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奥斯汀认为,陈述与世界之间的符合关系是一种约定的符合关系。如果某个陈述实际上所指示的历史事态,与用于做出该陈述的语句所描述的事态类型足够相像,该陈述就可以被看作是真的。奥斯汀的这种约定的真理符合论是一种弱化的、精致化的符合论,它避免了传统符合论的模糊性,又避免了强符合论的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2.
从海德格尔生存一存在论的视界看,由于一个物质性对象和一个关于它的陈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从而二者无任何相互“符合”的可能。那种认为真理是理智与事物相“符合”的传统观点,实际上源自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信仰。由于“符合”论真理观不能以一种存在论的方式去思考“世界性”,从而世界也就不可能被正确领会为此在存在的一种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范畴?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已出现了真理范畴的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而符合论本身又有几种类型,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是其中的一种.如何区分马克思主义符合论与其他符合论?关键在于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范畴的符合论.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权力意志真理观是从否定符合论真理观入手的,尼采认为真理是对人类生存有用的工具,是增强权力意志的工具。尼采的权力意志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的真理现有内在的联系并对实用主义真理观有重要的影响,但二者又有显著不同,尼采看到了真理与权力意志的密切关系。并强调这种关系,这对培养个人的自强精神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尼采的权力意志真理观从根本上说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倡导真理符合论以来,人们关于真理本质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轴线.通过对历史上主要真理论的回顾与评论认为,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围绕这一基础,有的学说坚持这一理论,有的学说反对这一理论,还有的学说企图寻找别的关于真理本质问题的解释.但它们都是围绕着认识与对象是不是符合、怎样符合等问题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论,则是真理符合论的当代形式,是对历史上各种真理符合论的辩证继承和扬弃.  相似文献   

6.
对真理的追求与哲学的历史一样悠久.人们都追求真理,然而对何为真理却各执己见.2500年前由克塞诺芬尼最早提出的真理“符合论”,经过亚里士多德而成为哲学中最古老的真理论.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主张这种观点.如,“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真理的‘符合论’或‘一致论’”.符合论真理观的广泛传播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表明符合论真理观有其合理之处:它指出了真理是关系范畴,不是从纯对象方面或纯知识方面界定真理;揭示了真理性认识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或反映这一认识的根本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它最近常识.然而,符合论真理观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符合说确有困难”.随着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的确立,分析探讨真理符合论这一曾被列宁称之为“陈旧”观点的理论困境,对于科学确立真理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符合真理论”否定真理包含人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因素,存在诸多缺陷,阻碍着实践探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是基于实践的人的创造力量的理性化,是人对一定客观条件的肯定和超越;真理固然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但它同时也包含着基于实践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确立“实践真理论”对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发展的历史离不开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在众多真理理论中,罗素的真理符合论(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是影响较为广泛的一种理论。不过,罗素的真理理论在其学术生涯中也经历了几次变化和研究侧重的转变,因此,梳理罗素的真理观有助于厘清其真理理论牵涉的若干问题,有助于从罗素关注的基本问题入手认真思考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探索符合论真理观的不足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真理观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即外延真理曾一度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出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揭示出了亚里士多德真理观存在的缺陷。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考察,发现中国的内涵真理可以弥补其缺陷,而且二者的融合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镜式真理观和符合论中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否定,罗蒂提出了一种无境真理观,否认人们的认识有共同基础和普遍公度性,主张真理的标准是一致性,真理的本质是协同性。无镜真理观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它不可避免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真善美的统一:“三生教育”内涵新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真善美是存在显现的不同纬度。真首先是一个存在问题,然后才是认识论、逻辑学问题;善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然后才是伦理学问题;美首先是关涉如何生活的问题,然后才是美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真善美是生命存在的真善美,是“此在”显现的不同维度,即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而且,其必然体现于“三生教育”中,具体可表述为:生命教育求真,生存教育求善,生活教育求美。“三生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演变有两个趋向:从研究真理的性质到研究真理的接受标准(条件);从关注效用到关注人类幸福。肯定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主张对话和交流是探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值得借鉴。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主张主观真理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真理类型的划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按真理的不同形态将其划分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按真理的发展阶段将其划分为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按真理的反映对象将其划分为必然真理和或然真理,按真理所包含的内容将其划分为自然真理和社会真理。正确划分真理的类型是每位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修辞立其诚"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论的历史叙述中论及“修辞立其诚”的时候,应对之作寻本探源的考察和重新解释。所谓“修辞”,乃存在着修省与修饰两个维度,或者说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善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所谓“立诚”,就是要确立或者呈现内心之经验性真实,或者宇宙、人间的普遍真理;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者“修省”而实现对内心之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真理批判     
传统真理观一方面从知识论的“符合”视角来寻找一个外在于主体存在的实证真理,另一方面又将真理打扮为一个神圣的膜拜偶像。怀疑论美学认为,传统的真理观具有神话思维的特点,所谓“真理”只不过属于虚假意识的产物和精神乌托邦的幻想。而以往哲学对于真理的片面理解,往往由意识形态导致历史与现实的悲剧后果。  相似文献   

16.
论真理的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主观性是指在被认定为真理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与它所指称的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属于主观臆想的内容。真理主观性以真理量的存在为前提。真理主观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根源。承认真理在内容上具有主观性,既不违背真理唯物论的原则,又可以加深对真理辩证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戴维森的真理理论与意义理论的讨论中,真理理论对于意义理论是否充分一直有很大争论。这一争论的背后,涉及意义是否能够外延化的问题。意义的内涵主义者认为,真理理论对于意义理论来说并不充分,对意义进行外延主义解释行不通。戴维森对真理理论与意义理论的处理,表面上还存在矛盾:一方面,他认为真理理论对于理解意义来说是充分的;另一方面,这种充分性不能脱离意义而成立,作为内涵实体的意义无法在意义理论中消解。其实,这种张力体现了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巧妙之处,如果对真理与意义做出合理的解读,那么这一矛盾将会消失:真理和意义不是语词所指称的对象,而是在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中显现出来的;并且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其内涵是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尺度和评价尺度,其背景是大陆法系“实体真实论”的继承和改造,其精神已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务文中得到了体现,文章指出,刑事证明标准应坚持“客观真实论”,有三方面的理由:“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在刑事证明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刑事证明追求实体正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客观真实论”与当前刑事诉讼改革模式并不矛盾。文章同时批驳了用“相对真实论”取代“客观真实论”的观点,指出“相对真实论”是英美国家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物,其认识论的缺陷决定了它看不到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辩证统一的一面,无清精确,不易于掌握,也难于达到提高效率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其内涵是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尺度和评价尺度,其背景是大陆法系“实体真实论”的继承和改造,其精神已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条文中得到了体现。文章指出,刑事证明标准应坚持“客观真实论”,有三方面的理由:“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刑事证明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刑事证明追求实体正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客观真实论”与当前刑事诉讼改革模式并不矛盾。文章同时批驳了用“相对真实论”取代“客观真实论”的观点,指出“相对真实论”是英美国家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物,其认识论的缺陷决定了它看不到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辩证统一的一面,无法精确,不易于掌握,也难于达到提高效率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但“真实”又是一个多义性、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在实现报告文学新闻式的全方位真实时,“合理想象”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在认清“真实”与“文学”,“真实”与“想象”关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无损于报告文学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