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9,(2):78-81
戏剧《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故事。《长生殿》题材最早起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以世人每每提起《长生殿》想到的就是李、杨的爱情,在此,从李、杨故事的传播和民众的接受角度来探究《长生殿》的形成。自洪昇《长生殿》问世以后,出现一时间朱门绮席、酒楼歌社非词曲不奏演的盛况。《长生殿》的诞生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心理经过历代的演化而来,是世人口中津津乐道之作。  相似文献   

2.
唐代皇帝李隆基和他的妃子杨玉环之间众说纷坛的故事,是许多诗歌、小说、戏剧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文人们在各自的作品中对这个题材的主题表现和评定各抒己见。清初戏剧家洪(1645-1704)广泛参考前人作品,用长达10余年的时间,三易其稿,于1688年完成了《长生殿》一剧的创作。洪在《长生殿》中既批判了李、杨爱情所带来的政治上的严重后果,同时又歌颂了他们的真挚爱情,并对这一爱情的悲剧结局寄于深切的同情。因此,从作品描写的现象上看,《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复杂而难定。联系到李、杨故事的历史真实及作者写作的背景,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3.
邱雯 《考试周刊》2009,(20):24-25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文坛上的热门话题。白朴的《梧桐雨》和洪昇的《长生殿》同样说的是杨、李之恋,但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上都有巨大的差异。《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杨、李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赞美杨、李之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4.
《长生殿》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剧作,但是其更多的笔调是写在政治情景下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着力描绘缠绵的儿女之情,在悲欢离合的故事中写“钗盒情缘”。其实,李和杨的故事是一个传统的题材,对于杨和李的态度和关系,历史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5.
《长生殿》经典的确立是多重合力的结果,而围绕本剧写作的大量序跋题词,是审视其经典化历史轨迹最直接亦最重要的文献。文章在整理《长生殿》剧本内外序跋题词的基础上,首先从自序视角结合剧本内容论述了作者对李、杨故事题材的创造性改编及其典范意义;其次从他序角度,依据历史先后梳理了文人曲家对该剧的经典化论述,并切入戏曲史及文学史双重视域予以解读;最后通过序跋题词对《长生殿》艺术价值与经典情节的提炼品评,揭橥其在本剧经典化过程中的价值。该剧的题词作序者时代与性别不同,身份与动机各异,却聚焦于这一剧本从不同视域予以解说,探讨其内容及文化指向,既有助于丰富中国古代戏曲史研究的内涵,亦能为戏曲文化学的研究提供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清代戏曲南北高峰之一的《长生殿》 ,是一部富有深沉的兴亡之感的传奇。作者洪 曰升 把李、杨故事与“安史之乱”联系起来 ,蕴丰富的政治内涵于单纯的爱情外延。剧作前半部的李、杨爱情 ,深深地刻着帝王后妃的阶级烙印 ;但剧作后半部的李、杨形象 ,已变成传说中神化式的钟情得发痴的人物。在歌颂爱情这个副主题上 ,作品显然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长生殿》被誉为“闹热《牡丹亭》” ,浓厚的抒情色彩为其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9,(1):11-17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流传多年,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版本中,有着不一样的描述。它们因作者不同,展现出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该文主要探讨比较的就是关于两人的故事在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以及当代戏曲舞台上《杨贵妃后传》、《太真外传》中的不同描绘。  相似文献   

8.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自《长恨歌》问世之后,各种文学作品蜂起,流风绵延,至清不衰,作品多达几十种。清代洪昇的传奇剧《长生殿》被称为“近代曲家第一”。关于《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学术界很早就有分歧和争议,例如李、杨爱情说,国家兴亡说,反清意识说,更有当今折衷的说法:《长生殿》既歌颂了真挚爱情,又批判了腐朽政治,同时又寄托着亡国哀痛。  相似文献   

