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周军 《声屏世界》2011,(10):43-44
近几年来.生态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生态观念的广泛传播,现代生态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化研究和影视文艺创作领域中。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纪录片创作者以生态科学为理论背景,以生态学眼光聚焦自然生态。在与生态的对话中积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谱写了一曲曲中国生态的咏叹调。纵观我国生态类纪录片,不论是《回家》《袁扁的鹭鸶》《抚仙湖》,还是《森林之歌》《水问》,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创作了大量山水诗的诗人,他创作的山水诗中散发着浓郁的生态美韵味,体现出了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生态观点。本文主要从他写山水诗中分析其中蕴含的生态旅游观念。  相似文献   

3.
陈文 《兰台世界》2014,(6):119-120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创作了大量山水诗的诗人,他创作的山水诗中散发着浓郁的生态美韵味,体现出了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生态观点。本文主要从他写山水诗中分析其中蕴含的生态旅游观念。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李鲜花 《出版广角》2018,(14):94-96
司各特·莫马迪(N.Scott Momaday)是美国印第安吉尔瓦人的后裔,是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他的主要小说如《通向阴雨山的道路》《日诞之地》《远古的孩子》蕴含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态美.生态美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自然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存在观.莫马迪主要小说的生态美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评述:自然的存在之美、家园之美和动物伦理之美,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融合科学与艺术特质的影像作品,自然纪录片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意蕴.其内蕴的自然科学特质赋予它科学的理性之美,固有的艺术特性则赋予它艺术的诗性之美,二者交融错杂,成为自然纪录片的重要魅力之所在,为我们用审美的方式感知生态理念、思考生态文化建构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徐雪婷 《新闻爱好者》2011,(15):112-113
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基本美学思想与审美方式具体体现在:自然之美与主题的审美情思;"托物见志,缘物寄情";"澄怀味象""以神法道";主体性灵之美;笔情墨趣的抽象之美。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意识,是对马克思剖析“支配自然”的价值观进行再剖析之后确立的.它认为,“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之理论理路内在于千百年来的人类理性,今天又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实践理路相契合,因此,它演化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质底乃顺理成章之事,而它的负向度功能也必然是根深蒂固的.鉴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可避免性,生态社会主义并不赞同反其道而行之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采用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生态意识,并根据“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对“支配自然”的命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式的再解读.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意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文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汗青 《新闻世界》2012,(1):150-151
我国首部商业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在央视播映,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于自然类纪录片,确切说是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的关注,热播同时也引发了纪录片领域对于《森林之歌》的分析。笔者以《森林之歌》与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微观世界》作比较,分析(《森林之歌》在纪录片叙事手法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介绍军垦之歌形成、类别,发展存在的困境,深入分析新疆军垦之歌的价值体现和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困难,探讨传承与保护新疆军垦之歌的策略,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新疆军垦之歌和军垦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张颖 《青年记者》2000,(3):48-49
报纸的改革、创新都是从版面上体现出来的,版面设计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版面迥然不同。范敬宜说:“报纸是时代的镜子,它不但内容应该充满时代气息,‘包装’也应该反映时代特色,跟上人们审美眼光的变化。它和人们的服饰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和风气……”也就是说,要想体现现代意识,首先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当今时代,通讯手段的提高、电脑网络的迅速堀起、信息的高度密集、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发展的风云变幻等等,都使得人们更崇尚自然、简洁、明快、刺激。作为版面设计,带给人的必须是简洁明快之美,是方便实用之美,是刺激特别之美。那么,怎样才能使版面更具时代特  相似文献   

13.
李娟 《大观周刊》2012,(20):18-19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艾米莉在《呼哺山庄》中体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歧视和禁锢.人类中心主义对环境的滥用和破坏,在维多利亚时代尤其突出。作者前瞻性的用男女间的和谐关系来完成文明与自然的重建.为我们构建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14.
<森林之歌>是中央电视台历经4年精心打造的纪录片,作为国内第一部自然类商业纪录片,它系统地记录了中国的森林版图.本文主要尝试从叙事、立意、意境美三个层面分析这部纪录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雷舟 《出版广角》2014,(6):88-89
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必定会衍生出不同的版本,而基于原版刻本的校注,才能准确真实地还原历史风貌。广西之美,在山,在水,更在于歌。山歌之美,好比春江之水。广西的壮、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皆能歌善歌,古已成风。《〈粤风续九·瑶歌〉译注》的面世,不但为读  相似文献   

16.
与自然相遇     
作者在书中用博物的心灵书写着自然的故事。全书通过弗农山一北京一里诺一瓦尔登湖这样一条叙述主线,详细地描写了作者在近10年间的自然观察和生活体验。观察遍及身边的草木鸟兽以及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在对自然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基础上,作者深入这些自然对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由人与环境关系而引发的深层思考,挖掘探究其人文与自然的价值与意义。一个业余博物爱好者,一个生态关注者,就这样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穿梭往来,在陌生之地从一花一鸟开始熟悉,在常居之地则不断发掘身边惯常的地景,重新发现自然的美与乐趣。作者的观察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观察对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考察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则引入深思。中美两种环境之间的自然和文化体验之比照更是本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旅游通讯或风貌通讯,是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也是记者经常遇到的重要任务。旅游通讯是山水诗、风情画,风貌通讯以旅途见闻“窥一斑而见全豹”,为读者勾画某一地区、某项事业的新风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过去有些作者认为。由于上述两种通讯的特点,一定要辞藻华美、苦心雕琢,否则便写不成“山水诗、风情画”,有的在写作中故弄玄虚、咬文嚼字,以至弄巧成拙,引起读者反感。其实这些人恰恰走进了一个误区。要想写好旅游或风貌通讯,除了“破万卷书,行千里路”,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及深入实际艰苦采访外,在写作手法上一般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要清新朴素,于朴素自然中见美,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美,一种能给读者以美的启迪、美学享受的美。  相似文献   

18.
何迪  陈立吾 《新闻前哨》2010,(7):99-100
和谐化引申到报纸版面设计中,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版面中各元素之间的整体协调,二是版面与人之间的沟通。《南方都市报》的美术总监墨自在访谈中就特别提到,报纸的设计要体现"中气之美"、"和谐之美"。和谐化设计的目的,在于给读者营造一个亲切舒适的阅读环境,在理性上,即报纸的功能方面,要以最大限度地方便阅读,满足读者需求为准;在感性上,要体现自然的情趣,给人以愉悦,舒缓的阅读感受,并形成自身独特的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19.
话语权力、民生关怀、精英意识的纪录片姿态层面,与文化生态、心理生态、类型生态的纪录片生态结构之间既有关联又有侧重。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是在姿态与生态的相互调适中进行的。这种渐进式的调适,根本诉求是指向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片由现象之美走向影像自由的真实趋向越发明显。纪录片姿态与生态的变革现象,有着艺术理念、美学意味、社会价值、思维方式等多重内驱力。和谐就是一切现象美的本质,唯有自由才可以达到这种生存的至高境界,纪录片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与深入,新闻之中也有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新闻美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其关注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新闻之美包括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新闻内容之美主要指新闻对象的真,传播效果的善等;新闻形式之美主要指新闻报道的语言文采、”新闻纸的版面设计等等所体现出来的美。本文主要探讨新闻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