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启幕为褒奖1990年以来新闻摄影记者在加强改革开放宣传中的成绩卓著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报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此次评选范围是1990年以来的作品,其中单幅新闻照片5张(2张为今年拍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一组,2000字左右的新闻摄影论文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启幕为褒奖1990年以来新闻摄影记者在加强改革开放宣传中的成绩卓著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报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一——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此次评选范围是1990年以来的作品,其中单幅新闻照片5张(2张为今年拍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一组,2000字左右的新闻摄影论文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在今年年初制定《新华社2003年新闻业务改革实施要点》,确定今年新闻业务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开展新世纪第一场‘业务练兵’,使新华社的报道形成崭新的文风,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华社党组提出,要用一年的时间,开展“业务练兵”活动,通过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的调研、提倡报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写作风格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陈莹平传     
“陈莹同志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甘愿一生做记者之‘者’,不醉心于追求摄影艺术之‘家’。一直到现在,还非常忠于记者职守, 保持记者本色。一个好记者,不论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对于自己的作品,必然首先注意: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历史价值,第三才是艺术价值。看看这次《陈莹舞台摄影艺术回顾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她是一个好记者。当然,陈莹的舞台摄影,艺术性也是很高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梅兰芳《贵妃醉酒》手拿扇于的那个一刹那,周信芳《四进士》公堂上回答顾读责问‘受贿多少’时  相似文献   

5.
陈莹平传     
几个“垂之永远”的一刹那“陈莹同志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甘愿一生做记者之‘者’,不醉心于追求摄影艺术之‘家’。一直到现在,还非常忠于记者职守,保持记者本色。一个好记者,不论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对于自己的作品,必然首先注意: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历史价值,第三才是艺术价值。看看这次《陈莹舞台摄影艺术回顾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她是一个好记者。当然,陈莹的舞台摄影,艺术性也是很高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梅兰芳《贵妃醉酒》手拿扇子的那个一刹那,周信芳《四进士》公堂上回答顾读责问‘受贿多少’时以满腔激愤喷出‘三百两’的那个一刹那,盖叫天《武松打虎》那个精采的亮相的一刹那,俞振飞《太白醉  相似文献   

6.
摄影记者拿摄影奖,理所应当。但摄影记者获文字奖,在中国新闻界却是罕见的。在刚刚结束的’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评选中,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两人在分获摄影作品一、二等奖的同时,又双双取得文字报道的一等奖,成为“新闻评选”中的...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领域也同样,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而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以来习惯于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报道多,从群众角度报道少;从经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角度报道少。艾丰说:旧模式经济报道的问题出在“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骨头’了”。他所说的“层层剥皮”是指把经济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同人的活动,同矛盾的转化过程完全剥离开了。显然,这样的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1995年10月,在中共湖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会场里,一些摄影记者发现,坐在第一排的代表中竟有位头已谢顶、眼窝深陷的同行,于是纷纷惊喜地拥上来,拍下这位湖南摄影界也是湖南新闻界的荣耀———一名身为普通摄影记者的省党代表,常德日报社记者王焕淼,笔名‘山水’。 一位代表问:“你的笔名是不是源于大名中的‘淼’字?” 王焕淼笑答:“是。又不完全  相似文献   

9.
新说文解字     
“群众”这词常用,但放在一定语境中就需特别注意用法。这是一个表复数、表群体的泛指词,数量范围不确定。由于不同于‘战士’‘党员’‘青年’‘学生’等词,‘群众’前面一般不宜用精确的数量词来确定,如‘五个群众’‘一千名群众’,只能说‘大批群众’‘广大群众’。‘昨天是端午节,一个群众给部队送来了粽子。’(中央电视台1989年6月9日午间新闻应据情改为‘一位老大娘’。如果必须表示具体数字。可用‘各届群众三万人’之类的句式。“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即特性。事物的特性表现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质的区别。有些一文章总括某些一单位或个人  相似文献   

10.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工作角度’与‘新闻角度’的分界在于新闻能不能引起共同普遍的兴趣。这种区分,主要在于它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新闻角度’在于满足‘客’方(读者),‘工作角度’在于满足‘主’方(被报道者)。  相似文献   

11.
从去年11月中旬起,我在工人日报的一版上陆续发表的《改革中的思考》等几组系列新闻摄影报道,引起同行们的注意。有人认为,这是用摄影镜头反映改革;还有人认为,这是目前新闻摄影报道改革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在这之前,工人日报的摄影报道从未占据过这么重要的位置,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的大多数记者、编辑都认为,图片不过是配合文字存在的一种调剂品,就  相似文献   