9.
《长生殿》是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之一,其精深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入选《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介的中国的重大文化工程。杨译本并未拘泥于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以自然流畅的英语再现了原文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综合运用音译、直译、意译、译注、泛化、省略等多种形式,传神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文化内容。杨译本和其他译本应取长补短,归化异化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翻译策略应是《长生殿》未来重译的新路径,这对于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生殿》与《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双璧,都是借男女离合之情写历史兴亡之感,但两部作品的思想意蕴却并不相同。两对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处于庙堂的李、杨之间的爱情需要摒弃政治身份,才能得到升华;处于江湖的侯、李之间的爱情需要镶嵌政治背景,才能更显绚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文学资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与《长生殿》,文章对李杨故事在古典戏曲中的嬗变问题进行研究,对李杨形象以及故事结局的转变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李杨故事在嬗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石洁林 《学语文》2013,(1):75-75
洪昇的《长生殿》与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都描写了大人物的爱情。围绕两部作品的一条隐线便是一个"情"字。本篇中,我们也试图从这一"情"字,对《长生殿》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进行分析。 一、情之性质:纯情与迷恋 洪昇的《长生殿》中,李杨二人的爱情是理想的、单纯的。杨贵妃没有过问政事,也没有恃宠妄为。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知名度甚高的皇帝。这不仅因为他是与开元盛世不可分离的“五十年太平天子”,也是由于他后期的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代社会由极盛走向了衰落。特别是有关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更是成为历代文人歌咏、表现的题材。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元曲中的《梧桐雨》,再到清代的戏曲《长生殿》,有关李杨爱情的故事屡写不衰。时至今日,它仍在我国的文艺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现代研究者对于《长生殿》,争议最激烈莫过于它的主题:写爱情?写历史?写历史兴亡感?抑或兼而有之?我们亦欲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作动机和取材上的特点 有的研究者认为此剧专写李、杨情缘,那么洪升为什么在《埋玉》、《献饭》等出要肯定逼杨贵妃自缢的军队哗变的行为是正义的呢?不怕损害爱情主题吗?再有,为什么在极写李、杨宫廷宴乐的《定情》、《复召》、《舞盘》、《密誓》等出后,紧接着安排了反映民间疾苦,对统治集团表示义愤,忧虑国家前途的《贿权》、《疑■》、《进果》、《陷关》等出?这不明明是把帝王的…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的诗人著作中写安史之乱、写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故事内容是很多的。其中尤以自居易的《长恨歌》影响最大。唱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诗句。从此,李、杨爱情故事在文学创作中,比之以前的《明皇什录》、《安录山事迹》、《开元天宝遗事》、《酉阳什俎》、《国史补》等的记载,形象生动,情节集中,主题更为突出了。它已成为文学家们(小说  相似文献   

17.
《长生殿》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人生思考主题说、双重主题说、多重主题说等。梳理近几十年《长生殿》主题研究的成果,并概括评述,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部历史名剧以及当代文学观念的变迁都是有意义的。爱情说、政治说、人生思考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又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剧作本身不完全相符。《长生殿》的主题是多元性的,多重主题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杨贵妃之死的叙述者在由封建史官向诗人剧作家转变的同时,历史和文学文本中的贵妃之死所投射出的文化意蕴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受“以史资政”观念的影响,史官们在还原杨贵妃之死的历史场景的笔墨中,更多地投射出忠奸之争、正邪之辨的意味.从《梧桐雨》到《长生殿》,李、杨故事在细节及主题上经过白朴、洪昇二人历时近四百年的接力虚构和深挖,杨贵妃之死这一源出史实的舞台故事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最能撼人心魄、最具诗化意味的死亡事件,而且也成了映射易代之际士人生命悲愁和精神创伤的经典文学镜像.诗意地吟咏生命底色中永不消歇的精神靡音,提炼并释放永恒的生命悲愁,是文学的一大使命.  相似文献   

19.
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先后进入了诸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类型的文学体裁之中。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分别是诗歌《长恨歌》、杂剧《梧桐雨》以及传奇《长生殿》。这些体裁虽然均以李杨故事作为中心,但对这个故事情节的选择及讲述方式却呈现出很大的不同。本文拟从各种体裁文体特点的角度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考察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史事,本来不用传奇剧本为证,但是根据毛奇龄所述洪昇是应庄亲王世子之请而作《长生殿》院本这一特殊情况,理应考察《长生殿》剧本及洪昇好友述及《长生殿》之诗文.《长生殿》不仅隐藏地反映了顺治出家,而且隐藏地反映了董小宛入清宫.学界考察《长生殿》借古喻今言董小宛入清宫史事者极少,《长生殿》隐藏地反映顺治出家,学界无人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