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世凯身死前后,倪嗣冲与张勋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立的演变。袁世凯死前,改张为安徽将军,倪为安徽巡按使,形成"一省两将军"格局。倪联合张勋为"洪宪"帝制作了最后的努力,并在袁死后一度屈从张勋。为改变处境,倪在"府院之争"中逐渐依附段祺瑞,与张日渐疏离。张勋策划复辟,二人走向对立。随着张勋兵败,倪恢复了安徽统治权。倪、张博弈源在个人利益的争夺,对北洋政局产生深刻影响,也彰显出地方力量的崛起与割据。  相似文献   

2.
1916年6月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失败后,由于袁世凯的嘱托、倪嗣冲的鼓动和部属的劝说,张勋邀请南京会议代表至徐州召开徐州会议,目的在于缓解袁世凯的退位压力。但随着袁世凯的猝死,会议宗旨随之改为固结北洋团体,拟定十条要纲。此次会议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张勋与徐州的地位由此得到提升,复辟问题渐趋公开化,北洋政局由此进入了集体领导时期。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 98页标题为《短命的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之说很泛见 ,但此说也很有问题。查“复辟”一词 ,其意为 :失位的君主恢复失去帝位。依照这个解释 ,无疑张勋应两度登上君主之位 ,而这显然与事实根本不符 ;1917年的复辟丑剧 ,张勋虽为主角 ,溥仪仅为傀儡 ,但张勋此前从未当过皇帝 ,也无从失去帝位 ,19 17年他一手制造的闹剧也不由他本人作皇帝 ,所以“张勋复辟”一说显属错讹。事实上张勋一直从事的是为满清进行复辟的活动。当他认为清室复辟时机已经到来时 ,便拥戴废帝溥仪复辟。正是由于张勋的逆天下潮流而动的丑行在 1917年溥仪复辟…  相似文献   

4.
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对中国政局影响深远,不仅牵涉国内派系之间博弈,亦关系到日本在华利益。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力促中国对德参战,对华政策面临新的调整和取向。内阁在对待复辟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最终从对华政策的长远利益考虑,放弃支持复辟,这也是张勋复辟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七年,张勋带着几千辫子兵开进北京城,把被推翻了六年之久的宣统重新扶上了皇帝宝座。一时间,发诏谕,封官爵,遗老遗少翎顶纱袍,招摇过市,北京城头龙旗乱舞,光怪陆离,把个北京城闹得乌烟瘴气。复辟活动虽然以短命而告终,但它给人们留下的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封建皇帝,从袁世凯称帝到张勋复辟,短短几年间为什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复辟帝制的风波?袁世凯是个反革命野心家,而张勋其人,则不过是个  相似文献   

6.
勉为其难     
1917年,辫帅张勋率三千辫子军北上进京,导演了一出复辟闹剧。张勋先向紫禁城上了一道奏折,表示要拥戴溥仪复位听政。末代皇帝溥仪3岁登极,6岁退位,王室成员仍住在紫禁城,受到国民政府优待。寂静了5年之后,忽然传  相似文献   

7.
1917年丁巳复辟,张勋被复辟派尊称为“武圣”,康有为被尊称为“文圣”。复辟失败后,张勋一蹶不振,其他复辟派骨干也大都见大势已去,复辟无望,销声匿迹,惟独康有为一直不死心,仍不遗余力地继续策划复辟。康有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复辟派,仍坚持复辟,是因为他不仅有一般复辟派忠于清室,眷恋前朝,希图通过复辟成为中兴功臣的一面,而且还有一整套复辟的理论。他的复辟理论的核心,就是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虚君共和制,即君主立宪制。认为实行民主共和必使国家乱亡,只有实行虚君共和才  相似文献   

8.
<正>一《风波》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是鲁迅第一篇展现农民历史命运的杰作,陈独秀说"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1就是针对这篇小说而言。小说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背景,以质地老到的笔触描绘了这起政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的风波,把一起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投影到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牢牢把握住事件的两极——北京的张勋复辟进程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风波》是写一九一七年七月张勋复辟事件后所引起的一场风波。张勋原是清朝军官,曾伙同袁世凯镇压过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时他在南京顽抗,被革命军击败之后,仍拖着辫子,表示忠于清廷,他的部下也留着辫子,被称为“辫子军”。民国成立后,张勋仍窃据军政大权,任安徽督军,带兵驻在徐州。一九一六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总理。他们争权夺利,都想拉拢各省督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张勋便自命为督军团首领,召集部分督军在徐州开会,密谋复辟帝制。接着张勋就以调解黎、段纠纷为名,带兵进驻北京。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张勋把溥仪抬出来做皇帝,这就是张勋复辟事件。但是历史是不会倒转的,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七月十二日即告  相似文献   

