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绝大部分哲学教科书、工具书,包括对高学历人才影响很大的考研辅导资料郝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作为人的本质的定义,并将这一定义简化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本意的误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的实践类本质在现实社会层面上的表现。而马克思论述过的实践本质才应成为社会主义人的本质观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杨光兰 《大观周刊》2011,(44):44-44,4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断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由于马克思当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上还没有完全脱离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影响,因此《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王龙龙 《大观周刊》2012,(38):17-1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道明了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出发,从实践出发,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的本质的追问,形成“人的本质”思想的萌芽,到近代“人的本质”思想的全面形成,西方“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轨迹记录下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历程,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而只有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也最终实现了“人的衣质”思想的革命性变革,超越了一切旧哲学的人的本质观,真正达到了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认识和理解,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如何诠释、理解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属性问题,怎么构建一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理论化——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课题。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试图解答人的本质,但都未能全面地揭示这一答案,只有马克思"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实践的角度,回答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内涵。当今,我国高举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伟大旗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而这一切与我国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是离不开的,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于实现"中国梦"宏伟蓝图,更好地发挥"中国梦"在价值观领域的引领作用,激发和形成最大的社会共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丽莎 《大观周刊》2012,(50):13-14
从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马恩事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思想和观点得到不断深化并发展,由观念的人变成现实的人。研究这个转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形态包括四个层面自然存在、类存在、群体存在、个体存在,每个层面都有相应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显现,因此,对人的存在及其价值的理解必须是四个层次的综合。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对于以全人教育为主要旨向的生命教育具有直接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拓展新闻舆论监督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念,组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存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存在形式。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必要重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论断,从源头上弄明白“政治文明”概念的出现是顺应历史潮流,是时代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不能停留在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那个时代,从当今时代来认识,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就包括社会物质的生活、社会精神的生活和社会制度的生活。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相似文献   

9.
胡钰雪 《大观周刊》2011,(37):33-3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哲学与经济学并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哲学的“问题”可以从经济学问题中去寻求,而经济学问题需要上升到哲学高度,才能揭示出其内在本质并找到根本性的解决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必须基于马克思理论的本性,理解在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一、档案的文化价值 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主体用来衡量、评价客体的尺度,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它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价值来源于实践,本质上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评价尺度之间的统一。因此有学者将价值定义为“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的性质和程度”…。虽然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价值的大小最终还是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意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批判了只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的这种旧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王双 《大观周刊》2012,(25):17-17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源自笛卡尔、黑格尔和康德对主体的认识,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性应当是唯物主义的.它的主要载体是现实具体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人,因此,我们应当从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观角度去把握主体性.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当代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多年来是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积极探讨的问题。它是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入考察,对人的发展的三个形态理论的深刻分析而做出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承诺。从本质上讲,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特征的全面拓展,是人生自由幸福的自我实现与不断超越,是人性真、善、美的获得与生成。其丰富的内涵可以从多重视角来加以探究: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体现;人的依附关系的完全解脱;人的工作职能的自由转换;  相似文献   

13.
编辑工作可分显隐两层:显层的特点是“述而不作”(孔子语),只向读者转述(实乃复制)作者的文本,自己无大作为;隐层的特点是述而且作,在处理文本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此,马克思把“主体”与“实践”相提并论,可见对于主体的重视。具体说来,主体意识乃是实践者在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秋艳 《大观周刊》2012,(9):155-15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人在个性、社会关系和个体能力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现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不仅指明了最高目标和发展内涵,而且对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麦克卢汉基于最广义的媒介观,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角度来考察媒介,对于"媒介"概念作出了一种极为宽泛的理解。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本文主要分析人与媒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承认马克思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的,但又认为,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不是转向旧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这就是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两阶段一转变”说。从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影响下并不是立即转向了新唯物主义。而是有一个崇拜、信仰、迷信费尔巴哈的时期,然后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在他的创始人那里经过两次转变才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磨胤伶 《青年记者》2020,(12):32-33
当今新闻产业发展迅速,新兴媒体在增强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也造成了有些人对新闻自由理解的偏差。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将代表西方新闻自由观的"第四权力"学说与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进行比较,以明确新闻自由之本质,探索新时期我国新闻自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周雯雯 《大观周刊》2012,(21):18-19
自由问题,向来是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的当下社会、在这样一个以凸显个性为主流的时代,自由的话题,引人热议。“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马克思哲学不存在本体论和价值论的隔阂,因此,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与社会存在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拳文立足现实,对马克思的自由观经行了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从哲学上看,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以人的本质为本,根据人的本质来规范和引导发展、实现发展;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依靠人的本质力量推动发展、实现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实现发展。这也是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内涵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有效激励是出版社构建和谐团队、保持永久性活力的关键,也是出版社倡导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然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却成了目前出版社在转型期面临的普遍难题,激励乏力甚至激励失灵越来越困扰着众多的出版经营者和管理者.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出版社的传统激励机制忽视了以人为本,这是其致命缺陷.传统激励机制忽视了"人",忽视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一句话,就是没有坚持以人为本.要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必须围绕"人"做文章,尊重人,关怀人,全面地理解人,把以人为本作为出版社激励机制的核心和灵魂.赢在激励,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出版社激励机制时我们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