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需要细节 读历史的时候,没有细节就难免会产生疑问。我们年轻时候学校里上历史课,都有一套标准说法.考试则有标准答案。我既然不是以治史为饭碗,也就谈不上问一个为什么。可是标准历史故事里缺失的细节.有时还会跳出来:为什么有些事情会那样发生?百思不得其解。想是想不出原因的,原因在历史的细节里。  相似文献   

2.
现象之一:“据零点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四个城市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低,按 100分满分计算,受访者平均得分仅 27 69分,只有 1 5%的人得分超过 60分。”   现象之二:这些年,一些以历史作为题材的小说、电视剧非常火爆,十分走红。这些小说和电视剧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历史之招牌,随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完全没有了历史的真实;一类是选择历史中富于趣味能够吸引读者或观众目光的部分,特别是野史中的细节加以扩大、增容。这两类历史小说或历史剧让历史…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本记述有关旧上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书。它披露了关于民国时期上海最后一任市长吴国祯的执政细节、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夭折、张伯驹绑架案等。作者选取的档案史料都是有点意思的,"内容也比较丰满,不光有骨骼(过程),还有血肉(细节)"。全书所载,虽说是旧事,但旧事重提,今天读来也属新鲜。温故知新,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一本没有用"档案"一词作为书名而有档案内容的书。作者利用档案将一个个有故事情  相似文献   

4.
付开镜 《兰台世界》2016,(11):148-150
历史由无数的细节构成。作为特定历史空间的厕所里发生的一些历史细节,可以透露出历史人物的理想与人格,进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厕所中发生的一些重要细节,还直接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厕所中发生的细节,也展示着历史的血腥。对特定人物在特定的厕所里发生的历史细节进行研究,有其必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大量的商品交易中,金属货币、纸币现钞的使用是不多的,更为便利的是一些票据。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中国钱庄很早就发明了一种方便于商品交易的商业票据。近代上海钱庄发行的庄票(Native Order)就是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中起到突出作用的一种票据,“庄票者,钱庄因放款或商家之请求,而发出之无记名式,付款与持票人之票据也。”[1]上海钱庄发行庄票的历史很早,道光年间上海县有关于庄票的告示碑,现存上海内园(豫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一时期,庄票就已经在上海通行无阻。但是这时的…  相似文献   

6.
摄影,既是一种艺术门类,同时也是一种写实的工具。通过图像来记载历史,往往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也是影像文献学在当今历史研究范畴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由数十位中国优秀摄影家领衔创作、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著的精装双语图文书《见证》(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就是一部凸显时代性和艺术性,兼具历史文献学价值的影像经典。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扬州市档案局(馆)的精心安排和努力下,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赶赴扬州的个园旧主——李氏家族的20位后人,齐聚扬州市档案局,向扬州市档案馆无偿捐赠了珍贵的《李氏家谱》。这本家谱较完整地记述了李家从第五世到第十五世(明末清初至民国初年)的历史,特别是其中关于扬州个园的记述尤为珍贵,填补了扬州个园历史的空白,澄清了个园现有记载中的一些谬误,为研究扬州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增加档案馆馆藏资料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8.
一帆  晓言 《档案与史学》2006,(7):F0003-F0004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镇上有座古寺,浮屠入云,桃李掩映,这就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龙华寺。寺前的龙华塔相传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孙权为孝敬父母而建,故又名报恩塔。唐末塔毁。现存塔身和塔基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重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6月,上海的龙华塔、马勒住宅、国际饭店等被国务院批准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9.
档案局(馆)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它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和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才能生存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服务型档案局(馆)建设,是对档案局(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加强服务型档案局(馆)建设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档案局(馆)应当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加强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0.
贾升 《档案与史学》2008,(12):25-28
一、留住这段历史记忆 60年来.不管我身在什么地方,眼前总会常常浮现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身影和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就是当年我曾经任教过的曾被人们誉为“少年艺术家摇篮”的(上海)“少年文化村”的同学们。  相似文献   

