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日,ICMI的现任执行委员、香港大学梁贯成博士来上海访问.他在演讲中提到,我过去总是到“国际教育超市”里去挑选香港数学教育需要的“理论”,然而从TIMSS的国际调查看,东亚地区(包括香港)的数学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因此,最近几年,我觉得要多多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认真给香港的数学教育定位,不要老是跟着别人跑.  相似文献   

2.
小玲 《家庭教育》2007,(10X):18-19
案例提示:君君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每次只要同学做了他不喜欢的事或不小心碰到他,他就会大叫:“我要告诉老师。”告状总是他碰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老师每天都要听他“申诉”多次,若没有马上处理。君君就说老师不公平,要告诉妈妈。小朋友讨厌君君,渐渐对他敬而远之,老师也觉得君君比较麻烦。妈妈表示,带君君出去玩时也会发生君君向她告状这样的事,令她很尴尬。[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旋转马阿奔     
小马阿奔的爸爸总是叫他“阿笨”,因为他老是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说:“我们马儿为什么要吃草啊?”“他们羊儿为什么也爱吃草啊?”“草儿那么好吃为什么那些老虎不喜欢吃啊?”等等。爸爸老是觉得他笨笨的,不知不觉就把他的名字叫成了“阿笨”。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砸缸     
《素质教育博览》2010,(4):35-37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下苦功!”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这样一来,他读书读得很晚。  相似文献   

5.
我要的幸福     
一上语文课就觉得灵感开始泛滥,于是就随意抓张纸开始涂鸦,自顾自怜地营造属于自己的氛围。其实写的无非是少年人无知轻狂的悸动,张张印着“王菲”“红楼”“杨过”的字眼,不止一次地感受着“我选择,我喜欢”的潇洒,那种感觉很酣畅,很舒服。写完了,我就长长伸个懒腰。接着教语文的那个“眼镜蛇”就下讲台来逮我,下课就拎我去办公室。他问我为什么总是写他们。我笑着跟他说他们让我觉得幸福。他摇摇头语重心长,要知道你不是韩寒。我点头说嗯,我知道他们是我要的幸福。我要的幸福很简单,像一张原生木浆的白纸。我希望能在海边盖一…  相似文献   

6.
母爱似水     
邢鸿瑞  崔磊 《辅导员》2014,(11):57-57
小时候,我总是认为妈妈太过严厉,心中常常感到不快。“上课要认真听讲”“书写要工整,作业要认真”“路上注意安全”……每天听到妈妈这样的叮嘱,我都觉得她有些唠叨。而且妈妈总是斤斤计较且时常发火,一旦出现什么差错,就要对我严加批评教育,想想,确实没感受到母爱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咨询热线     
如何教孩子长记性编辑老师:我的儿子忘性很大。上学读书常忘记带书包,有时出门忘了带钥匙,放学回家就只能吃“闭门羹”。他的钥匙一星期要丢几次吧,如果给他点什么任务总是要多关照几次,就算是这样有时候还是被他忘得一干二净,平时也对他进行教育,总是提醒他,但是,不见成效,我该怎么办呢?家长:淑丽淑丽家长:您为儿子的“健忘”担心,因为这不仅给孩子子自己带来麻烦,如今甚至给您也带来了麻烦,所以必须加以扭转。首先,我觉得您儿子忘性大是因为他尚未遭受足够的麻烦。换言之,如今的这些麻烦尚未达到足够让他长记性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就像一副军棋,成员们各司其职,互相影响。先来说说“总司令”吧,这个称号非爸爸奠属。他经常在家中“发号施令”。当然,他对我的学习也很在意。在家时,他总是要检查我的作业,看有没有写错字。有没有少写题目。一开始我觉得他很烦,可当他调职之后,只有周六周日回家时,我开始想他了,想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我修赛车、教我数学题。  相似文献   

9.
原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谈自信》中这样写道:“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美的,他真的就会变美,如果他心里总是嘀咕自己一定是个丑八怪,他果真就会变成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脸傻相。”“一个人如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变成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人。”故美国心理学家廉姆·杰尔士及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分别这样告诉我们:“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任何人,屠夫,面包师,国王都喜欢那些欣赏和关心他们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确实认识到,“只有当你说他好时,他才…  相似文献   

