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冰 《寻根》2013,(1):60-64
《诗与散文》于1929年9月10日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封面白色底上是红色的刊名,"第一本"三字为黑色,全是铅字排就。内文用道林纸印刷,相当精美。《编辑室杂谈》叙说了刊物"产生"的经过:"有七八个人偶然在某一点的兴趣上不谋而合了,于是就产生了这《诗与散文》。因为《诗与散文》是七八个人在某一点兴趣上相合而产生的,所以内容方面的不能迎合一般的趣味,是  相似文献   

2.
前些年文学界有句名言:“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时下,写诗的也不多了,据我所知,一些著名的或准著名的诗人,早已纷纷改弦更张去写散文、小说,乃至电影、电视去了。有的诗人则专门从事杂文、随笔的创作,报刊上经常看见他们的大作,时不时又会有非诗歌的作品结集出版,读者往往只能从他们的大名上联想到他们曾经是诗人。而大卫则不同,恕我孤陋寡闻,我至今也没有读过他的一句诗,而竟是从他的随笔里读出他是一位诗人的,因为他的随笔里就洋溢着逼人的诗意。  相似文献   

3.
瓦片,在我眼中,乃是再普通不过的物质,以其为散文集名,窃以为了无诗意可言.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一本<瓦片>,正欲放下,封面上那"一位学者的绝笔"和"废墟上的吟唱"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读简介,方知本书即将付梓之时,42岁的作者江堤先生就因肝出血在绝途上瞬间即逝,留下了这部蕴藏久远的文物文化散文.一种莫名的冲动促使我买下此书.  相似文献   

4.
巴陵 《大理文化》2005,(1):17-18
我并不是要故弄玄虚地选择"灵魂"这个让人沉重的词汇来表达阅读李智红散文后的感受,但是,我确实难以找到更加合适的另一个词替代它.虽然想写一点阅读李智红先生散文感受的想法很有些时日了,却一直很难动笔.一则担心自己的水平太低,不能正确地解读他丰富的文章内涵;二则是我认为不管是深刻还是浮浅的思想,一旦说出来就变得滑稽了.是故,始终犹豫不决.今天,在很多朋友多次热情的鼓励和热切的支持下,现就李智红先生的散文,谈一点个人阅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正19世纪初叶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轻柔的湛蓝》:"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这首诗加以提炼成一个存在主义命题,在道德贫乏、诗意缺乏、人被异化的时代环境中,对人性进行深层的赞美与思索,"诗意地栖居"来反抗现代性技术的威胁,来找到诗意的存在与实现自我的存在,在诗意  相似文献   

6.
瞿明刚 《寻根》2004,(1):59-65
题壁诗是题诗的一种。题诗是印刷媒介流行之前原始媒介与语言媒介的结晶,无论从毛笔书法的形式美还是诗词的诗意内蕴美上讲,题壁都是一种审美性、娱乐性传播。  相似文献   

7.
巴陵 《大理文化》2005,(6):39-41
散文的诗性智慧,是构成散文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前提是"诗性"的,是创造性、超验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而智慧则是对已知知识的反思和超越,是对感受和体验的追问和审视.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偏重于"以心传心"、"意会"、"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对来说,李智红散文的诗性智慧带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诗与思的相通和交融.这就使作者自觉并且积极有效地限制了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极大地提高了散文的思想格调,有力地消解了民族、宗教、地区文化的距离和相互隔阂,阅读李智红的散文作品,我们不时可以感觉到作品与读者之间有一种灵性共识、心智交融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正>"美丽中国"一经党的十八大提出,就成为感动人们的热词,她不仅是激励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而且是审美境界、审美空间的提升与延展。"美丽中国"内在包括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社会生态美等多重要义。"美丽中国",如果从美学上体认,我以为,可以延伸至"诗意中国",强调人文生态之美。人文生态之美,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四大关系的和合协  相似文献   

9.
读原因的<听雨>,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正文体变革的信息,作者在弘扬传统优秀散文而创造出的一种美的文体,通过他的自选集<听雨>,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虽然作者并没有打出什么文体变革的旗号,但作者探索散文美的足迹,却是显而易见的.<听雨>这部散文集,就是一部真正美文的结集.  相似文献   

10.
正《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备受赞赏。王国维称赞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同时这首诗又具有着"飘渺"之风,清人牛运震称道:"国风之中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窃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正是因为这首诗的独特,古往今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争议颇多。然而关于这首诗的所指,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之"伊人"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重出文坛,在今天看来也是一方奇异的风景.人们都明了汪曾祺的散文有着唐诗的意蕴美和中国水墨画的笔趣,但谁都学不了汪曾祺.汪曾祺不似后来的"文化散文"、"小女人散文"、"旅游散文"那般易于模仿而成为时尚和风潮.所以,汪曾祺那飘逸、淡远、空灵的散文,于有缘读到它的读者都是一份独特的礼物.他发表小说<受戒>时,人们惊叹"小说竟可以这样写",读他的散文也一定会有心中一颤,豁然开朗的感受吧.  相似文献   

