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通过探讨胰岛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分析运动干预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前瞻性分析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总结胰岛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在运动医学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论:胰岛素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增强心室肌细胞的收缩及钙的瞬变,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提高NO的含量,改善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抑制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升高,清除氧自由基,同时增加Akt的表达及活化,促进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功能的恢复,在此过程中激活PI3k途径,发挥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运动干预则与其发挥协同作用,增强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有效地缓解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对缺血再灌注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分析运动干预的应用前景。方法:总结不同药物治疗对肾组织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在运动医学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论:不同的药物治疗可减轻缺血再灌注肾脏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肾脏细胞凋亡,提高NO的含量,改善肾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抑制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升高,清除氧自由基,发挥对缺血再灌注肾组织的保护作用,有效地缓解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力量运动激发内源性抗损伤能力是缺血心脏保护的有效措施.适宜力量运动可以获得预处理心脏保护效应,为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力量运动因运动强度过大而导致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力量运动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应用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就力量运动引起相对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分子学特点、力量运动缺血预处理的基本特征及心肌保护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与细胞内效应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丽娜  郭旭昌  徐晓阳 《体育科学》2003,23(1):105-106,110
研究目的:综述缺血/再灌注在运动性蛋白尿产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文献阅读法。主要结果和结论:缺血/再灌注通过对氧自由基生成的促进和对线粒体钙转运的影响,造成肾形态改变及功能异常(形成运动性蛋白尿)。建议:研究运动性蛋白尿产生机制必须考虑缺血/再灌注对运动性肾功能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蛋白尿与肾脏细胞凋亡之间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蛋白尿是1个古老的话题,但对其发生机制还未完全弄清楚。一般认为,肾缺血/再灌注期间产生的自由基是引起滤过膜通透性发生变化而导致蛋白尿的重要因素。在缺血/再灌注期间,ATP合成能力下降,P53、Bax等促凋亡基因表达上调,NO大量生成,细胞色素C、AIF外溢,从而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使肾小球、肾小管的功能衰退。故目前不少学者认为细胞凋亡是引发蛋白尿的1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变化,为研究间歇运动抗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3大组:间歇运动训练组,1次间歇运动组和对照组,间歇运动训练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1次间歇运动组仅进行一次高强度的间歇运动,对照组不运动,在心脏模型制备时对照组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运动训练结束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40 min后.取左心室心肌组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室肌HSP70的表达.结果经间歇运动训练和1次间歇运动处理的大鼠HSP70的表达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结论长期间歇运动训练和1次间歇运动都可能提高缺血再灌注心肌中HSP70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长期运动训练和急性运动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心电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运动预适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大组:间训模型组(n=8)、急性运动模型组和对照组(n=8),间歇运动训练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急性间歇运动组仅进行急性高强度的间歇运动,对照组(n=16)不运动,在心脏模型制备时对照组随机分成对照模型组(n=8)和对照假手术组(n=8).运动训练结束后,各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但对照假手术组只开胸穿线而不结扎.缺血/再灌注过程实行全程心电监控,缺血30 min、再灌注40 min后,测定血清心肌酶.结果:经间歇运动训练和急性间歇运动处理的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心肌酶明显低于对照模型组(P<0.05或P<0.01);缺血30 min及再灌注40 min间歇运动训练组心电图ST段、T波面积和QT间期明显低于对照模型组(P<0.05或P<0.01);再灌注40min急性间歇运动组心电图ST段、T波和QT间期明显低于对照模型组(P<0.05).结论:长期间歇运动训练产生心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急性运动主要产生抗心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过度训练对心肌和骨骼肌缺血缺氧改变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过度训练状态下心肌和骨骼肌缺血缺氧改变的形态学特点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对大鼠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建立过度训练动物模型,采用缺血缺氧特殊染色方法显示大鼠心肌和骨骼肌缺血缺氧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过度训练大鼠心肌和骨骼肌均发生明显的缺血缺氧改变,但心肌缺血缺氧改变的程度比骨骼肌严重。结论:过度训练对心肌造成较严重的缺血缺氧改变,在运动训练中应加强对心脏的医务监督,积极预防由于过度训练造成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9.
