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小学生的作文训练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照文仿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这是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应抓住取  相似文献   

2.
一、以模仿求技巧 模仿个性绝不是简单的“克隆”与“拷贝”个性,更不是抄袭,而是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从模仿到创造是作文教学的原则之一,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个性的模仿是学写个性作文技巧的手段。利用模仿对学生强化个性作文的训练,做到相同内容多样化,不同内容序列化,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在模仿中学生便会逐渐明确个性作文的内涵与掌握个性作文的技巧。模仿的前提是选择一篇好的范文,关键是确定个性的模仿点,手段是强化训练,目的是掌握技巧。其训练法的模式为:阅读范文一确定模仿点一仿写。 例:模仿遣词造句 第一步:阅读范文…  相似文献   

3.
初中作文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从模仿入手,锻炼语言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仿写需要通过模仿语言、模仿范文两个步骤实现,同时在仿写中切忌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4.
模仿是发展、创新、创造的基础,写作亦然.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模仿"是作者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必要手段.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小学生的作文训练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照着范文仿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这是小学生写作的基本模式.因此仿写教学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仿写呢?现以<课问十分钟>为范文指导仿写习作<老鹰提小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4,(6):12-13
<正>如果用做饭来比喻写作文,写作的过程无非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备料",另一个是"烹调"。这里先不说如何"备料",只说如何学会"烹调"。简单说,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即一仿、二放、三拿捏。一仿,即仿写。仿写是作文的起步训练,能够让我们的作文有章可循。无论是说话还是写字,可以说,所有的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写仿写是作文的起步训练。仿写能够让我们的作文有章可循。无论是说话还是写字,可以说,所有的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也不例外。尤其  相似文献   

6.
实践证明,写作教学要充分发挥模仿的有效性,让学生从模仿中开始,从简仿到繁仿,由仿辞、仿形到仿神、仿意。无论是哪种仿写,我都要求学生仿中有变,仿中有新,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真实感受。而且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法,可以推动学生向完全独立性的作文过渡,能促使模仿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能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优秀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写作技法。  相似文献   

7.
窦昌琴 《文教资料》2013,(14):62-63,74
仿写,就是照样子写,即以一篇文章为范文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它有以下作用:熟悉写作过程,把握作文教学思路;掌握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的内容;激发写作兴趣,挖掘主体潜力。作者认为仿写策略有:仿写词语。可以用延伸法﹑逆向法﹑置换法;仿写句段。可以模仿句式,也可以模仿写法,还可以仿结构。还要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目的的仿写;仿篇章,即整体模仿,就是依样画葫芦,按照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写作。仿写应注意点仿和全仿相结合;仿写中,勿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仿写范例需精心选择。  相似文献   

8.
虎家西老师撰写的《作文教学的仿与创》(载于1995.1.期)一文深刻地阐述了“引用”、“模仿”、“抄袭”三个概念的含义,并为如何指导学生从“模仿作文”过渡到“创造作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在这里,我对学生作文中如何“引用”、“模仿”什么,“仿写”与“抄袭”的辨别谈点浅  相似文献   

9.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指导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那怎样进行仿写,怎样才使仿写真正发挥功效?笔者就结合在日常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一、学会模仿初学作文者,仿写在于入门,在于悟道,这种仿写是必要的。而向谁模仿?朱熹曾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源自教材,源于阅读。教材中的文章各有特色,学生每学过好的句子、段落或篇章,就要及时运用,加以模仿,借以表达自己熟知的人、事物、景物或阐述自己的观点、感受。  相似文献   

10.
仿写,又称模仿写作,是作者仿照他人文章(或语句)的立意、布局、结构、表达方式等进行自我情感或信息的书面展示。从仿写的含义可知,仿写是一种模仿范例进行写作的作文方式,属于模仿性学习范畴。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是一种技能,客观存在着某种规律。吕叔湘先生说得好:"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  相似文献   

11.
有些人总认为 :模仿是依样画葫芦的低能表现 ,是和创造相对立的。其实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设想 ,一个幼儿从小不模仿大人的一切 ,怎么会说话 ,怎么会走路 ,怎么会使用工具 ,怎么能成为一个人类社会具有创造才能的个体 ?显然不模仿这一切都是空的。从事文化艺术活动也是如此 ,写字从临帖开始 ,画画从临摹起步 ,同样 ,作文也要从仿写练笔开始。古今中外 ,一切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如此。高尔基说 :“对初学写作者 ,不读书 ,不模仿地写些什么 ,就很难有什么创造。”作家茅盾说得更中肯更明确 ,他说 :“仿写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  相似文献   

12.
应辩证看待模仿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利弊,区分机械式模仿和生成性模仿,合理发挥模仿的特殊心理机制作用,引导学生由形仿到意仿,由近仿到远仿。  相似文献   

13.
虽然说文无定法,作文要提倡洒脱自如,不拘一格,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但任何事物又都有规律可循,作文也不例外.它实际上也有一个"窍门",那就是读中悟写,读写结合."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这一前人经验总结,也正说明了从模仿到创新,仿创结合是作文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下文简称《谁》)为例.  相似文献   

14.
王灿 《湖南教育》2008,(4):23-23
“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这一前人的经验总结,正说明了从模仿到创新、仿创结合是作文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下文简称《谁》文)为例,该文层次结构清楚,从选材、组材到记叙、抒情、议论的写法都很有特色,这样的文章学生最容易效法和模仿。鉴此,笔者便运用这篇文章,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进行了模仿性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5.
苏永枝 《辅导员》2009,(13):135-135
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少年儿童是模仿能力最强、最富于幻想的年龄。”可作文课上,一些学生总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我想,作文也可以从模仿开始呀,于是我把仿写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与教材特点结合,与年段的教学要求与单元训练重点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挖掘可想像的因素,启发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以培养开创性的一代新人为目标,鼓励个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   一、在作文仿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茅盾曾在论模仿作文中谈道:“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以说,模仿只是形式、是手段,而创造才是目的、是结果。学生的写作,尤其是小学生的写作,存在着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反复模仿表达形式和技巧的阶段,即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另一个阶段是运用通过模仿所获得的技能开始独立创造。大诗人莱蒙托夫青少年时期写的诗中…  相似文献   

17.
文学家茅盾曾经说过:“摹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也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贫乏,所以在学习语言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心理学家认为,模仿对于儿童.就像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如果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那就是仿写,仿写的心理基础就是模仿。  相似文献   

18.
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始于模仿,由模仿到创新,是写作技能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而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创新性、立意陈旧、材料老套,教师批改讲评不够精确等问题,笔者从实际入手,通过观察与实践,系统地分析介绍作文教学中的仿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作文发展空间,挖掘学生自身的作文才华。  相似文献   

19.
在读写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加强仿、改、扩的训练,做好由观察图画(静态)向观察生活(动态)的过渡;由模仿向创造的过渡,由有依托作文向独立作文的过渡,这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关键。由此,看图学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图入手,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在说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平时所见所闻,充实图上没有表现或表现不明显的内容,把观察图画和观察生活联系起来,最后过渡到直接观察生活,写下观察心得。开始学习课文后,我首先根据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运用教材进行仿写的练习…  相似文献   

20.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构思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三要: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对作文的感情;二要积累写作材料,丰富写作语言,勤于练笔;三要从模仿起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走从仿到刨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