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回族古代文学作为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起始于建国以后,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文章对建国以来的回族古代文学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进行了评说与前瞻。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惠安白崎郭姓回族的来源和民俗。文章以泉州市郊发现的元代墓碑镌刻的中阿文字对照、和白崎回民体质测量所得出的具有中东血统的结论、并结合作者在白崎社区的田野调查,认为白崎郭姓系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是回族,非唐代郭子仪的遗(儿糸)。同时,介绍了白崎社区回族的婚姻、饮食、宗教和丧葬等习俗,以及反映在这几方面习俗所保留的伊斯兰教的特点。最后论述由于回、汉长期杂居在同一社区,回族受到汉族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使回、汉民族之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少,共同性不断增多,愈益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3.
回族     
<正>回族人自称"回回",通用汉语,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广泛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人民是和汉族、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的。在文化上,因为受阿拉伯、波斯等西亚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回族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4.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回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均兴办了回族中小学校,为更多的回族儿童和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方便条件,深受广大回族群众的欢迎.回族中、小学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上必须充分体现民族特点,明确回族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回族培养人才.但是有些学校只是挂着回族学校的牌子,对回族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并不十分明确,表现在对如何吸收更多的回族子女入学,如何提高回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促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缩小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差距上缺少有力的措施;有的不善于根据回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地探索回族教育规律,而是用办普通学校的一  相似文献   

6.
回族是青海省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牧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化隆、海北州门源两个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西宁市、湟中、湟源、平安、祁连、贵德等地。 青海回族信印伊斯兰教,通用汉语文。化隆卡力岗、群科等地部分回族使用藏语,或汉藏语兼通。但在民族内部和宗教生活中还保留少放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汇。远在唐宋,青海就有回族先民活动,至元代已有大量回族人集体移居河湟流域,经长期与汉、藏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逐渐繁衍成为今天的青海回族。  相似文献   

7.
因为历代官方史料的匮乏以及回族民族本身在中国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目前学界对于回族何时形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尚存有较大争议。实际上,回族民族形成的历史轨迹具体表现为回族先民及其伊斯兰教始入中国、回族族称的演变以及回族民族形成的主要表征的问题。通过对这三大问题的考证发现,回族在中国正式形成为一个民族始于元代。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构成上讲,回族文学主要建基于伴随人生始终的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和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在融合中产生的回族文化。相应的回族文学原型主要有:源自中国主体文学的原型、源自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原型和回族文化自我显现的礼俗及语言原型。后两种原型成功建构了回族文学的民族特征,这也成为民族特征最普遍最主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一)在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马祖常颇负盛名,是屈指可数的杰出诗人之一。他与同时的萨都剌、乃贤,可鼎足而三,互相媲美。他们以自己优秀的诗作,丰富着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祖国的文学宝库。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号石田,回族。本为居延海雍古部人,七世祖“养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4,(2):29-32
邢台是传统汉人居住区,今境内却生活着上万回族。关于邢台回族的来源,至迟可追溯到元代。元初以来,回回人以各种方式迁入邢台并落籍入居,构成邢台回族历史来源的主体成分,明初、清末民初时期是回族迁邢的两个重要时期。几百年来,因为经商、战争、灾荒、移民等原因,各地回族陆续落籍此地,形成了今日邢台回族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分布于古代扬州区域内的会稽、吴都、丹阳、馥章、庐陵、新都、鄱阳等郡的山越,在两汉时期.一直沉默安分.汉末.政治腐败黑暗.加上自然灾害袭击,严重威胁着山越人民的生存.山越在孙吴腹心地带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彩、歙诸陵县异常话跃.丹阳郡成为山越的活动中心,也即在今天的皖南地区.孙氏政权镇压山越目的在于:拓地盘,扩大统治颁域;扩兵源.增强武装队伍:掠人口。以供赋役.孙吴进行了同化山越人的政策,三国末年时,山越大部便基本消声敛迹了.  相似文献   

12.
德州回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德州回族的来源主要有五:一是元明清陆续自外迁入,二是历代回回兵及其后裔,三是回回商人及其后裔,四是苏禄东王后裔的融人,五是其他民族的融人。在德州回族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4.
羌族是世居青海的古老民族。羌族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汉中叶,由于中原势力进入青海,中原汉化对羌族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东汉末年,羌族化基本上与中原化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严可均《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汉赋作品多达75家,258篇,远远超过此前李鸿的《赋苑》和陈元龙的《历代赋汇》,并且所辑各赋内容完备,考校精详,备载出处,编排有序,还提供了作家小传等方面的资料。这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史天泽家族是金元之际汉地最大的一支地方势力,他本人是与蒙古统治者合作密切的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史天泽为蒙古统治者东征西讨,身经百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史天泽也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才干。他为人谦和,善于消除蒙古统治者的猜忌,在民族矛盾极为紧张的元朝,是唯一一位做到中书右丞相高官的汉族人。  相似文献   

17.
在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元散曲受到了蒙古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其中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对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体如元散曲的声韵、句法、修辞等,由于受壮伟狠戾、嘈杂凄紧的蒙古族音乐之影响,体现出了与其前唐诗、宋词等韵文作品明显不同的特点。故从蒙汉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研究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将对研究此问题提供一个实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元代后期的清丽派散曲代表作家张可久,在儒、道两种思想的矛盾中苦苦求索。一方面,他坚守传统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并积极奔走于仕途之路;另一方面,元代的现实条件又无法给汉族知识分子以实现理想的机会,一度看破名利,想要归隐,但终究未能做到。在现实与理想分离的情况下,他徘徊于仕与隐之间,无法为自己找到真正的出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张可久人生悲剧的根源。他将一生悲情都凝聚在散曲中,形成了其散曲伤感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甘南藏区是以藏、回、汉为主导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回族作为甘南藏区的第二大民族,在甘南藏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史上回族的先祖最早于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今甘肃乃至西北的大地上,而甘南藏区回族的出现则已经是蒙元时期的事情,并且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兴盛起来。纵观整个历史过程,可以说回族在甘南藏区的产生与发展充满了辛酸与曲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山水之风由来已久,于元代尤为炽烈,并集中表现在描写山水景致的散曲作品和大量山水画作中。由于元代文人生活极为苦闷,对现实充满了无奈与恐惧,使得他们把目光和感情转移到大自然之中,寄情山水,挥毫泼墨。共同的社会感受使个体情感具有了趋同性。相同的时代精神.趋同一致的文人心态,加之“诗画一体”——文学艺术本身的共通性,造就了元代山水散曲与山水画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