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教育是以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一种教育,凡是对构建中国当代文化价值体系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思想学术内容都应当纳入国学教育之中。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密切相关,在国学教育中,大学语文独具学科优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是否应该担当和如何担当国学教育之重任已经成为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国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其基本构成要素与语言及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关系。从本质上讲,"国学"所凸显的主要是其"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最为鲜明的显性标志则是语言。"国学"正是以"汉语"重新建构"汉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章太炎时代的"国学"强调以"小学"(音韵训诂)来复活汉民族早期的原初语言,以作为重构汉民族文化的前提,因而背离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现实需要。后续的胡适等人倡导以"国语"的"创制"作为"国学"研究的前提,"汉语"才由"原初汉语"开始了向"现代汉语"的过渡,也因此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国学"所应有的地位。"国学"之"知识系统"的重建必须从重新清理和确认真正的"现代汉语"着手,只有以"汉语"形态展开的民族思想学术方可视为"国学"。  相似文献   

3.
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教育理应蕴含在语文教育中。目前,虽然国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断受到重视,但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国学教育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可以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可以塑造学生人文品格。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按学段规定有序列的国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拒绝功利性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汉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仅就这一点,从民族精神传承的角度,书法课程作为经典国学的重要载体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本课题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填补了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相辉映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5.
邵晶 《文教资料》2014,(7):15-16
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包括民为邦本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爱好和平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无疑就是“国学”,只有传承国学精髓,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伟大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作为掌握基本专业技术,具备高素质实用性技能的特定群体,了解国学基本知识,提高为人做事道理,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晔 《江苏教育》2014,(12):64-64
经典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传承经典文化,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源泉。教育,作为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推手,必须在校园内旗帜鲜明地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这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当下,不少学校注重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提出了“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以经典文化为引领,使师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阶段诵读优秀国学经典,学习前人在修身养性,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幼儿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国学有重大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学教育中,必须搞好国学教育内容的定位,明确学习国学的方法,国学教育必须付诸实践。通过国学教育使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培育民族精神,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提升大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10.
李儒文 《课外阅读》2011,(12):332-332
国学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在经济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日益严重的今天,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美德,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敦厚善良的心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了国学教育不仅要多读,更要践行,将国学中的理论精髓,内化为行动和气质,从而达到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从爱国精神、亲情友爱、崇尚道义、刚健自强、廉洁刚正以及旷达乐观等方面,来阐述国学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连秋 《教师》2011,(30):127-128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从爱国精神、亲情友爱、崇尚道义、刚健自强、廉洁刚正以及旷达乐观等方面,来阐述国学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财富,它的精  相似文献   

14.
<正>国学经典诗文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是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传播国学文明,培养民族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经典诵读有助于小学生体会祖国传统文化,汲取民族精神养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广泛撷取国学精华,在记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国学教育也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当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国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学,“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1]。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学,"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2]。因此,关注语文课程中的国学,并充分认识国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是一支耀眼的奇葩。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化,最主要的就是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弘扬国学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它让学生深入了解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我校创新创优工作紧紧围绕"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民族精神"这个主题,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师生受益匪浅,深刻体味到国学经典的智慧和内涵。目前,全校师生诵国学、唱国学、讲国学、演国学的热情高涨,氛围浓厚。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9.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体现。因此,高度重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国学元素,并充分认识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存在不系统、不得法甚至不重视等问题,对挖掘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新举措进行观点阐述,分析国学教育"如何教"。  相似文献   

20.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阅读、了解、走进经典,对于掌握人生真谛、升华个人气质,均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国学启蒙》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