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后世史家与读者认为元代文治逊色于武功,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除了杂剧能独有斐然成就,其他只是零星点缀。所以在对中围诗歌的研究中,元代诗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可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元代诗歌自有一代诗史的规模,也自有其特色。元诗紧承宋诗之后,却与宋诗迥然有异。在中国诗歌史上,元诗自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胡应麟《诗薮》评论元诗:“上接大历、元和之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元诗研究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诗研究不是元代文学研究的热点 ,但 2 0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元诗研究是很有成就的 ,元诗的价值和特点正日益被认识 ,元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也逐渐被肯定。回顾一下 2 0世纪学者们对元诗成就评价的前后变化 ,对元诗基本特点的认识 ,对元诗发展与分期问题的讨论等 ,从社会政治及文学学术史自身发展的角度寻找元诗研究冷与热的原因 ,对于今后的元诗研究 ,应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元代一直是诗歌史上被人轻视的一个朝代,大多数人认为元诗只不过是对宋诗的附和,其实不然,元诗对宋诗有继承,也有发展,但是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相似的基础之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章主要针对诗风上的相似性以及诗人上的相似性两点,分析宋元诗学在理论建构上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4.
元代一直是诗歌史上被人轻视的一个朝代,大多数人认为元诗只不过是对宋诗的附和,其实不然,元诗对宋诗有继承,也有发展,但是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相似的基础之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章主要针对诗风上的相似性以及诗人上的相似性两点,分析宋元诗学在理论建构上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9,(2):72-77
明代诗坛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环绕着对宋诗的讨论而展开的。嘉靖至万历年间,雄踞诗坛的复古诗派抛出"宋无诗"的说法,对宋诗作出了全盘否定。在这个理论氛围下,胡应麟对历代诗歌的发生、发展、体裁、风格等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认为在诗歌的发展中,"体裁"是有限的,至唐已大备;"风格"则是无限的,并非完备于唐。在对诗歌"风格"的鉴识中,他推崇盛唐,欣赏盛唐,甚至以盛唐诗歌的风格为标准衡量、要求各个时期的诗歌,并认为宋诗往往缺失了唐诗风格,因而接受"宋无诗"的说法,但其结论仅是相对于盛唐风格而言。然而,他在对宋诗研究当中,则又发现宋诗虽有缺失唐诗风格的现象,但亦有不少具有独特的、超越前人而又可足欣赏的风格,并且给予这类作品热情的肯定。胡应麟在回应其时诗坛对宋诗的讨论中,牢牢抓住"风格"这个关键,正确处理了其时诗坛上的论争。他从唐人"风格"上看宋诗的"有"与"无";又从独特的"风格"上欣赏着宋诗的创新,表现出了独立于时人的卓见。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7,(4):58-62
元诗"四大家"指元代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代表了元诗的特色所在,在元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三十年来,以四大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显著,四人的诗歌创作研究仍然是主流,并受到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其文献整理、生平与思想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开拓。展望未来,元诗"四大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元诗”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相似文献   

8.
元代诗歌的历史观照陈晓晔 ,方建荣在《电大教学》2 0 0 0年第 4期撰文指出 ,忽视贬低元代诗歌 ,是我国文学史研究中由来已久的现象 ,究其原因 :其一 ,平心而论 ,总体上应当承认元诗“不如唐人” ,比宋诗也各有短长 ,与宋诗对于唐诗的开拓创新比较 ,亦略逊一筹。其二 ,元曲风起云涌 ,波澜壮阔 ,客观上使元诗相形见绌 ,对元诗起了淡化效应。其三 ,我国诗歌运动 ,历经盛唐高潮 ,在落潮过程中 ,由于宋人的创新思维 ,有所复兴 ;至南宋后期 ,出现轻巧纤弱的倾向 ,犹如强弩之末 ,由此推而论之 ,元代诗歌当处于偃旗息鼓的底谷。这种主观臆断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西川前期创作在保持庄重的精神向度的同时,捍卫了“元诗”的艺术自律性.90年代至今,西川选出了“常体诗”,创造出一种自觉变构的“杂体”形式.杂体不再遵循预设的诗型,而是笔随心走,随物赋形,看似无体,实则体匿性存,更有难度地表达诗人宽大的本体意识,即形式是达到了目的的内容,内容是完成了的形式.他使诗的文体松动,包容力更广阔;使理性的整体话语和反理性同时“短路”,在个人化的“偏见”和奇想中依然保持了知识人格深刻的“思”的品质和写作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10.
论诗宗唐,讲究温柔敦厚之"诗教",力倡"格调"说的沈德潜尝言:"宋诗近腐,元诗近纤"寥寥八字,便将历时四百载,包括本书所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等等大家、名家在内的,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以万计的诗篇,统统"一锅煮"地给予贬抑了!不过,认识宋诗的长处而不吝赞赏者,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中叶以后),大有人在;而元诗之受到冷落,似乎迄今犹然。笔者不敏,窃以为欲知如何起宋诗末流之衰,救宋诗偏失之弊,不可不读元诗;欲知元人力追唐音但仍具自家面目,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