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伴随着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建设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3个逻辑辩证关系:一是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人的关系;二是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发展的关系;三是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3个逻辑辩证关系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就会严重影响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4.
汤一介先生指出,儒学要现代化,必须先研究其基本精神,即理想主义和人本主义,二者结合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的道理,在于获得真善美的境界。"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儒家的精神所在,企图由内圣开出外王,开出现代民主与科学体系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儒学内圣之道以及"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主张容易导致泛道德主义,导致重人治不重法治。必须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中"礼法合治"的精神,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5.
聂文文 《文化学刊》2016,(4):193-195
在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主义有悠久的发展历程,然而历经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发展,传统理性主义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局。康德通过对理性的剖析,运用批判思维,创造性地对经验论和唯理论进行批判继承,重构传统理性主义,创立了批判理性主义,对近代西方的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现代西方理性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语境中的儒家本体伦理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后现代”进行了探讨,指出后现代社会作为对现代性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并包含着对人自身发展的危害,因此而提出人在后现代社会中仍需进行自我精神修养的问题,以便借此认识自我并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而这也就是需要发展儒学尤其是儒家本体伦理学的理由。为应对一些西方学者以后现代的方式消解儒学的原始经典,文中提出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解读文本意图,以克服偏见与盲目性。为探究儒家精神的真谛,本文勾勒了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以为后现代社会的出现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由此而提出了在当今后现代语境中发展新新儒学的可能。最后质问了儒学本体论和道德论能否被解构的问题,并提出在解构中建构的方法与原则。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效卓越,但同时现代性危机日益突显。此时,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启蒙任务:一方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启蒙思想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资源,以儒学补充启蒙的先天理论缺陷,同时以启蒙推动儒学的现代转化,最终实现二者的对接和融合,完成中国启蒙本土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其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主题,即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一种文化批判,然后提出了"大众文化批判说"。他的批判理论核心对象是文化生活中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的大众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其目的是希望人民大众能够清醒并且摆脱束缚和控制,重获自由。当今我国社会大众文化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所以他的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大众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大众文化建设进程中要批判接受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儒学的地位及儒学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是包含着中国人生命气质的一种世界性文化资源。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料的实质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背景中突显出来的 ,所以儒学研究也应该走出中国 ,走向东方 ,走到世界的大文化氛围之中。要面向全人类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打破自我中心的心态 ,要重视与其他文明系统的交流和对话。当今 ,儒学研究的发展 ,儒学的生命力在于普及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学刊》创刊于2006年9月15日,至今已有10个年头。《文化学刊》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以"创新·求是·争鸣·前沿"为办刊理念,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因关注重大理论问题让社会关注"为办刊方略。《文化学刊》自创刊伊始就时刻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因关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