10.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还是个孩子,他是没有引力的,他是宇宙妈妈最糊涂的一个孩子,因为他总是丢东西,宇宙妈妈老是要帮地球孩子捡东西,宇宙妈妈觉得很烦,她要帮地球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于是就请月亮医生给她想办法,月亮医生说:“这种病需要动手术。”宇宙妈妈开始不肯,后来觉得  相似文献   

11.
水莲花开了     
洽儿说:“妈妈,我要做实验。”我问:“可以,麻烦吗?”“不麻烦。”他说。我之所以问是否麻烦,是因为他总有许多要做的实验。他的想法总是太多,而他想要完成他的实验,总是会向我要许多目前家里还没有的东西。我就只好说:有时间去给你买。事实上,一段时间之后,我们都忘了。  相似文献   

12.
彭淼 《现代教育》2005,(9):55-55
父亲报自考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在我的记忆中,那里西窗的灯是长明了,那时的父亲总是忙碌,在他的手里、桌上、枕边总会有几本厚厚的书,他常常看,常常写,常常比划。我觉得好奇,问父亲:“您在干嘛呢?”父亲爱抚着我的头,笑着说:“爸爸啊,在“充电”呢,不多学些知识,将来很难难适应这个社会的,你也要好好学习才行啊。”  相似文献   

13.
杭东 《生活教育》2009,(3):34-35
兵兵的妈妈张晓倩告诉我:“我们家兵兵处处和我作对,不管我说什么,他都要反驳,针锋相对地和我斗,而且他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要找一大堆客观理由。有人说他是有主见、机灵,但是我却觉得他是狡辩。6岁的小男孩就和妈妈对立,这有些反常吧?”  相似文献   

14.
书架     
《教育》2012,(12):62-62
在写作中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是很包容,就是做错了,也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其实,这个观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维思想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  相似文献   

15.
纪念品     
他把手放在课桌里,轻轻摩挲着那个灰色的笔记本。那是准备用来让同学们“留言”的。他要走了,因为父母工作调动,他现在要转学。然而他还在犹豫,那个笔记本或许根本派不上用场了。在这所学校的许多天里,他的心中只感到孤独。他几乎没有一个朋友。而他自己……他长得又矮又丑,这让他总是觉得很自卑,在同学面前他无法抬起头来。或许,同学们还在背后嘲笑他呢!他们或许嘲笑他体育测试总是最后一名的成绩,或许嘲笑他在课堂上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或许议论他矮小的身材并以此为笑料。也许在他们眼里,他只不过是一颗草芥而已,他的去与留,…  相似文献   

16.
“韩信是待业青年”、“‘诺’相当于现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你小子浑蛋!我和哥是哥们儿,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听易中天的讲座,总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因而记忆深刻。他独辟蹊径,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妙说”历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不能误了学生曹雪冰“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说这话的时候,他总是望着我们,把最后那一个“的”字重重地拉长,以致于今天,我耳旁仿佛还响着他的声音。他是我们的地理老师,叫乔国民。进人高三以后,他就总是用这句话勉励我们。那时候我们要迎接高考...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的作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学生作一定要“自己动手”,但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一编二抄三套”的“灰色作”照样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作评改也总是一个模式。即学生写、老师改。老师辛辛苦苦地旁批、眉注,结尾写评语、划成绩,而学生觉得自己写作、老师改作已经是天经地义,作本发下来只看看分数,别的一概不管就塞进书包。  相似文献   

19.
李春优 《师道》2005,(6):38-38
“老师,要列竖式吗?”“老师,要不要抄题啊?”“老师。……”真烦,每当学生们安静地做练习时,他总是那么多问题。都和他说了多少遍了,照平时做,但他好像总记不住。  相似文献   

20.
华威先生     
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他觉得这种称呼不大好。“嗳,你真是!”他说,“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你应当叫我‘威弟’。再不然叫‘阿威’。”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之后,他立刻戴上了帽子:“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谈——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