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千古流行的"推敲"典故中选择"敲"字提出了质疑。不管是韩愈还是朱光潜,都给贾岛的这首诗下了"推无声而敲有声"和"推无人而敲有人"这两个预设的前提,抛开我们的思维定式,这两个前提都可以推翻。去掉思维的定势,似乎"推"更符合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贾岛“推敲”故事纯系后人创作。但为何选定贾,为何用“推”、“敲”二字作素材,均事出有因。  相似文献   

5.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推敲”的典故。贾岛一字不肯放过的“推敲”精神也历来为人们传为佳话。但它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只要在文字上反复斟酌,认真推敲就能写出好诗。其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所谓炼  相似文献   

6.
<正>"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推"好,还是"敲"好?苏教版第九册《推敲》这篇课文中韩愈如是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一个"敲"字的表达效果包含着内容美、情感美、音韵美。可见经过选词、炼句的言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2011年版语文课标中多处出现了"体  相似文献   

7.
以前,多次听《推敲》一课,教师的教法都如出一辙:一般都是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明确用“敲”的三点好处;然后通过介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故事,启发学生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要养成推敲的习惯。而最近听一位教师教学这课时,却一改这种方法。他在学生明确了用“敲”的三点好处后,“节外生枝”地安排了如下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在《咬嚼字》一(高语二册)中阐明了“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并“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推敲”的典故最早当见于唐人韦绚撰《刘公嘉话录》(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又见于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宋人计有功《唐诗记事》、阮阅《诗话总龟》。阮阅之言最为简洁:  相似文献   

9.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鼓”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学过古典文学,应该知道“推敲”这两个字的来历。相传唐代诗人贾岛,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上作推敲之势,不觉冲撞京尹韩愈。愈询其故,岛具言所以。韩立马良久思之,  相似文献   

11.
"推敲"这一典故,在中国文坛上成为一段美谈,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认为写作时遣词造句用哪一个词最妥当,应根据文章或诗歌的意境而定,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文中对所举例子——"推敲"这一典故的评论有明显纰缪之处:误认为李凝所敲之门是寺门,由此得出"推"比"敲"好的结论。这一评论缺乏信服力。  相似文献   

12.
“推敲辨”     
大家都熟悉的推敲典故出自唐朝贾岛《题李凝幽居》,全首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一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敲』字,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从『月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可知写的是夜到友人家,因为是夜  相似文献   

13.
月夜归来,万籁俱寂.此时是推门好,还是敲门好?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历代评论家公认这个“敲”字,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因为据说是大文豪韩愈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的,这段文字因缘从此传为美谈,于今人们还把咬文嚼字叫做“推敲”。 但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对此却持否定态度。朱老的理由是:“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推敲》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苏教版)。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最后决定改“推”字为“敲”字的故事。故事情节动人,生动地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教学此文,可以凭借教材,让学生亲历“推敲”的过程,在探究、发现中建构新的认识、创造新的意义。设计理念新课程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建构人格、提升精神、丰富情感与学习生活的一种资源。“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相似文献   

15.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并由此引申出了"推敲"一词。现在,大家常用"推敲"二字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信息技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推敲、研究,善于推敲的教师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也能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推敲”一典源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贾岛,而经韩愈拍板的“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千百年来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当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后,顿时有了一种登高望远的胸襟与气度。朱先生不迷信、不盲从、求真求实的精神以及他那博大深厚的学问造诣令我们感佩不已。在朱先生的精神感召下,笔者斗胆谈一点自己对朱先生所谈“推敲”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正> “推敲”的故事,《诗话总龟》《隋唐嘉话》《唐才子传》等书都有记载,文字也大同小异,流传至今,已是小学生都知道的文坛佳话了.现录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一》的文字如下: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  相似文献   

18.
杜雪珍 《小学生》2013,(11):32-32
相传我国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有一次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李凝未遇到,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帮他斟酌起字句来。韩愈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  相似文献   

19.
教材就是一坛陈酿,越品越有味道。但微醺之余,总有丝丝遗憾:吃鱼不如取鱼乐啊。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语文的全部。这在我上学期的一次磨课中三次执教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推敲》也可见一斑。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生略)  相似文献   

20.
初五册课本有诗话《推敲》一则,肯定用“敲”字比‘推’字好。但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此持相反意见。他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