12.
国内新闻界     
新闻出版报》介绍“钱江晚报现象” 《新闻出版报》于1994年10月28日在第一、第二版以近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长篇通讯《钱塘涌起大江潮——“钱江晚报现象”大写意》,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钱江晚报的几个“非常规性动作”。同时,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赞钱江晚报在新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近几年新闻改革的新成果,新的生长点”。 近两万字的长篇通讯详细记叙了钱江晚报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活动。该报编者按语中写道:“刚刚创刊8年的钱江晚报,近几年来,以其敢触社会难点热点,敢于扶正祛邪,敢于深入生活深层,不断拓展报纸服务功能,在党和群众,政府和群众,企业和群众间架起一座座桥梁。钱江晚报以其全部活力,一个接一个地推出有创意有质量的报道,在群众中产生巨大反响。一如滚滚钱塘江水,潮起潮涌,令人目不暇接。” 这篇通讯以“《国庆一日》摄影大赛”、“组织‘著名歌唱家名曲演唱会’”、“沸沸扬扬‘十点利’”、“组织‘打假协作网’”、“开设‘盛夏直通线’”、“倡立‘居委会主任联谊会’”、“开设‘挂牌值班’栏目”、“请市长市民‘当一  相似文献   

13.
摄影记者拿摄影奖,理所应当。但摄影记者获文字奖,在中国新闻界却是罕见。在剐刚结束的’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评选中,《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两人在分获摄影作品一、二等奖的同时,又双双取得文字报道的一等奖,成为“新闻评选”中的新闻。于、贺两人是我国新闻摄影界的资深记者,过去曾多次在全国性的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奖。以文字作品获一等  相似文献   

14.
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摄影的聚焦点,是时代赋予新闻摄影记者的神圣使命。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又是改革的主体。因此,作为党和人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曾提到报刊的首要职责是监督。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继承和吸收了其舆论监督思想。舆论监督首次见于党的正式文件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在此之前,毛泽东对舆论监督有着相同本质的批评性报道也作过评述:“报纸上的批判要实行‘开’、‘好’、‘管’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1998年,《费城问讯报》急于寻找一名专栏作者,摄影记者汤姆前去应聘,他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招聘人员问我:‘你想当一名专栏作者吗?’我说:‘不,但只要你把这个专栏位置给我,哪怕是一块不显眼的位置,我可以做同样的事。’"汤姆曾于1986年凭借一则有关费城流浪汉的摄影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从此,汤姆的专栏——最初定名为"城市生活",现在名为"街头一景",在地方栏上每周刊出一期,通过生动而醒目的黑白照片和简洁的图片说明来反映费城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市内商店在周日停止营业的法律的出台给了户外商业发展的机遇,当时,他及时地对周日热闹的跳蚤市场进行了报道。"街头一景"代表的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17.
我是50年代末到新华社当摄影记者的。在入社教育和历次研究报道中,领导总是再三强调: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说这是新华社的传统。刚开始,觉得挺新鲜;但听多了,就有点不耐烦。总认为:文字记者不强调“三深入”,容易浮在上层,凭二、三手资料写稿;而摄影记者,不深入到实际生活和群众中去,怎能把现场的实况拍到镜头里  相似文献   

18.
“‘电脑农业’、‘信息农业’等名词正悄然兴起。今天的农民中流传着很多新的顺口溜,比如‘农民不出家,专家请到家’;‘啥时该干啥,电脑告诉咱’;‘当今科技就是好,种地也能用电脑’;‘种地用电脑,庄稼能长好’。有的农民说:‘过去只知道电脑能指挥卫星上天,现在电脑也能指挥咱种地了。’” 看到这样的报道,你可能会认为电脑已经在农村普及了。但是,同一篇报道告诉我们:“据2001年  相似文献   

19.
<正>通过几年的摄影记者工作实践,笔者觉得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仍然是一个主题。笔者的体会是,在传统媒体、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就应该以瞬间性强的单张图片为主;在深度报道中,应以多视角、多层次、多张图片的形式去报道事件本身和它的延伸。在真实性原则下把新闻图片拍摄得更有艺术性。自新闻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新闻图片的现场拍摄,如何更贴近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件,第一现场就成为了高难度的摄影题材。因为,可观的海量信息,就存在于新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摄影记者下去采访时,不仅要带照相机,还需带上‘望远镜’和‘显微镜’”。经过一次见习采访,我深深感到这是经验之谈。马年春节前夕,我作为一名见习生,跟随《河南农民报》摄影记者张新生,到新乡县七里营乡刘庄村去采访。汽车在新开通的107国道上疾驰。我的心象新兵初次出征一样,既激动,又有点紧张。对庄是闻名全国的走集体富裕道路的典型。编辑部要求拍一组反映节日气氛的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