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民居住环境权是公民合法享有生活居住环境利益的一项重要权利,以环境权一般理论为基础,对公民居住环境权的概念、性质进行分析,并对其内容进行探讨,认为公民居住环境权的内容主要有实然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两类,包括居住环境使用权、居住环境安全权、居住环境洁净权、居住环境状况知情权、居住环境参与监督权、居住环境损害赔偿请求权等。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是公民环境知情权的权利来源,环境知情权是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应该构建和完善我国公民环境知情权法律制度,以求在实践中把公民环境知情权落到实处,为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公民保护自己合法的环境权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权利就有保障,有损害就有救济.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就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对其进行保障与救济.公民的环境权作为环境法的法益基础,其具有可诉性和可强制执行性.当公民的环境权受到侵害时,就应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其实行保护和救济.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公民环境权,主持社会正义与公平的需要,是维护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其现实必然性,可以通过原告资格的放宽,举证责任的倒置原则,诉讼时效的排除,对原告给予经济于技术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我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
环境权是人类对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的统一,不仅包括公民享有在良好、适宜、健康环境中生活的权利,而且包括公民享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以及对污染破坏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但由于法律没有明确环境权的含义,以至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环境权出于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间平衡的考虑因而有一定限度,但缺乏公正的利益衡量尺度;环境权的对象具有公共物品性等特征,侵害环境权的行为又往往表现为间接性,使得环境权的保护和救济不同于传统的权利实现方式,面临诸多困难。针对环境权的实现所亟待解决的上述问题,建议建立和完善集团诉讼制度、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建立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以期建立健全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环境权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权”实质为公法上的权利而非私法上的权利。环境权应是一个类概念,不仅包括道德上折环境权,也包括制定环境法中其他主体在环境方面的权利。环境立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环境主体不同应包括宪法上的公民环境权,法律上的公民环境权,政府环境权和企业环境权。  相似文献   

6.
公民环境权与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的层面上,公民环境权是宪法和行政法上的权利,实质上是一种请求权;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既可以是民法上的物权,也可以是行政法上的请求权,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民享有环境权有利于遏制企业滥用环境资源使用权,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公民环境权与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的矛盾应当坚持一般利益优于特殊利益并兼顾特殊利益的原则,平等保护原则,利益权衡原则。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宪法对其进行明确规定后,当公民的这一权利受到侵犯时,就可以在宪法规定中找到对其进行救济的依据和途径。对环境权的宪法保护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关于环境权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专家学者们对环境权的研究还多停留在环境法学、民法上,甚少涉及到宪法层面。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既可以丰富现有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促进宪法对环境权保障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又可以在实现公民环境权宪法保障的实践问题上提出多一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无限制地改造自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产生的,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人权。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有明显的缺陷和滞后性,所以应该顺应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使公民环境权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南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却面临着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难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而确保公民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成为新南非政府的重要议题。为了从立法上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南非在其基本法《南非共和国宪法》的权利法案中规定了环境权。与权利法案中的其他权利不同,环境权的理论依据是公共信托理论。为使宪法中规定的环境权得到具体落实,南非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在相应的环境权条款中也将公共信托理论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权是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的法理依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就是把环境权概念具体化后派生出来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包括通过立法创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权利基础、环境行政参与制度的构建、公民环境司法参与、建设民间环保组织,构建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和载体。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与环保NGO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任何个人、组织和团体都依法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和参与环境管理。环保NGO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环保主体,在实践公众参与制度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制度的不足之处和环保NGO在推动环保事业,实现公众参与方面的作用,我国应通过立法和完善环保公益诉讼制度来推动公众参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环境立法中应明确环境公众参与主体应为“公众”;对环境公众参与的范围应确立广泛性原则、环境决策参与为核心原则和以对环境有重大影响为主原则的三项原则,让与环境有关的一切事务,都有公众的声音;对环境公众参与的方式应采用多样化,具体运用以追求公平兼顾效率为原则。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们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环保政策体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却日益严重。主要是因为我国环境保护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执行层面失灵、环境保护过程中部门问缺乏协调、环境政策本身失当以及政策价值取向的偏差所致。必须调整环境政策,在发挥行政手段的同时加强经济手段的运用,用法律以及社会等多种手段,实现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4.
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呈现出发生率增高、突然性强、社会影响面大、处理难度加大等特点,已成为教育考试管理中亟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在教育考试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应遵循以人为本,保护考生权利,公平、公正、公开等原则。在处理方法上,应迅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处理;承担责任,及时疏导情绪;信息公开,积极引导舆论;政策协同,保护考生权益。  相似文献   

15.
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与价值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资助政策是教育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大量的伦理问题.传统观念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社会生活所呈现的主流价值的嬗变,导致当代中国教育资助政策陷入一种伦理困境,出现伦理精神式微甚至严重滑坡,并且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人们有理由追问资助政策的伦理价值何在.与此同时,凸显教育资助政策伦理价值的任务也变得更加重大.围绕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价值诉求,应从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鼓励慈善捐赠,加强诚信、感恩和报偿教育,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开展工作,以促进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变得日益尖锐,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未来社会的双刃,必须协调两者,不可偏颇。将环境污染、资源约束条件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用严格的数学模型得出结论,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相应政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性低主要是由于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同时也缺乏从制度上保证公众参与的权力、途径和方法。这两方面问题的深层原因则是公众环境道德的水准不高,因此,从社会道德层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道德水准和确立维护公民环境权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对于环境侵权的责任追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性、归责原则及其承担责任方式的分析,认为对于环境侵权行为应当坚持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中引入惩罚性赔偿责任,并通过区分过错的形态,将环境侵权的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在补偿性的赔偿措施和惩罚性赔偿措施共同作用的基础上,以期实现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efforts of educators at nine different research site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fund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NIEH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innovativ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e NIEHS correctly maintained that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learning about environmental health would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cross several subject areas and should, therefore, contribute to students scoring higher on state’s subject area based standardized tests. However, these goals were undermined by state polices linking standardized tests with student promotion and graduation, and the federal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 that required public schools and districts to aggregate test scores which might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such as reducing school funding or privatizing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state policies. These policies resulted in deleterious effects that undermined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health curricula.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倡导通过教育的途径来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国家。为了提高公众对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美国政府制定了与环境教育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鼓励官方和民间大力推进环境教育计划。文章拟探讨美国教育政策实施的基础、具体实施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