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要全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和关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能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自我认识偏差向提升文化自觉转变,从价值判断模糊向树立文化自信转变,从实践能力薄弱向实现文化自强转变。  相似文献   

2.
试论新课程视野下教师文化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菲菲 《教育探索》2012,(4):113-11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师文化产生了冲突,包括角色认同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教师文化具有情境性、智慧性和反思性的特性.教师文化重建的路径应从启发内部文化自觉和创设外部文化环境着手进行研究.内部文化自觉包括教师要确立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和转变教学方式;外部文化环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学校支持和社会保障两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文化自觉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主题,也是赋予课程价值生成的时代心声.在多元文化博弈格局下,理性审视文化自觉的实然样态,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认同迷茫、文化信仰缺失和文化价值观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课程价值生成缺乏中国表达.当前,课程价值生成应从文化认同的内在机理上找准引领力,从文化信仰的实践策略上形成公信力,从文化会通的实践路径上构建共生力,全方位诠释课程价值生成的中国表达,以期增强课程改革的真正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的自觉实践过程。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科学内涵表现为文化认同、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对实现文化使命、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途径,来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正>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居于首位,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核心,对学生成长起着导向作用。政治认同内在地包含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文化认同是对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性判断,是对文化从接受、认可到自觉实践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相似文献   

6.
课堂规则足一种由师生共同制定,用以约束师生行为的管理规范。它有两种境界:一种境界是靠强制力来约束师生行为的管理规范,这是课堂规则的低级阶段;另一种境界是规则已内化于师生的心中,形成了自觉行动的规则文化,这是课堂规则的高级阶段。实践证明.课堂规则由管理规范上升到规则文化的过程,就是师生渐进的价值认同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说,价值认同是规则文化形成的基础。价值认同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师生对班级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班级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师生个体发展与班级和谐的保汪。那么,如何才能让师生对规则做到价值认同呢?  相似文献   

7.
试论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课程文化自觉是课程研究面临的新问题。从工具自觉到主体地位,从泛科学理性自觉到科学理性,从一般属性自觉到理论建构,从二律背反自觉到必要张力,从隐性表现自觉到显性管理,从价值导引自觉到质性评价,以实现课程文化自觉的建构。课程文化创新是课程文化自觉的落实和实现。课程文化创新有自身的基本规律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乡土认同是教师对乡土自然、社会关系、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的理解、接纳、赞同与融入的心理过程,是乡村振兴必须依赖的心理基础与生命力量.其内在逻辑包括价值逻辑、内容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就价值逻辑而言,它有利于丰富乡村教师核心素养,促进乡土文化承创,实现乡土知识与现代知识融合,重塑现代乡风文明.就内容逻辑而言,认同农民及自然关系,是对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人文遗产、社会村落与人际交往的判断、想象与关怀;认同农民及其社会关系,是基于对农村人的关系的理解、热爱与思考,是人的关系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认同、保护与承创乡土文化,使自身产生文化归属和文化自觉.就实践逻辑而言,在乡土生活中认同,以生命自然共同体意识深入乡土世界,以知识魅力与文化自觉和农民展开对话;在文化承创中认同,挖掘乡土文化,承创乡土文化,绵延永恒的精神;在教育研究中认同,以深思理解乡土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以笃行化解乡土热点与难点问题;在乡村变革中认同,以主人公的角色引领乡村教育变革,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参与乡村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人们对"共享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认同教育。全球化境遇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现实困境。必须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化认同,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理论认同是连接理论学说与实践主体的生命线。理论认同对实践主体而言,是一种对指导思想、价值目标的选择;对于科学理论而言,是实现自身价值——真正产生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必经途径。引导大学生从思想深处自觉地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必须在培养大学生理论兴趣、推进“两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理论教师素质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实现大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发展是综合的,且须要践行和谐健康之道,这离不开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的自觉,通过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以形成民族文化认同自觉的向心力,确保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及社会成员生命的共生和合,其基础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在内涵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实践提供了内容、方法导向,实现其在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关系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的命题,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最早提出的。教师的"文化自觉"是指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自主发展"意识。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道德自觉、理论自觉、专业自觉、实践自觉和思维自觉。这"五个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行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最终由一定时期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包括思想认同和利益认同,思想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形式,利益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内容和实质。因此,思想上的认同不可能从思想到思想、从价  相似文献   

14.
教师文化蕴涵了教师群体的共同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在教师职业群体中起到指导专业实践的作用,从而促进或制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在专业发展语境中,我们需要加大教师文化转型,包括教师文化价值取向从工具型向意义型转变、管理文化从被动型向自觉型转变、学术文化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合作文化从"人为"型向"自为"型转变,以更好地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成军 《教育研究》2012,(11):150-154
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出发,分析教师社会实践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导向。针对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缺失带来的教师社会实践诸多问题,基于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定位教师社会实践目标,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创建教师社会实践平台,基于团队协作丰富教师社会实践内涵,基于文化自觉构建教师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实践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租界语境下,沈从文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想象的共同体基础之上对于苗族的认同。这种认同在他上海创作时期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被动到自觉的认知转型。而这一过程的完成,也使他寻找到了一条以民族认同对抗西方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重要前提;文化自觉缺失或是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关键,是要从价值认知、价值取向和价值实践等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卢党生 《考试周刊》2009,(34):11-12
高中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政治学科地位框架,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新课改中高中政治课实现质的飞跃的集中体现和标志。高中政治课改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新课程的理念、内容与运行机制的设计创意、价值追求等就都要转变为课程实施者自觉和创造性的实践,其关键在于教师。  相似文献   

19.
校园空间是学校文化外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活化的窗口。以置身校园的人为中心,以文化诱导为手段,从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师生群体等维度活化校园空间,开展一场教育实践的探索。通过物理空间、价值空间的改造,将办学文化融入学校发展的主线,师生的文化自觉被激活,能够实现文化认同和学校发展之间的"强链接"。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主体自觉是人作为主体的内在规定性,乡村青年教师的主体自觉是认同自觉、信仰自觉、实践自觉三种层次结构的辩证统一。当前乡村青年教师主体自觉缺失现象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认同自觉偏差、信仰自觉失落、实践自觉不足等方面分析乡村青年教师主体自觉的缺失机理。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乡村青年教师主体自觉的建构路径包括:引领成长动机,培育认知自觉根源;厚植教育情怀,夯实信仰自觉基础;完善各方条件,加强实践自觉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