10.
杨度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致力于君主立宪.鼓吹之,辨论之,笃行之.然而,由于逆历史潮流而动,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而且碰得头破血流.一九一七年的张勋复辟昙花一现后,他在《江亭词序》中承认:“予仍坚主君宪主义不变,一败于前清,再败于洪宪,三败于(张勋)复辟…………予于君宪三败之后,自谓对国家、对主义忠矣,可以已矣!”虽然他还在亏本(面见)颜地  相似文献   

11.
中外历史合成题专题训练孙德安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事件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②中国张勋复辟③法国波旁王朝复辟④中国袁世凯复辟按复辟时间由长到短排列的顺序是A.①③②④B.①③④@C.@@@@D.@di@@()2.一战和二战之间,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的国...  相似文献   

12.
阎锡山拥袁称帝反对张勋复辟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到1917年,在中国大地连续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两件倒退事件,而阎锡山对这两件倒退事件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做法,对前者大加推崇,而对后者大加讨伐。这是因为,首先,阎锡山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军国主义”思想,袁世凯称帝,使以“君主立宪”为前提的军国主义在中国的实行成为可能,而张勋复辟则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其次,裒、段实权在握,阎锡山为保自己军政权不得不拥戴,而段祺瑞发动的讨张之战怎能不参加?第三,阎锡山一贯采取“见风使舵”的政治手段,讨张之战声势浩大,而张勋则成为众矢之的,阎锡山当然会站在战胜者一方。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社会根源;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及其失败;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及其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著名的爱国民族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 (1)帝国主义列强为侵略、控制中国,支持封建军阀割据纷争。使中国社会长期陷于四分五裂、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2)张勋复辟的失败再次证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复辟帝制的活动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4.
民国年间,清遗民的复辟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清王室逊位到丁巳复辟是复辟活动的亢奋期。这一阶段,遗民复辟的核心力量是宗社党势力与隐逸于京津沪及青岛的遗臣,他们积极策划与发动各种复辟活动,至张勋复辟时掀起“高潮”。丁巳之后,遗民复辟活动进入消沉期,这一阶段遗民的活动主要是积聚复辟力量与寻找复辟外援,但皆以失败而告终。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方面利用溥仪与清遗民,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遗民复辟活动异化。溥仪与郑孝胥是这一时期“复辟”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政治意愿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  相似文献   

15.
1913(癸丑)年三、四月间酝酿、几度欲施未遂的复辟阴谋,史称“癸丑复辟”。这场复辟阴谋主要有溥伟等前清遗老和张勋、冯国璋等北洋将领策划。但他们各从自身利益出发,即密谋勾结又互相倾轧,遂使阴谋破产。由此,我们可见民国初年政坛风云的变幻和北洋军阀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17年,中国政府打算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引发了府院决裂,国会解散,张勋复辟,乃至南北对立,国家分裂。参战之争折射出北洋时期中国政治的复杂和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因皖系军阀头目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之间矛盾,致使府院之争日益尖锐化.为一已之地位,段不惜以国家为赌注,支持张勋复辟,促成了近代史上一次反动事件.  相似文献   

18.
新书上架     
《京华烟云》/林语堂好看指数:★★★★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  相似文献   

19.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升起了第一面民主共和国的旗帜。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在三个月就被扼杀,政权落到袁世凯手里,革命果实迅速得而复失,昙花一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随之迅速破产,紧接着,孔教会、筹安会相继出现,中国政治舞台上又演出了洪宪帝制,张勋复辟的闹剧。辛亥革命失败了。  相似文献   

20.
1917年7月1日,张勋利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发动复辟。此时,黎元洪对当初没听张国淦复段棋瑞国务总理之职以阻止张勋复辟之言颇感后悔。当日,黎元洪派夏寿康火速去天津问计于张国淦。张告以南京副总统冯国璋依法代行大总统职权和起用段祺瑞之计,黎元洪毅然采纳。7月2日,黎元洪手拟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命令,并令段祺瑞兴师讨伐张勋。同日,张勋勒令黎元洪24小时内搬出总统府,黎元洪意识到总统职权无法在北京行使,于是又拟出致南京副总统冯国璋的“冬电”,请吗国璋在南京代行总统职权,并将“冬电”和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命令一起交秘书覃寿堃让他带到天津,任免令交段,致冯国璋“冬电”即在天津发出。其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