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英国颁布的新诽谤法,是在国内国际双层压力之下改革的结果。此次诽谤法改革主要是扩大被告的抗辩范围,从而加强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英国诽谤法与时俱进的改革,对于我国诽谤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国司法部2011年3月15日向议会提交诽谤法修改草案,并向公众咨询意见。草案对英国诽谤法的抗辩原则作出较大修改,其总体方向是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对言论自由给予较大保护。如果草案获得通过,英国多年通行的诽谤法规则将会作出重大调整,这一改革,对适用普通法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会有示范作用,对中国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波波 《新闻世界》2014,(7):302-303
言论自由权和个人名誉权是人们极其珍视的两项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本文以美剧《傲骨贤妻》为例,针对第一季中Tim起诉电视台及主持人诽谤侵权,然而法官判决诽谤侵权不成立,分析剧中诽谤侵权罪不成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言论自由与名誉权这对矛盾体做出相应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意识形态的真相与批评 法治社会的进程中,言论自由与诽谤之间的纠结关系往往最先映入人们视野。理想中的言论自由国度,媒体界往往泥沙俱下,各种靠耸人听闻挖掘名人隐私的小报畅行无阻,默契地满足大家的窥私欲。只要不太越界,如若有本分人质疑:“难道不怕名人告你吗?”  相似文献   

5.
批评官员的尺度,[美]安东尼·刘易斯著,何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法治社会的进程中,言论自由与诽谤之间的纠结关系往往最先映入人们视野。理想中的言论自由国度,媒体界往往泥沙俱下,各种靠耸人听闻挖掘名人隐私的小报畅行无阻,默契地满足大家的窥私欲。只要不太越界,如若有本分人质疑:难道不怕名人告你吗?大部  相似文献   

6.
张妮 《新闻世界》2014,(7):340-341
"斯诺登事件"折射出美国政府言论自由的缺陷——公民言论自由在政府公权的过度扩张中缩减。美国政府向来标榜"自由"、"民主",但在执行时却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联合网络、电信巨头窃取公民隐私,并且将这种违法行为延伸至海外,严密监控重要人物和表达对其不利信息的公民,严重侵犯自己国家和他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相似文献   

7.
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检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以下称为"司法解释"),"两高"的"司法解释"是依法打击网络谣言,依法保护言论自由的一次努力。互联网作为产业对中国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对促进包括言论自由、政府信息公开在内的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提升个人权益意识而言,也功莫大焉。而与此同时,网络的自由空间也难免被一些人利用,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各种网络谣言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的肆虐发展引发了民众言论自由权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概念出发,探寻两种权利的平衡点,指出民众的言论自由权应止步于个人隐私开始之处。同时指出法律应加强对网民以及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为的规制,明确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追诉方式,加大其违规行为的风险成本,以期净化网络环境,促使"人肉搜索"善意初衷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新书快评     
法治社会的进程中,言论自由与诽谤之间的纠结关系往往最先映入人们视野.理想中的言论自由国度,媒体界往往泥沙俱下,各种靠耸人听闻挖掘名人隐私的小报畅行无阻,默契地满足大家的窥私欲.只要不太越界,如若有本分人质疑: "难道不怕名人告你吗?"大部分公民,即便没有受过法学教育,也能振振有词地来一句: "名人隐私权的保护是受限制的."这一被视若当然的宪政常识,要拜美国一著名案例所赐,那就是"《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相似文献   

10.
宋代,民间出版得到空前发展,以"小报"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商业报纸出现在这段时期。通过研究宋代"小报"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宋代"小报"的内容和特点,评估宋代新闻、出版自由,可以得到关于宋代市民言论自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张英 《东南传播》2010,(2):30-31
"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案"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使得这起交通事件演变为一起社会公共事件,并对司法审判造成不同程度的舆论压力。信息开放时代,舆论监督司法已呈现出新的局面。司法公正、独立与言论自由寻求平衡点的同时,司法一方面应严格执法,统一、细化一系列标准,实现规范化执法,另一方面,民众在充分享有知情权与言论自由权的同时,应该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实施理性民意监督,确保双方在公平状态下的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12.
网民评论的舆论效应——以“杭州飙车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红霞 《新闻世界》2010,(5):164-165
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表评论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体现。大规模的网民评论常会产生巨大的舆论效应,影响着网络事件的发展。本文以"杭州飙车案"为例,对网民评论的作用与危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42年,在Chaplinsky v.New Hampshire,315U.S.568(1942)案中,美国最高法院确定,淫秽(lewd and obssene)、亵渎(profane)、诽谤(libelous)、侮辱(insulting)或挑衅(fighting)言论不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的保护,因为这些言论“社会价值很低,不能作为获得真理的一个步骤,从中获得的的利益,抵不上秩序和道德中获得的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我国迅速发展。近年来,网络事件频发,如"躲猫猫"、"周老虎"事件等。网络在释放民意、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对政府部门的危机处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现状,提出舆论引导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周阳 《新闻世界》2012,(4):98-100
微博深入人们的生活后,公众为进一步实现"言论自由"而欣喜,同时也为"过度"自由引起的传播伦理问题而担忧。微博公众人物作为微博空间中的焦点,是社会道德的引导者,与微博生态环境的建设紧密相关。本文以微博公众人物的行为伦理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微博公众人物传播行为的伦理责任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三、新闻法难以完成的使命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对新闻自由最大的障碍并不不是来自于拒绝采访、记者被打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我国有其他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解决,就记者被伤害来看,记者享有普通公民都有的人身权利,不需要特别保护。新闻自由的真正问题是:言论自由与危害国家安全及泄露国家机密的界限不明(或者说不合理)、新闻审查与新闻出版(包括广播电视)垄断、诽谤及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与合理的新闻监督之间的界限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影响新闻出版自由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保护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是一项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然而,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时,常常会与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相冲突。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言论自由的内涵,价值及其弊端,并提出网络言论自由对隐私权、名誉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详细论述了权衡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的关系。最后,提出规范网络言论自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章士钊是近代中国有影响的报刊活动家,同时也是政治活动家和知名大律师。从苏报案到陈独秀案,他的言论自由观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明确理念、从强调言论自由的个人权利到重视言论自由的政治取向的发展过程。章士钊的言论自由观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个人权利为核心,体现了近代报人言论自由认识的较高水平。其言论自由观的演变对于我们认识言论自由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诽谤立法上,欧盟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制定了专门的《诽谤法》;而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通过一般性法律(例如《刑法》)来规制诽谤行为。然而,英国《诽谤法》并不仅指成文法,还包括大量普通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昝爱宗 《青年记者》2009,(19):82-83
网络言论自由,曾经基于这一共识:"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可由于权力管治毫无边界,随意性大,现在就变成了这样一句话,"让人说话,请刷身份证"。最近,身份证实名上网已开始推行,网民说话必须小心了。据报道,云南省昆明市有六百多个网吧率先推出利用身份证进行刷卡上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