运动医学     
G804.5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电生理学研究=The protective effectsof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with pneumatictourni-quet Oi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in rat limb[刊,中,A]/胡跃林,郑菊阳,于长隆,刘平.王长军,钟炎丰,樊东升,敖英芳,曲绵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3).-244-246表1参9(MYL)血带∥止血∥缺血预处理∥损伤∥电生理学∥鼠∥动物实验 目的:研究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肢体骨骼肌、外周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预适应(EP)对大鼠心肌相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1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对照组、运动组,应用Langendorf离体心脏I/R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心脏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LVDP及RPP恢复率及心肌梗死范围.结果:运动组大鼠LVDP(再灌注30,60min)和RPP(再灌注20,30,60min)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范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心肌相对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physical agents commonly used to treat skeletal muscle lesion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whether the modul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is involved in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cold and heat on gastrocnemius muscle strain injury. Adult male Wistar rats were submitted to a strain injury and treated with therapeutic agents in an isolated or combined form. Strain damage caused an increase in muscle and blood oxidative damage. We suggest that this oxidative damage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impairment of the muscle cell structure, since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creased plasma creatine kinase activity and both oxidized dichlorofluoresceine and lipid peroxidation levels in muscle and blood. The intensity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ppears also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genesis of oxidative damage immediately following a muscle strain injury. Therapeutic cold seem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damage induced by a strain injury, possibly due to its capacity to control the impairment of muscle cell structure and to modulate the intensity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hat follows a muscle st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12.
在网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较为普遍,且发病机制复杂。通过探讨造成膝关节损伤的机理和规律,可为损伤的预防、治疗、康复提供帮助。研究发现,不同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网球膝关节损伤发病率与患病率,但其损伤率较高。网球膝关节损伤在不同性别、年龄段中均较为普遍。损伤与运动等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网球膝关节损伤以慢性损伤居多,损伤程度尚不明确。膝关节处常见的损伤包括肌腱炎、半月板损伤、滑囊炎等,但每一种损伤的发病率仍不明确。有关建立运动技术肌肉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已有报道,但鲜见建立网球技术肌肉动力学模型的相关报道。有限元模型已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但鲜见其应用于研究网球损伤。研究认为,流行病学研究中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损伤记录系统,为提供全面且准确的损伤信息奠定基础。建立生物力学模型研究网球膝关节损伤有助于探寻损伤的力学机制,这类模型的发展趋势是有限元模型耦合动力学模型。此类模型的建立将为网球运动的损伤研究、防治、康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对一、二线武术运动员各10名进行膝关节物理检查、X线及MRI放射学检查,同时对一、二线运动员伤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部位主要在半月板、关节软骨及膝关节周围滑囊等部位,一线运动员的受伤几率明显高于二线运动员。建议:根据武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机制,其防治措施应增加膝关节动力性稳定,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为主,并积极治疗已发伤。  相似文献   

14.
BCAA对诱导损伤的乳鼠骨骼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BCAA对骨骼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应用地塞米松诱导培养大鼠骨骼肌细胞造成损伤模型,结果显示BCAA可使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增加骨骼肌细胞的存活率,对地塞米松诱导损伤的骨骼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实验证明BCAA在促进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可能大于抑制细胞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肌肉疲劳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对近年来有关肌细胞收缩及疲劳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指出肌细胞疲劳可能与肌细胞能量物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肌细胞损伤有关.并认为肌细胞的损伤是由于机械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过载、线粒体钙超载、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所致。建议从营养学的角度对运动员加强磷酸原、糖、碱性盐、抗氧化剂的补充,以防治肌细胞疲劳,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后下肢腓肠肌钝挫伤的大鼠随机分为即刻组、针刺治疗组、自然愈合组。针刺治疗组采用阿是穴针刺疗法,自然愈合组不治疗。结果:针刺治疗组肌卫星细胞核数在大鼠伤后第2天时达高峰,而自然愈合组在伤后第4天达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在损伤后第1天、第2天、第4天,针刺治疗组大鼠肌卫星细胞核数目均比自然愈合组多,且在损伤后第2天显著高于自然愈合组。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后,针刺能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并促使活跃期提前出现,促进肌肉再生,加速损伤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运动中膝关节损伤机制和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雅敏 《体育与科学》2002,23(2):59-60,71
膝关节损伤在太极拳运动中较常发生,它的损伤与太极拳运动的动作姿势、技术动作、下肢肌肉的收缩力和韧带的牵拉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研究太极拳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原因,是为了更好而有效地达到预防膝关节损伤的目的,也为改进教学、训练的方式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以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和石家庄市体育运动学校在校的9个项目489名专业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运动员损伤后采用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在所调查的运动项目中损伤频次最高的是踝关节,其次是腰部和膝关节。踝关节损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冷敷,其次是针灸和加压包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7%。膝关节损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针灸,其次是冷敷和按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5.3%。腰部损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针灸,其次是按摩和理疗。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6%。结论:踝关节、腰部和膝关节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几个部位。早期的处理时间及方法尤为重要,并关系到其治疗效果和预后。针灸、按摩等中医方法的运用比较普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析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现场观摩等,分析运动损伤的种类、部位、时间及主、客观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非常高,在各种损伤中,踝部、膝部、肌肉拉伤、手部和腰部最为集中,是篮球运动损伤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