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严佳 《新教师》2021,(1):29-31
整本书阅读,即完整地读一本书,这是古人的常态阅读方式,也是近现代语文教育的课程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建议"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相似文献   

2.
读《吕叔湘语文教学论集》,吕老在论及语文教学根本问题的时候,曾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语文教学的问题说千道万,语文教师是关键。"重读吕老,再想想当前深陷困境的语文教学改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那么,在语文课上,学生到底应该如何读呢?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通常是围绕主题进行单元整体阅读教学,先确立简单而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采用"研、品、写、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大量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阅读的自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分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篇文章都是抓住语言、动作、神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都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这些诗句读起来简单、好理解,学生读起来能够朗朗上口。学习这些古诗,既可以为学生养成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叶圣陶老先生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就如同造房子一样,基础打得越深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又高又大。  相似文献   

6.
张阿芳 《甘肃教育》2020,(6):109-109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有着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读题目。读准"偶"字,问:我们在哪里见过?2.读作者名,背《咏柳》。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指导读好"鬓""衰",了解"鬓毛"的意思)【评析】联系熟悉的词语复现,能强化生字的读  相似文献   

8.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5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积累"隐蔽、凌乱"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新中国成立以来整本书阅读不在语文教育课程框架内,2000年以后,儿童阅读蓬勃开展,把儿童文学引进小学语文教学。或许有人问:在孩子读了大量的一篇一篇的文章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让学生读"整本书"呢?整本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一、为什么要开展儿童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11.
高三语文复习常常会重视研究《考试说明》,却不太重视从《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检视复习内容。《考试说明》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课程标准》与《教学标准》的忠实体现。本文从江苏省《考试说明》与《教学标准》的具体对照中指出回归"标准"是高三语文复习的常识。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写作练习、口语交际、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一、进行写作练习写作练习是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丰富字、词、句等语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师(读课题之后):谁知道,为什么给这种鸟取名为"翠鸟"?生:从图中可以看出,它身上的羽毛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因家境贫寒  相似文献   

15.
<正>博览群书,深研精读,不仅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也是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今天,重提"整本书阅读",既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一种语文教育"回归",又是对新形势下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再认识。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提到"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又是什么?《课程标准》里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很好:"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基于"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脱离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学要么进入理想主义而拔高要求,要么误入歧途丢掉本该要抓的东西。从教学的角度说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彬彬教授认为,读小说就是读语言,欣赏小说就是欣赏语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要求。因为小说的内容、情感、主旨等都是通过小说的语言来表达出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录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没有像他的其他小说那样注重英  相似文献   

18.
<正>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于"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因此,让孩子读整本书也是对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缺失的弥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因此,我将指导性阅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俗世奇人》一课,原选冯骥才的《泥人张》和《刷子李》两篇,因《刷子李》一文被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作自读课文,为避免重复学习,2007年初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于对《语文》(八年级下册)进行了小  相似文献   

20.
陈柳 《政治课教学》2008,(11):54-57
略读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均使用“略读”的概念,侧重指略读的阅读方法;而《教师教学用书》使用“自读”的说法,侧重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并不矛盾,而且通过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