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2.
【概述】风俗,亦称民俗。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文化。民俗一词在近代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被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以后。当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首先正式提出“民俗学”这一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门新兴学科的。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专门论述民俗的书———《风俗通义》(应劭)。在全球,不同种族、肤色的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体现出这一点。大体上说来,风俗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文献   

3.
民俗摄影的“韵”之美指的是民俗摄影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神圣意味;“余韵”之美则指的是这种神圣意味或文化内涵的留存和在当下社会中的缺失,“余韵”之美事实上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是一种挽歌式的美。  相似文献   

4.
一、为什么要志“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风尚、习俗的总和,是各族人民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所创造并享有的一种共同传承的社会意识,它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地域性、变异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民俗是为适应人类各种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为人类各种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门类中,民俗摄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真实、客观地记录和保存了民族独特的、有形的风俗习惯,集中突出地表现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与守护。同时,民俗摄影从原生态的视角客观地展现了蕴含在民俗文化、民俗事象中那种亲近自然的质朴之美、还原于生活本质的真实之美、原初纯粹的原生之美;从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等角度来看,民俗摄影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生场中诗性的、审美的人类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地大物博的华夏大地事实上很早就生息着多种民族。如胡人、羌人、匈奴人、金人……而作为民族的称谓,则各有其一定的因由。以居住地而得名的民族 占我国人口中绝大多数的汉族,就是因祖先生活在汉水一带而得名;东乡族的族名是因为历史上东乡人活动的区域在“东乡”一带而来的;保安族原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下庄、朵沙尔三个村庄,俗称保安三庄;毛难族主…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为“三农”)不仅是当代的热点,早在中国的传统诗歌中也有大量“三农”之美的意象呈现。意象是诗歌表现美、传递美的重要载体,农业的意象之美主要指能引起审美情趣的农业产品,农村的意象之美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自然生态与村庄和田园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农民的意象之美主要指村容村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与个人品质。本文通过概念整合的三种网络模式,对李商隐诗歌中大量关于“三农”的意象进行详细的解读与探讨,挖掘关于意象中“三农”之美的产生路径,为读者解读李商隐诗歌特殊的意象之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文化人物往往以自己的心智描述了自己所要描述的文化。他们的“立言”之作往往跨越时代 ,使后世研究者循文探源 ,得到启示 ,对他们的“立言”之作谱系描写 ,纵深研究 ,对他们描写的文化传宗接代 ,宏扬光大。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民俗文献》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些历史文化人物的墨迹 ,而是他们对各种民俗文化的循根描述和对某一民俗文化的具体描写。何为民俗 ?民俗简单来讲 ,就是民间风俗 ,民俗中的“民” ,可以指民族 ,也可以指某一社会群体 ,也可以特指某一古人。民俗中的“民”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传统和一个社会群体扩展为带有…  相似文献   

9.
米脂婆姨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民族,各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苏轼说:“国之长短在风俗。”  相似文献   

10.
俗之为美的可能性,是俗艺术成为审美对象的关键。对俗的审美效果认识不清,根据"俗"所引起的审美主体的不同愉悦感,可将"俗"分为"为美之俗"、"为欲之俗"、"平庸之俗"三类。从俗及俗艺术引起审美主体的愉悦而言,这种愉悦只有在不涉及人的性欲之时,才会产生美的可能;从审美主体而言,只有对俗艺术背后的文化环境充分了解、认同,才会对俗艺术产生美感;从俗艺术自身发展而言,接受雅艺术的规范,适应社会普遍的文化、道德准则,为社会接受,才会产生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以民俗为主题,写民风民俗,说民间艺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风民俗画卷。苏轼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了解民俗,可以洞悉自己的昨天、今天乃至明天,传承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五篇文章在"民俗"这一主题涵盖下,所寄寓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加以区别。这种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细腻、深刻的解读习惯。五篇文章言语形式颇具个性,各个不同,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不同文本的情感抒发与文化内蕴,总是借助一定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在领略作者所构建的文本世界中,要能进得去;置身于言语世界所构成的情感与文化氛围之中,还能出得来,领悟言语世界所构成的情感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2.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者是生命的存在 ,后者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 ,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概述民俗文化说到底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文化样式。它流行于民间,或以文字记载,或以口口相传,为大众所自觉传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俗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载体,传承各民族在本民族形成、发展、壮大过程中展现出的特有的一种文化生存发展的氛围。民俗文化如同一面镜子,它展现出了不同民族的风俗、风貌、风韵。民俗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连绵不绝的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2.地域性强。所谓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3.凝聚力强。以汉族为例:她之所以凝聚成为一个大民族,原因固然很多,但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或是海外异国他乡,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华侨华人,都是千里同俗、万里同风,无一例外。这种独特而又共同的乡音、乡愁、乡味,是世界其它民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中学生了解一些民俗文化背景是极其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黄婷 《华章》2011,(30)
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词的深婉含蓄的风味,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以及语言上的脂粉气,显得富贵闲雅.柳永的词独树一帜,“以俗为美”,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及二人词作内容、所抒情志来论述晏殊的“厌俗”和柳永的“以俗为美”之成因.  相似文献   

15.
《但愿人长久》是中国流行乐坛古风歌曲的经典代表作,其歌词取自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歌曲传唱至今,其中不乏跨界演唱的歌手,如龚琳娜、张远、谭晶等。龚琳娜将摇滚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虽豪放,却另类;张远从京剧入手,通过京剧中花旦的角色将其融入到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中,使得歌曲更添古香古色的意境美;谭晶的演唱实现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完美跨界融合,演唱风格简约、大气,被誉为“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的扬州叙事呈现出亦俗亦雅的城市审美风貌,雅为先声,俗为主调.以俗为美主要表现为讴歌世俗生活,张扬物质欲望,肯定个人诉求,彰显大众娱乐精神;以雅为美则主要体现为依托扬州城建构精神之旅的文化平台,在对历史的回溯中完成对现实的指认与批判,以沉重的社会人世的沧桑之感和无限悲哀的历史兴亡之叹取代个体放浪形骸的快意以及对人生享乐的追逐.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审美传统以及创作主体的心理需求,共同铸就扬州叙事亦俗亦雅的城市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7.
<正>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任何民族都“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侗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富有积极进取精神、创造有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他们所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构成了本民族共同文化上的艺术特色。数之不尽的山歌、史诗般的叙事大歌、悲壮而优美的琵琶歌、绚丽多姿的侗戏,无一不是侗族人民智慧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华林 《铜仁学院学报》2006,8(2):14-15,26
民间文学是研究民俗,民间俗信的重要线索和重要依据: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常常反映出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的民俗。而民俗又反映着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研究铜仁的民间文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铜仁独特的民俗,而且对于开发铜仁,建设铜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湘 《山东教育科研》2014,(11):I0006-I0006
民俗,指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其民族习俗也风格迥异。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不仅有灿若星河的国粹文化,更有扎根民间的民俗风情。民俗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广大劳动者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20.
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以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为写作对象的文学形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它一诞生就带有社会性、整体性的特点,这就是因为它是民众的意愿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在特定时空中的一种集体体现。 民俗一词在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之后。该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一门新兴学科的。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用“民间的风俗”来解释民俗一词的含义较为确切。理由是: 首先,“民俗”突出了“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