习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体会其"四谛",即"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通过阐释茶道礼仪及茶事流程所体现的茶道精神,能深入理解"和、敬、清、寂"的深刻含义及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1.
偶读《中国青年》所载《茶是木中大丈夫》一文,掩卷闭目,有所思悟。中国茶道源远流长,有容乃大,缘于文化背景不同,形成四大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相似文献   

12.
5月24日 晴 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寸光阴里不着痕迹地流动。当我走在晋商古道上,往事如烟,那布满草丛的古道上,商队骡马铁蹄留下的印痕依稀可见。那商队,那车辙,那驼铃迎着夕阳的余晖,大漠驼铃天籁回声。这条流着多少血泪的道路为古老的民族唱出一曲千古绝唱“走西口”。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道的核心是和,和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中和、和谐、宽和、和光、和衷、和平等;茶道的义理有茶艺、茶德、茶礼、茶情、茶理、茶学说、茶导引七者。七义者、莫不体现天人合一之和,并蓄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我不谙茶道,只听善品茶的朋友讲过"一尝、二饮、三品"的喝茶口诀和"头遍水,二遍茶,三遍四遍是精华"的茶道。原来,喝茶不同于喝  相似文献   

15.
茶喻     
正皓月当空,月光穿过小树林点点斑斑洒落在草地上,明净的茶桌上,透明的月色飘忽不定,闪闪烁烁,乳白色的骨瓷功夫茶杯丁丁当当在手上转动作响,地面上小炭炉上的锅仔咕嘟咕嘟冒着一股白烟,约三五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这是人生一大快事。我突然想起茶道中"好茶、佳具、雅景"三要点,以茶论道,茶事与文化完美结合,茶中有道,以茶行道,茶道如月,人心如江,江月相映。品茶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愉悦,"三口为品",通过对茶汤的"甘、香、  相似文献   

16.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 ,但它的茶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的茶道闻名于世 ,但也是向中国人学习的。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人酷爱喝茶 ,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了一个“茶仙” ,他叫陆羽。他著有《茶经》三卷 ,论述茶道的根源 ,茶道的方法和茶道器具。在这本书中陆羽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 ,于是被人们尊为“茶仙”。古代卖茶叶的店里都供有陆羽的塑像 ,奉为神来祭祀。其实 ,陆羽是个孤儿 ,他出生在湖北天门 ,有一天一个叫智积的和尚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 ,就把他抱回寺庙养育 ,这个婴儿就是陆羽。陆羽长大后 ,不愿意…  相似文献   

17.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茶以载道”,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新兴行业“茶艺”承载着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8.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茶以载道”,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新兴行业“茶艺”承载着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休闲美学视域观照茶文化,茶叶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休闲心境,茶肆是休闲审美空间,茶则因为自身被赋予茶道精神而具有"闲"的品格.梅尧臣通过以茶计时、以茶悟道、以茶会友的茶诗创作,体现出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休闲审美意蕴.梅尧臣的茶诗是宋代市民阶层崛起和士人思想觉醒落实于文学创作的表现,而茶在休闲文化中被赋予的品格成为国民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20.
"侘寂"是日本传统文化、世界观、哲学思想的根基,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侘"和"寂"原本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侘"是"人在宅中"的孤寂落魄,"寂"是经岁月流逝的美,在茶道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合,形成"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1]即"侘寂"之美。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创造了"侘茶",而又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谛将茶道精神归于"寂",可以说是由"侘"到"寂",表达了一种去繁华与修饰,甘于简单和清贫,而追求禅宗枯淡的、"本来无一物"的高洁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