12.
一 洱海是一泓高原碧水,它的美,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智红说:“写一篇洱海的散文吧,要快!”我说:“那我要去游泳了,去洱海的水波里找找感觉.” 认识智红是在三十多年前,在洱海边,在苍山饭店举行的一次笔会上.那时,他给我们读了一首诗,带着他走出来的那座大山的气息,很抒情,很唯美,大家说:“像情窦初开的少女!”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今天要講的題目,不是古典詩詞。"要見天孫織錦成",本來只是我的一句詩~1。"天孫",就是傳說中的織女,織女之所以叫織女,是因爲她能夠把天上的雲霞織成美麗的雲錦。我曾經把自己比作一條吐絲的蠶,說是"柔蠶老去絲難盡"~2——我從小熱愛中國古典詩詞,到現在已經教了70年古典詩詞,雖然今年已經92歲了,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教書。我自己就像一條吐絲的蠶,我希望我的學生和所有像我一樣熱愛古典詩詞的年輕人能夠把我所吐的絲織成美麗的雲錦。因此,我用了我詩中的句子"要見天孫織錦成"來做我今天講演的題目。我的副標題是,"我來南開任敎的前後因緣"。因爲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天津人嗎?"我說不是。  相似文献   

14.
<正>《蓝房子》是诗人北岛写的一部散文集。诗人写散文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苏珊·桑塔格写过一篇《诗人的散文》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就连诗人们也对自己的散文"表示了最激烈的不屑",大概"散文味"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散文之于诗歌,犹如走路之于跳舞",被认为是诗人写作的某种衰退。我在阅读《蓝房子》时,却感觉惊喜,而且时有感动,认为这无损于北岛"精神  相似文献   

15.
邱澎 《大理文化》2022,(1):41-46
这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一部手机就可以把自己想展现的"诗与远方"呈现.它们往往是美丽的风景、赏心悦目的花朵、一望无垠的天空、激情澎湃的大海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不知是先有"诗与远方"还是先有追求、爱恋、美好.不管怎样,我始终觉得这样的"诗与远方"对于别人而言是能轻而易举得到的,但它却离我很遥远.我的"诗与远方"是夹杂在...  相似文献   

16.
法国"诗之电影"导演让·科克托的艺术创作涉及电影、戏剧、诗歌、绘画、音乐等诸多领域。诗在其电影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表意色彩和风格影响。中国"第二代"导演费穆致力于契合传统古典意蕴和民族化特色的电影实践探索,其《小城之春》可谓开启中国诗电影的先河。两位诗电影作者虽置身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成长历程亦不尽相同,但在影像诗意抒情上都呈现出丰富的审美样态。基于比较视野,以让·科克托的"诗人三部曲"为切入口,探讨导演于电影观念上的诗意探索与突破,同时分析费穆与让·科克托在诗电影创作中的相通性及其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西方诗比中国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其实何止是诗,整个学,整个化,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何尝不是如此。俄罗斯学、俄罗斯化一向以其浓烈的忧患意识、突出的超越精神、独特的道德体系、深广的博爱情怀称且构成其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这不能不主要归功于既是其宗教也是其哲学的东正教。  相似文献   

18.
胡迎建 《中国文化》2013,(2):226-235
二十世纪初,新文学运动兴起,以格律诗作为首要打倒目标,欲以白话诗标榜新诗代替之。激进的人们高喊打倒"孔家店"口号,反对旧道德、旧文化,甚至将汉字也视为妖孽。旧体诗这一高雅艺术恶谥为"谬种"。旧体诗这一词语最初出现于《新青年》5卷2号所刊任鸿隽《新文学问题之讨论》一文中:"公等做新体诗,一面要诗意好,一面还要诗调好,一人的精神分作两用,恐怕有顾此失彼之虑,若用旧体旧调,便可把全副精神用在诗意一方面,岂不于创造一方面更有希望呢?"1919年10月,胡适在《谈新诗》一文中引证己作《应该》一诗后说:"这首诗的意思神情都是旧体诗所达不出的。"①后来有人将旧体诗简化为旧诗。但梁实秋不赞同"旧诗"这一说法,他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说:"新诗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生活     
我认为生活并不是一尘不染,也不是平淡无奇,更不只是五彩缤纷。它是一本书。——题记A、“重男轻女”再现部本来是不想写下那一幕的,可既然是“我的生活”,那就该将这些小插曲写上。在这儿我讲的不是我的父母,因为  相似文献   

20.
小安的口语诗写作不依赖"口语暴力",也不制造"口水",她凭借天赋的才能和独特的创新,发展了一种令人难忘的、个性化的口语诗艺术,为口语诗歌提供了一种不偏不狭的诗意。小安口语诗的艺术,突显了口语诗歌的语感和音乐性,同时也体现为一种以"错位的交流"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并建立了一种基于口语民主的降调叙事模式。在当代先锋口语诗坛,"非非"女诗人小安有其不当被忽略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