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格义"与"反向格义"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容易扩大误解和冲突,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重要概念的"学术权力"就是因(反向)格义而产生误解的明显例子。文章以伯顿.克拉克的相关概念为基础,阐述了中西"学术权力"(academic power)概念背后的语义基础和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剖解了国内"学术权力"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术权力"的分析,也能引发对有关"格义"与"反向格义"方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围绕“反向格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所展开的讨论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思想进展,其根源就在于“反向格义”和“以西释中”、“以中释中”的说法及其问题指向是含混和有歧义的。在中西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在中西哲学之间进行比照,而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照的时候,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最具误导性的思想前提就是本质主义。研究者一旦真正地...  相似文献   

3.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严复对中西学的格义实质上是予中学以西学的诠释,用西学补中学之不足。这种采近代西学之“石”,攻经典精义之“玉”的理智心态,对传统文化机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努力,起到了破块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5.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中一些概念、范畴不好理解,于是中土僧人便以老庄的术语模拟和解释佛教教义,帮助一般人了解佛教的基本内容,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本土固有的经典解释外来的教义。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是要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以及理论框架来研究分析中国本土的经典和思想,也就是像人们所说的,如果不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语言,自己的传统反而不容易理解了,这与传统的“格义”方向相反,所以我们称之为“反向格义”。我提出“反向格义”的目的主要是唤醒一种自觉意识,就是说我们不能避免用西方的语言、西方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6.
"格义"是佛经初入中土之时的传译法,其范围涵盖了讲经、释经、译经、注经及不同学派之间的互释。"格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认知特点,更有其必然性和正负效应,因此有必要从这些方面去重识"格义"。如此阐释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了解它在建构翻译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作用,认识它对于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产生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西方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本土的术语进行解释就是近代的反向格义。传统的格义是权宜之计,其对外来佛学术语的解释借用了本土概念,是工具性、启蒙性、普及性的,而专业性、研究性是正统的或主流的近代反向格义。应严肃地反思和讨论反向格义,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与西方哲学概念体系是极其不同的,若在老子之道的解释或定义中引入应然和突然、精神和物质,则使人迷惑。若中国哲学术语用反向格义的方法来进行解释,那么就会说明和自觉意识到其局限性。用西方概念对应中国哲学术语不免会大相径庭,因此,对我国古代哲学术语的解释采用描述的方法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其教义、教理等很难为中国人所理解;但是,佛教的"空"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无"等概念形成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共鸣;于是,早期佛教的传习者,特别是魏晋时期的佛教传习者,便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跟佛教思想相近的概念来解释佛教的"事数",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跟佛教的"事数"进行一一比配,于是便有了"格义"之法."格义"在佛教传播中土初期起到了文化上的"摆渡"作用,为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某种"方便法门".虽然后来佛教的传习不再需要借助于"格义"之法,但这种沟通两种文化的方法.仍然为后来的文人和学者使用;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便借助于中国经籍中的"天"向中国人解释"上帝"的观念.同时,"格义"一法作为古代中国融通中外文化的一个先例,也成为中国比较文学较早的源头之一,并对当今的中外文学、文化的交往和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产生不仅有着内在的社会原因,而且蕴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含义.词汇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词汇系统中有大量的词语不仅承担着其概念义,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其文化义,即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仅以汉语为例,从名词、形容词、数词以及量词几个方面分类举例并分析汉语中部分词语的文化义.  相似文献   

10.
"反向格义"是解释事物的一种方法,教育研究中的"反向格义(reverse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就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用外国的教育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使用,本文希望能揭示这一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阐释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过程,以期揭示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的交际和认知本质,并探讨基于关联理论的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策略。译者理解原诗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寻求意象组合与认知语境间最佳关联的过程,需理解意象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特殊语境效果;翻译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将原诗意象组合的最佳关联在译文中进行传递的过程,可以根据原诗意象组合方式所提供的引导读者理解原诗的交际线索,通过改变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尽可能在译诗中转存原诗意象组合方式。译者的最终目的是使类比式意象组合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和原诗意象组合类似的语境效果,并且让译文读者为此不用花费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相似文献   

12.
比拟引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证明了同比喻、借代一样,比拟也是一种很普遍的词义引申手段,阐明了比拟引申的规律,区分了比拟引申和比喻引申。与此同时,对比拟的性质、分类、范围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类比迁移是一种重要的迁移现象.在数学中,两个不同知识系统或两个不同问题之间的共同要素以及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是影响类比迁移的两个主要因素;两个可类比的系统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关系,具有直接关系的两个系统存在着意义完全明确的类比关系,因此可直接进行类比推理,具有间接关系的两个系统,则需要对类比系统进行变换或重整化处理,建构一个中介系统;在类比迁移过程中,两个系统的共同要素是诱因,而过程性知识则起着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沟通的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了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家很久以来就对人类思维与话语中的类推感兴趣,但是对语言行为与类推图式之间的关系属性却研究得甚少.话语隐喻是指能在某个话语群引起一致类推的语言表达结构.类推图式是具体的,是围绕特殊的词汇进行的,话语隐喻是类推图式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类比推理的论证方式,从论证目的来看,有证明式类比推理和反驳式类比推理;从建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比喻式类比推理、仿造性类比推理、归纳式类比推理和归谬式类比推理;从和其他论证方式的关系看,有独立论证和综合论证。  相似文献   

17.
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推理,仅仅由属性的相似性去解释类比是不够的,应该从形式上对类比推理进行深入的探究.类比是源域S和目标域T之间的结构保持映射fM.在类比推理的过程中,对源域S的选择、对结构保持映射的要求以及对类比迁移的控制,都会影响类比推理的关联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所进行的一切古代诗学研究都是一种现代诠释,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个命题。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把这个命题置于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论域之中来审视,以了解它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之关键在于变化了的时代之中涌入了西学的洪流,正是西学的涌入才使得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能够成立。立足于这种现代语境来对古代中国诗学进行诠释,便只能是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这是我们对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之性质、对象与范围的理解和限定。真正的诠释,其实正应该以超越对中“体”或西“体”的偏执为前提,而代之以一种心态更加开放、视野更加远阔、方法更加丰赡、学理更加稳固的对话诗学。这种对话诗学,在现阶段必然是比较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必然要以西方诗学的运用或参照作为前提,这样一来,如何评价西方诗学便成为了如何实现中国古代诗学之现代诠释的内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李晶 《海外英语》2012,(5):137-138,146
This article aims to describe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en interpret ing.Ignor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affect the corrections of interpretation.It is a must for interpreter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dif ferent cultures for interpreting.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tend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conditions that may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abstraction via structural alignment, that is, 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partially understood situations. Structural alignment is a route to analogical reasoning which differs from the typical route where an analogy is made by eliciting an unknown situation from a very familiar one. Ninety-nine eighth graders were presented with two pairs of scenarios; the first depicting two phenomena of heat flow and the second, two phenomena of the changing state of matter.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five different conditions which varied in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required a comparisonbetween the phenomena in the scenario pairs. For each pair of scenarios,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henomena, explain what happens in the phenomena, rat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and justify the ratings. Results show that analogical reasoning was promoted more in the condition wher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jointly interpret the phenomena depicted in the scenarios. For both pairs of scenarios, students in this condition reach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hey were more able to identify align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henomena, and recognize the abstract and general higher-order relational structure implied by the perceptually different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