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古代色彩观既是“颜色色彩观”,又是“广义色彩观”、“哲学色彩观”,并在文学、语词、文字、训诂、绘画、工艺美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流露出“尚青”的观念。作为“审美方法论”的“大色彩观”一直都“参与”着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共同“营造”着具有审美特质的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不同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各具特色,分别呈现出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天人合一”观和“物我分离”观的特点。本文以思维方式为研究视角,通过横向比较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阐释了英汉被动句的表征在主语的选取、施事主语的存在、句子的感情色彩、句法构成以及意义被动句和结构被动句的出现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试图揭示表征背后的理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网络观”思维 构建完整的手风琴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观”是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它是全面综合地观察和研究音乐事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文章通过剖析“网络观”,分析其中的观点,提出了运用“网络观”的思维构建完整的手风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辩证思维能力的不足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里出现“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学做法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为:忽略矛盾观;缺乏系统观;割裂“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观。辩证思维基本规律、方法、形式运用的能力是教师辩证思维能力的基本构成。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提高教师的辩证思维能力:以辩证思维为引导的教学反思;以辩证思维为取向的校本培训;以辩证思维为指导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差异性融合”和“矛盾对立面融合”是古人提出和谐观的依据。“和实生物”的和谐之真,“和而不同”的和谐之善,“和为贵”的和谐之美,构成古人和谐观的价值认知。“依据”和“认知”构成古代和谐观的基本内容。弘扬古代和谐观,有利于当代人们确立“包容”、“统一”、“共赢”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知识观的嬗变与教育思维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教育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范式革命,表现为理论视野从“发现规律”到“阐释意义”的转向、从“科学实证论”到“人理解论”研究方法的转换,从“惟我独尊”到“和平共处”理论旨趣的转移。后现代知识观及其思维方式对教育研究思维转型具有深远的启迪和借鉴价值,但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教育研究已全然无需科学审视,更需要去反思“教育是事实吗”、“教育有规律吗”等深层理论问题,井进而努力去寻求在对立的两极问如何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征兆观实质上是先人对自然现象、性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作的思考,我国先秦两汉国人的征兆观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天人关系的独特看法。它的社会意义表现在:一、无论何种征兆观,我国先人都是以“人”为中心去体认“天”,这种以“人问世”为基点的思维方式导致汉民族从主体上言始终没有发展成“神教”的国度;二、“天人感应”的征兆观为维护连绵一二千载的中央集权政治起了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其思维方式导致中国社会长期靠“人治”而无法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经历了以抓“双基”发展智力为目标的知识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整体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关注生命价值和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三个阶段。研究取向上从塑造“知识人”转向培养“现实生活人”,研究对象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研究方式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改善课堂教学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呼唤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聚焦制约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特殊场域,研究复杂的具体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改革,需从教学认识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教师教学习性改造等入手。  相似文献   

10.
李政涛 《中学教育》2009,(5):3-9,34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在自身方法论的形成、反思和重建中进行的。其特征在于:一是改革主体的方法论自觉日渐凸显;二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分析单位逐渐重心下移至“学校”;三是教育学立场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逐步确立;四是在思维方式的多次转型中形成了“理论-实践思维”;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方式走向内生交叉式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他所追求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邓小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和合之道”的思维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它既是中国古代“中庸”文化传统在现代的发扬,也使“中庸”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更新和升华。努力挖掘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从思想根基上加深对邓小平和谐社会观和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二元论的本体论思想势必决定着其在知识的获得上采取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但使唯物与唯心、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分歧始终得不到合理解决,而且不利于很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容易使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最终沦为一片“荒凉的沙漠”。社会建构论基于后现代立场对“主一客”思维方式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思维方式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研究对象观”与“研究思维类型”这两个维度对教育研究进行类型分析,提出了由“前提性认识”“提问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三个层面构成的分析框架,结合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探寻教育研究中思维方式特征变化的轨迹,以及不同思维方式在空间上“共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辩证思维作为逻辑思维的更高境界,无疑标志着人的综合能力提升,高职课程观综合着“高”与“职”这一对辩证属性,因此应从辩证思维融入的视角审视高职课程的改革历史和现状,并以辩证思维方式分析高职课程观的相关要素、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进而实现学生技术技能提升的同时,彰显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教育主要经历了知识教育、个性教育和融合教育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受“主体思维”的影响,教学中的各要素往往处于机械对立的局面。对话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向“关系思维”发展,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精神,倡导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打破了教学各要素的封闭与对立状态,要求建构开放的、生成性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冬娟 《中学教育》2009,(4):21-25,16
本文记述了一位新校长及其团队从由责任心而走进“新基础教育”,从全情参与学习“新基础教育”到逐步浸入亲身体悟“新基础教育”并最终融入“新基础教育”的心路历程。展示出因参与新基础教育而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高三复习课堂“碎片化”“填鸭式”的低效现象,以亚运会主题为贯穿式单元情境,通过教学目标、课堂任务和多元评价目标的一体化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串联任务链,引导学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物质和能量观、稳态和平衡观认识生命及其活动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打造教学相长的高效“三体”复习课堂。  相似文献   

18.
从事物间诸种“关系”入手,借助“关系”思维的方法,以观卞之琳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风格形成,及其与中西诗学的关系,从而在多元的“关系”中达到对卞诗主题意境的准确把握,以期拓展视域,有所新见。  相似文献   

19.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文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教学评价应当以评价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