11.
陈力丹 《青年记者》2007,(13):27-27
山东《青年记者》是我国两家具有革命斗争历史传统的新闻学刊物(另一家是上海《新闻记者》)之一。在《青年记者》诞生65周年之际,祝愿这个刊物永远保持青年人的心态,为青年记者服务,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12.
口述史学与以文字书写的传统史学在技术路线上固然有所不同,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历史细节的发掘与描写。历史事件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没有细节,就没有可信的历史。文章认为,学者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记录者、传承者,对学者进行口述史采访,尤其应当注重细节发掘。《史记》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巨著,与司马迁特别注重历史细节的记录与描写有关。通过学者口述史采访,我们一方面可以记录历史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还原历史真相,补充第一手珍贵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还能感受到他们的道德情怀与人文精神,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还结合中国记忆项目实践,介绍了对冯其庸、顾方舟、黄能馥、黄明信等学者进行口述史采访的具体细节。  相似文献   

13.
一、1912年1月19日述评 1912年1月19日(阴历十二月初一),对于上海市民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它是上海人终于抖落一身精神枷锁,剥离满眼思想云翳,挺身,抬眼,上下审视左右环顾登高临御的结果。漫漫历史,须臾一瞬,闪转腾挪之间,上海已纵身一跃,跳出了它所固有的意识形态,站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其意义,值得后人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4.
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标准化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述历史档案”伴随着“口述历史”的生成而形成。但是,关于“口述历史”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有的专家认为,“口述历史”与回忆录、访谈录相同;有的认为,“口述历史”只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有的认为“口述历史”只是一种传承方法(注释)。这些分歧有利于研究的深入,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分歧也将逐渐缩小。我们认为,“口述历史”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口头讲述、并经采集者(史学、人类学工作者,也包括档案工作者)用标准方法记录整理的历史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应该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口述或事件亲闻者口头转述的,并经采集者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5.
试论清末至民国前期的安徽出版业的历史地位(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清潮遗老遗少及民国新贵的出版业清末一批淮系集团成员及清廷旧吏及其后裔们自诩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不愿再过问民国新政,把注意力集中在京津沪宁地区经营新兴的工商金融业上,也有一批人把精力花在收藏和整理传播古籍上,在新兴的出版城市上海、天津及老牌的出版中...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江苏省委主要驻在上海,下辖党组织的分布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存在时间只有5年两个月(1937年11月-1943年1月),但它在当地重建和发展党的组织,大力广泛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19作,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以硬件运载软件——品牌营销战略之软硬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明 《新闻界》2006,(5):134-135
一、问题的提出:从一个案例说起 这里所说的案例,是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改造与开发。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改造与开发,原本是做商业地产,笔者所在的品牌战略研究团队介入以后,坚决反对做商业地产,而主张做文化商业区,并提出了以硬件运载软件的品牌营销战略思想。其理由在于:一方面,把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商业地产开发(尽管说是保护性开发),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难免会对其历史文化资源的原生态价值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作为稀缺资源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其硬件总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做商业地产,即便是卖数万元一平方米,其利润也是有限的,而软件的开发则是无穷的。  相似文献   

18.
殳峰 《档案与史学》2005,(6):48-48,F003
1935年10月10日,民国时期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新落成的上海市体育场(现江湾体育场)举行,这是旧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运动会。开幕式在蒙蒙细雨中进行,3000多名上海小学生表演了太极拳操,各代表团选手由乐队前导入场并绕场一周。自东北沦陷后,每届全运会均由东三省运动员率先入场。  相似文献   

19.
宗荷 《新闻世界》2005,(12):51-53
1955年9月27日,解放军实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授衔;如今首次军衔制已广为人知,但是,关于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也许并不为一般人所了解。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上海。如何认识的细节也不记得了,只记得他一直用的名字——Kino。其实更确切地说,他的名字应该是Byron(拜伦勋爵),英国诗人的拜伦。他迷恋诗歌、网络和音乐,当然,还有亦舒。那时他每次在聊天室出现,都必然带来那一句拜伦的名句——你已葬的爱情胜过一切,只除了爱情活着的年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