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轼的《前赤壁赋》记叙了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场景。然而苏轼并非单纯的写情与景,在主客之间的问与答中苏轼还巧妙的传达出了他独到的人生哲理。笔者通过对《前赤壁赋》中作者的人生态度、写作手法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论述此作品散文诗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饱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文选》选文,有“对问”一类。问对作为人际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由来已久;卜辞是人神问对,旨是决疑;《尚书》是君臣问对,旨在择贤;《论语》是师徒问对,旨在问道;《孟子》是君士问对,旨在问难;《庄子》是人物、物物问对,旨在说理。对问体在以专论为特色的第三阶段诸子散文消失,转移到以《战国策》为代表的史传散文中,《战国策》也是君士问对,旨在问计。对问作为文体是作为手法的问对句型发展而来,其基本特征是设词见志,抒发郁陶之情。宋玉《对楚王问》作为对问体的唯一代表,从问对内容上确立了文体范式,是北方文化与楚文化的结晶,成为骈赋尤其是设论体的直接渊薮。  相似文献   

5.
东方朔是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他知识广博,机智敏锐,生性滑稽,言辞诙谐,不拘小节,因此汉武帝始终以排优视之,在政治上对他不予重用,因此他对“位卑”很不满意,满腹牢骚,但又不便直捷说出,于是作《答客难》以发泄之。 东方朔为了发泄满腹牢骚,在《答客难》中采取了言在此意在彼的写法,巧妙地寓牢骚于诙谐之中。如,文章开端假设有人诘难自己,说:“今子大夫修先五之  相似文献   

6.
《吊屈原赋》、《服鸟鸟赋》皆为汉代咏怀写志名篇。通过笺释,我们认为:《吊屈原赋》乃现存汉代表现"士不遇"主题的重要作品,其写法上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之传统,赋中大量用比,连类繁举,在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还对迫害屈原的群小表示了极度的愤慨,因而《吊屈原赋》在悲悼屈原的同时,也在悲悼自己。尤其是用古事写今情,做到了古典今情的完美统一。而《鵩鸟赋》通篇大旨,在以道家齐物之理,自慰远谪之情,其中"齐生死,等荣辱",以对抗人生之牵累与忧患,尤为突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论其艺术特色时说:"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而在赋体文学发展中,"《鵩鸟》为赋之变体,即其体而通之,凡能为子书者,于赋皆足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7.
李莉 《中文自修》2007,(3):31-31
据传《阳春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其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  相似文献   

8.
《离骚》之后有《幽通》、《思玄》与《答客难》之后有《解嘲》、《答宾戏》并非一回事。俞樾之"昭明不达斯旨,妄标‘骚’体,然则《幽通赋》可谓之‘通’,《思玄赋》可谓之‘玄’乎?乃至《九歌》、《九辩》、《招魂》、《招隐》不分体例,尽被‘骚’名,古人所不料矣"说,犹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竟忘记了科学常识。而两部较为权威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介绍骆鸿凯《文选学》均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东方朔是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他知识广博,机智敏锐,生性滑稽,言辞诙谐,不拘小节,因此汉武帝始终以俳优视之,在政治上对他不予重用。他对“位卑”很不满意,满腹牢骚,但又不便直接说出,于是作《答客难》以发泄之。  相似文献   

10.
《汉书·东方朔传》中有一些完整的段落,与本传所引东方朔自己的《上书求仕》、《答客难》在风格上很相近,都以调笑诙谐为其特色。它们应当是东方朔本人所作或以东方朔为主人的滑稽诙谐的“韵诵体”杂赋。据传主本人的文章改写传记,可以说是史家之通例。其作法有二,一是径载其词,而在前后明其原委,著其始末,使读者知道事情的完整过程,二是直接改编原文,使与前后叙述浑然一体。第二种方法,往往混淆假托之辞与史实的界限,所以遭到一些史学家的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11.
谢惠连《雪赋》盖作于彭城,假托历史人物的对话结构全篇,铺陈描写。透露出世族子弟对家族衰落的哀伤与无奈。《憨衰草赋》为沈约在东阳太守任上所作,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后半部分都是整齐的五言句,而且隔旬押韵.中间换韵。兼有诗歌和赋的双重特征。实为南朝诗赋互渗的代表作。庾信《灯赋》带有一定的宫体的特色,全篇骈四俪六。具有明显的诗赋互渗的特点。《竹杖赋》是庾信在北周时期的作品。题目似咏物赋。其实是咏怀.此赋的主旨,大概就是求官。  相似文献   

12.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3.
严可均《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汉赋作品多达75家,258篇,远远超过此前李鸿的《赋苑》和陈元龙的《历代赋汇》,并且所辑各赋内容完备,考校精详,备载出处,编排有序,还提供了作家小传等方面的资料。这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史志目录将《虬髯客传》归入"传记"看,据唐人苏鹗《苏氏演义》记载,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比对《太平广记》《唐语林》《顾氏文房小说》及《神仙感遇传》引《虬鬚客》诸本,知《虬髯客传》最初以带有传奇色彩之传记类型流传,经历了由权力上层流传至民间广传等过程,并分化成两种流传版本:一是,以《广记》本始流为小说类成一系,衍变为《唐语林》《顾氏文房小说》等,并随诸多小说类书的刊刻而为社会通行本。一是,约略于苏鹗所见"近世本"向《广记》本过渡时或更早,以杜光庭据流传初本编改成道教传扬本《虬鬚客》为一系,此系未曾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5.
《霞笺记》始以传奇剧体制敷演文言小说《心坚金石传》,易悲剧为喜剧,其得失尚需探讨。惜乎作者姓字不详。《西楼记》作者则为明末清初曲坛大家袁于令。两剧皆取材于青楼妓女与士人之离合悲欢,都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晚明特定时代士人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晋文人潘岳热衷仕途,对权贵甚至"拜路尘",但在其作品《闲居赋》中却又高蹈出隐逸情怀,人品与文品看似矛盾。其实,只要我们细读《闲居赋》,仍然能在作品中看到潘岳仕与隐的思想,其文也并非矫饰。然而潘岳的思想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其中还流露着潘岳的安乐思想与审美情趣的雅化意向,只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潘岳《闲居赋》中的思想,才能较好地把握其《闲居赋》中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对《金鳌新话》的研究大都是立足于瞿佑看金时习的考察视角,因而,此类研究仍旧停留在对应分析影响者与被影响者间相似点的层面上,未能全面地揭示出金时习的独创性。鉴于这种研究现状,笔者试图基于金时习从其在小说中设定的幽魂及幽魂世界分析他(与瞿佑相较)的独创性,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推动《金鳌新话》的研究出现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上海图书馆藏《杜诗律》手抄本保存了俞砀批点杜诗的大量资料,从文学批评文献与批评理论角度剖析俞砀批点杜诗的文献价值与艺术特质。俞评杜律具有鲜明特色:专注于诗歌“作法”批评的价值取向、重视诗歌章法结构的艺术审视和强调知人论世的批点精神,凸显出清初杜诗学研究的球山一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